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鄧超拖着自己44歲的身體,拼了老命。
他不是出現在各大院校,就是活躍在各種直播平台上,
從那雙憔悴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他已經竭盡全力了。
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為了他的新電影《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可以讓更多人看到,哪怕是多賣一張票出去。
如果沒記錯的話,這是鄧超第一次在大眾面前表現的如此拚命,
很多人不解,一部電影的成敗並不會決定鄧超的演藝生涯,下一次做好萬全準備逆襲也來得及呀。
這個觀點有一定道理,但是對於鄧超、孫儷來說,《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太重要了;
對於為電影流過血汗的劇組人員,太重要了。
對國球中國乒乓,太重要了。
01
銀幕前的137分鐘,背後是五年的蓄力
早在2000年,鄧超和俞白眉初次見面,一見如故。
徹夜長談後,倆人發現彼此間存在很多共鳴,順理成章成了好友,
之後兩人數次聯手,一直在尋找一次最滿意的合作。
2017年,倆人接洽到《中國乒乓》電影項目,本身是體育迷的他們興趣濃厚,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幾乎沒有考慮太多,擅長自編自導的俞白眉和喜歡自導自演的鄧超就這樣開啟了第四部電影合作。
影片準備階段,老俞翻閱了各種相關資料,挖掘體育界所有的人脈,對中老中青三代運動員都做了充足的採訪和調研,整理出近80萬的文字素材。
這些寶貴而真實的資料覆蓋了賽事及技術的優缺點。
影片的故事背景放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國乒乓球男隊連續六年無緣冠軍,被預言需要十年才能翻身奪冠。
男隊總教練蔡振華臨危受命,發出二年重返巔峰的宣言,隨後組建“五虎”球隊準備反擊。
“五虎”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
馬文革的優勢在於橫板弧圈結合快攻,劣勢是身患肩鎖韌帶傷腰傷,一旦上場風險將無法預估;
王濤橫板反手生膠是他的專長,而劣勢是單打;
丁松是搶攻兇狠的削球手,打法節奏快,但卻是高度近視,作為秘密武器被雪藏多年。
另外兩位年輕運動員的劣勢是沒有世界級大賽經驗,孔令輝擅長正手反拉弧圈球,劉國梁是直拍快攻配合著反手的直拍橫打。
這些外人眼裡的“老弱傷殘”要在兩年內真正成為“奪冠五虎”,艱辛可想而知。
俞白眉和鄧超經過精心準備,認為提煉海量資料來一個高質量大片,從理論上還原沒有太大問題。
但是劇組真正開始拍攝後卻出現了大問題——演員和導演並非專業乒乓球運動員,如何以業餘身份去深刻體會、精準演繹專業運動員?
跨行如隔山,難度實在太大。
鄧超深感自己無法運籌帷幄拍出國球的精髓,為了彌補不足,他專門請來著名教練施之皓和李楠做“導師”給自己訓練。
雖然在精神上做好了吃苦的準備,然而真正上場後才知道自己有多弱,
在專業運動員面前,鄧超連最簡單的發球都搞不定。
練球之路崎嶇而渺茫。
還有高強度的體能消耗讓原本精力十足的鄧超也叫苦不斷,兩小時後幾乎虛脫,不得不靠柱休息。
訓練期間,鄧超為了更貼近原主人公左撇子的特性,直接將自己生活中習慣性的右手全改用左手,不管寫字,吃飯,還是拿東西。
隨後,馬豪澤、李李子、王兆洋、高偉教練也被陸續邀請加入訓練鄧超的專項小組。
在這六位教練的悉心指導,陪練、研討、鼓勵下,終於成為一名貌似合格的教練指導。
和鄧超一樣,劇組其他工作人員也在反覆觀摩比賽影像,不停從中汲取營養,實現向專業乒乓球運動員的轉變。
劇組總共邀請18位乒乓球界高手作為專業顧問團坐鎮8個月,認真打磨完成歷史上80多個真實發生過的賽場場景,解決了大量技術問題。
拍攝過程很辛苦,少不了有人情緒低落,想要放棄。
於是劇組誕生出了很勵志的宣言:“死都不怕,怕個球”。
鄧超、俞白眉和劇組所有工作人員,把拍《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變成了一場決戰生死的比賽,他們很想贏。
02
為上映一波多折,鄧超孫儷吃速效救心丸
當初鄧超和俞白眉的一拍即合,想把《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搬上熒屏。
決定很輕鬆,落實卻很難,幾乎算是一步一個坎地走完全程。
俞白眉從2017年開始修改劇本,到最後定稿總共不下十多個版本。
直到最後一稿完工後,他由衷地感慨:“這不是講運動員如何成功的故事,而是在講人怎樣面對失敗的故事”,
這話恰如其分詮釋了他和鄧超及演員們將面臨的心路歷程。
劇組開拍第一天就開始寸步難行,兩位導演每天都要去面對和解決不計其數的問題。
比如角色怎樣從球技、膚色、外形、髮型上盡量向原型靠近。
比如2020年立項,2021年開機,正值疫情期間,定好的外景無法正常拍攝,500名劇組人員在酒店一待就是幾個月,資金、電影排檔都面臨壓力。
再比如原型人物的不理解,前國家乒乓球隊總教練蔡振華就曾給鄧超打電話提出強烈質疑:“鄧超,你們可以嗎?你確定你能拍出來嗎?”
蔡指導的質疑不是空穴來風,拍攝《中國乒乓》難度最大的是還原球技,8個月時間訓練不出超級強者,只能通過模仿,表演狀態,再經過後期處理去盡量還原……
歷經千辛萬苦完成了拍攝,還沒喘口氣放鬆,不料審核上出了問題。
其實《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原名叫《中國乒乓》,是原定在2022年國慶檔上映的影片。
原以為,這部主旋律電影是能夠順利在國慶檔上映,所以當年連預熱都開始執行了起來。
但卻沒想到電影在上映前被卡審,
正是在那段等待“宣判”的日子裡,由於壓力劇增,鄧超和孫儷不約而同吃了一次速效救心丸,
老鄧頭說,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吃這葯。
當《中國乒乓》再次回到宣傳階段時,電影名後面加了五個字:之絕地反擊。
就這樣,第二版修改完成後,只能推到2023大年初一上映了。
原以為這次穩了,然而《中國乒乓》卻又從大年初一延期到初三上映。
這一次,看過首映禮的觀眾發現,電影換了角色名,例如鄧超飾演的蔡振華,由蔡新華改為了戴敏佳。
五虎將角色名字均如此。
要知道,換名隨之而產生的就是重新配音、重新報審等一系列流程,電影延期是迫不得已。
然而,就在電影上映後的48小時後,
出品方將檔期改為了2月17日重新上映。
至此,《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堪比諸葛亮隆中苦熬五年,好不容易等來劉皇叔請出山,結果首秀博望坡卻鬧了個灰頭土臉。
接下來可怎麼辦呢?
所有人一籌莫展。
好在團隊沒有就此認輸,而是另闢蹊徑開起直播,
這一舉措讓直播間流入800萬觀眾,此時原本身心俱疲的鄧超終於有了笑顏。
而此時的宣發配圖中,所有人都洋溢着成功的幸福感,宣發語也格外對應:“一起笑,一起哭,一起颯。”
回到劇情裡面,蔡振華臨危受命,遭遇經費不足、球員被挖,被對手破解等諸多挫敗,最後組建的“五虎”里的兩位甚至有不可逆轉的傷殘。
然而,最後他們還是贏了。
戲裡戲外,真實人物和演員都憑藉著“球不落地,永不言棄”的精神,完成了各自的使命。
03
高品質與低票房碰撞出的風險點
很多人都知道體育題材電影屬於小眾類,虧本幾乎是不變的結局。
陳可辛的《奪冠》票房8.36億元,徐崢的《我心飛揚》票房僅629萬,更是血虧。
為什麼明知道體育類的影片結局可能不會很好,鄧超還要和俞白眉合導呢?
理由有兩個,第一“情懷”。
第二,鄧超有理由憑在《中國乒乓》上下的功夫,實現逆襲。
對於鄧超而言,他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
電影《烈日灼心》中,注射死刑的那一段,今天仍然被人稱讚叫絕。
手中捧着的第31屆金雞獎影帝獎盃,也能說明一切。
但在自導自演的作品上,鄧超卻備受質疑。
他本人十分清楚這些評價,可他並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短板,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鄧超和俞白眉也為此次焦慮過、失望過,但他們更想重新站起來。
於是倆人放棄喜劇開始嘗試家庭劇情片。
2019年《銀河補習班》上映,公映日票房破1.6億,9天破6億,刷出8.78億票房的新高度,
當年,這部影片獲得了最佳編劇,最受期待劇情獎。
影片中,人物和價值觀、大型亞運會、洪災、航天三幅震撼畫面,特別是四國技術加持,無不透出鄧超的認真和誠意。
然而,這次成功並沒有真正撕掉鄧超和俞白眉的負面標籤,《中國乒乓》就成了那個最為關鍵的一“戰”。
雖然《中國乒乓》在拍攝、上映過程中一波三折,
但鄧超從未放棄過,他開動一切渠道去彌補錯失春節檔的損失。
他在平台分享電影定檔,瞬間轉發量超100萬,
這個消息席捲了大半個娛樂圈,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大咖都在幫鄧超轉發、宣傳。
接着,鄧超攜主創團隊開始奔波於各大高校和觀影學生互動,看到學生們對他作品的肯定和感動,他也有了些釋然,
畢竟影片中的精彩瞬間被觀眾記在了心底。
除了鄧超和團隊工作人員,諸多文體界名人也積極現身支持《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
上映當天,姚明攜女籃隊員為影片打call。
三天後,中國乒協主席,當年五虎之一的劉國梁攜手國乒隊六位名將現身為影片加油打氣……
之所以能得到這麼多業界大佬力挺,還是因為影片質量有保證,不會砸了“乒乓”的牌子。
《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是鄧、俞倆人放棄喜劇的又一次正片嘗試,
整部影片充滿鄧超的努力、不放棄、精益求精的精神,它也是鄧超超越自己的作品。
而豆瓣7.1,評分能與張藝謀電影《滿江紅》的7.2分不相上下,是否也在證明着鄧超俞白眉的成功呢?
而在觀眾層面,毫無疑問他們已經和《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中光影人物產生了共鳴,對作品質量也有了改觀和信任。
用鄧超的話來說:你若給我一份信任,我必還你一份奇蹟。
現在的他只差一次機會,一次通過《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刷新觀眾認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