
2019年開機、定檔2023年國慶檔,張藝謀導演的《堅如磐石》強勢推出。
雖說主題不同、類型各異、拍攝風格大相徑庭,但不知為何,我總能在《堅如磐石》中看到《滿江紅》的影子。說得更確切些,一種類似的思路、動機在4年前便已策動。張藝謀用4年時間來探索如何玩轉故事,往深里講,是在實驗其個人轉型與電影商業化運作之間的關係。

故事是目的,也是形式
一部《堅如磐石》熱鬧非凡,是張藝謀式的熱鬧。
曾幾何時,作為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張藝謀寧願用上億的大製作和美輪美奐的影像來講一個清冷的故事,像《英雄》《十面埋伏》。在那些電影里,影像是壓倒性的,它是電影的形式、內容,甚至儀式。其實,包括他在內的許多第五代導演都是光影的擁躉,都曾夢想過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樣去“雕刻時光”。
而張藝謀也是最早察覺市場風向變化的導演。於是,他開始調轉風頭講故事,且故事越講越好,越來越遊刃有餘。等講到《堅如磐石》,他已然“撒開了”,放棄了一貫對光影的堅持,甚至不再用《懸崖之上》的“雪白”、《滿江紅》的“暗紅”和“銀灰”去主張“張藝謀式影像”,此前略帶朦朧浪漫的古典主義風格,被完全的現實主義手法所取代;那些曾經讓銀幕世界和現實世界涇渭分明、大開大合的顏色,亦“飛入尋常百姓家”化為真正的都市霓虹。
故事果真讓人目不暇接。《堅如磐石》堪稱懸念叢生,翻轉不斷。公交車爆炸案、暴力討薪案、陳年骸骨案等,疑點一個接個,大戲一場接一場,前一分鐘還同桌共餐、賓主盡歡,下一分鐘就面目猙獰、翻臉無情;表面上囂張跋扈、不可一世的“大佬”,卻屢遭暗害、受人挾制;有的人善惡難辨,有的人真假難分,不到最後,誰也猜不出幕後黑手;螳螂捕蟬時總有黃雀在後,而無論“螳螂”還是“黃雀”又都是局中人……所有的元素都正中市場“眉心”,電影引人入勝,2小時讓人慾罷不能。

縱然如此,一旦撥開故事的表象,觀眾會發現:張藝謀終究從一種“形式”走向了另一種。如今的他,奉行的是“故事的形式主義”;他的故事,即是形式。若是撇開人為賦予它們的表層價值——愛國主義也好,法治理念也罷,將會發現它們都懸浮於半空,與時代、生活乃至其本質關聯不足。《堅如磐石》呈現了一個精彩故事,但故事未能深深紮根現實的土壤——假如將這場正邪較量抽離電影設定的場域,放進任何時代,恐怕都能說得通。
故事之所以精彩,是因為故事本身就是目的;換句話講,這部電影是為了故事而故事的。翻轉的是情節,人物是工具。這就是為什麼我總感覺影片中的周冬雨像極了《滿江紅》里的岳雲鵬,只不過後者自帶喜劇感,故而也更為“討喜”。但這不影響二人都倉促且莫名其妙地“下線”,因為他們只不過是完成了任務。有觀眾指出了漏洞:這樣一場重量級的掃黑鬥爭,重擔竟然落在一名普通警員的肩上——因為無所謂,一位警員也好,一個專案組也罷,只是為了完成情節,本質上選誰都沒有不同。

一半是意味,一半是“擁擠”
當然,張藝謀知道要玩轉故事,光靠情節還不行;若只有情節的疊加,則成了“劇本殺”,缺乏意味深長而又得到忠實呈現的衝突,便要淪為等而下者。
張藝謀是懂得講故事的。他對故事“把脈”從更早便開始了,或可追溯到2009年拍《三槍拍案驚奇》之時,那是他轉型“講故事”的肇端。正是那一次的“慘淡收場”讓他看到,故事不可以抽離內涵而變成完全的情節堆砌,縱使走形式主義路線,也必須高級,即遵從故事的規律,讓故事自洽、給故事以內核。
好在張藝謀通過摸索找到了與自身高度適配的“內核”,既足以駕馭又能夠打動觀眾,逐漸進入“舒適區”。這“內核”是個文學性母題:尋找。於是,我們看到他不斷在“尋找”:或是一個真相,如《滿江紅》;或為一個突破口,如《懸崖之上》;抑或生命中一段不能失去的珍貴記憶,如《一秒鐘》……相比之下,那些與人物命運或身世相關聯的“尋找”,更能催生情感共振,收穫的好評也更多。
遊刃有餘之後,張藝謀開始嘗試將不同類型的“尋找”糅合在一起。於是有了《堅如磐石》。這部影片有兩條線:一條屬於人物,一條屬於情節;前者“尋找”身世真相,回答“我是誰”;後者“尋找”事件真相,回答“壞人是誰”。兩條線,一弱一強,互相交織,平行推進又殊途同歸,回答後者的過程,其實也在回答前者,而正是主人公身世的真相為這個充滿懸念的故事增添了悲劇色彩,往情節里滲入了命運內涵,使其更添幾分意味。全片最打動我的台詞,是陳道明的那句:“因為你說過,想成為一名真正的警察。”這一段不在主線劇情的推進之中,卻堪稱全片“題眼”,它正是主人公“尋找”的終極目標。如果說這個故事表達了某種價值,那麼此處就是。
“內核”設定得好,已註定《堅如磐石》成功了一半;但還有一半則是問題:張藝謀想要放進這個故事裡的元素太多了,因此造成情節“擁擠”。觀看此片,總有種斷裂感或倉促感,那是因為故事邏輯的鏈條上存在缺失,有些是有意捨棄的,有些是迫不得已,但無論哪種,都是為了給情節讓位。比如,公交車爆炸案和陳年骸骨案,無論哪一個都足以填滿故事,但是張藝謀不想取捨,因為兩個都“吸睛”;於是兩個故事都顯得“擠”: 前一個結束得倉促;後一個開始得突然,讓人錯覺進入另一部電影。人物性格也難以展開,像陳冲飾演的那個主要角色,背負着諸多秘密、發揮過重要作用的副市長妻子。
總的來說,《堅如磐石》的故事策略是成功的,張藝謀又貢獻了一部合格的商業片。但是,作為一位年逾古稀的大導演,以其審美和閱歷、技術和深度,還只是念念不忘市場、圍着商業電影和票房打轉,不可謂不可惜。工匠和大師可能只差一步之遙,想要跨越卻並不易。

欄目主編:黃瑋 文字編輯:欒吟之
本文圖片均為官方電影海報
來源:作者: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