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悅
周家光字片的老房子里,周秉義將他與郝冬梅不能生孩子的事,告訴了一直催生的周父。他說,是他的問題,是曾經在兵團受過傷,沒來得及醫治留下的病根。
聽到大兒子口中的“真相”,一向威嚴扛得起事的周父,瞬間老淚縱橫。
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寄予厚望的大兒子,竟然不能生育。那一刻,無助與悲痛讓他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兒子的話。
他的悲痛,不是因為抱不上孫子,而是為大兒子的晚年生活擔憂。
就像劇中周秉義對周父說出“對不起”三個字後,他一臉心疼地說道:
“你這傻孩子,啥對得起對不起的。爸催你呀,為你好啊。我說我想要孫子,是借口啊,你妹妹你弟弟,這都有孩子了,不少你這一個。啥孫子不孫子的,你爸是老黨員,這個覺悟還沒有了。”
周父在意的從不是所謂的“孫子”,而是希望大兒子能有個後,不至於晚年孤獨凄涼。
在周父的眼中,子女不僅是血脈的延續,家族的傳承,也是一個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的晚年歸宿與情感的寄託。
如今女兒與小兒子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唯獨大兒子沒有,他又怎能不擔憂。
隨後,周父小心翼翼地問周秉義:“冬梅家知道嗎?”
在得到否定的回答之後,周父沉默了片刻,反過來安慰大兒子不要想太多,以冬梅父母的覺悟,不一定在意有沒有孩子,只要他以後對冬梅好點,好好拼事業就行。
只不過他不知道,周秉義騙了他,不能生育的是郝冬梅,而這個真正的真相,周父至死都不知道。
起初看這段劇情的時候,我與了解真相的周秉昆一樣,覺得周秉義這招高明,為了讓周父更好地接受,為了妻子郝冬梅,他甘願將不育的事情攬到自己身上。
如今重看《人世間》,細品了周秉義此舉的背後深意與導致的結果,我依舊認為他高明,只不過,這“高明”中,卻透露出了他對父親的無情與涼薄,以及一箭三雕的目的。
第一“雕”:為冬梅,更為“高高在上”的郝家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麼周秉義不敢將郝冬梅無法生育的事,如實告訴周父,他在擔心什麼?是擔心周父會因為這事苛待妻子郝冬梅,還是擔心周父會為此逼迫他離婚?
可是縱觀全部劇情,你會發現,周父的思想雖然有些保守,但向來開明講道理,為人也是剛正不阿,重情重義,這一點,從他接納帶着孩子的鄭娟,就能看出。
所以,他根本不可能因此苛待兒媳郝冬梅,更不可能逼着他們離婚。
況且,當年郝冬梅父母那種情況,周志剛都沒有擔心受牽連,而反對前途大好的周秉義與郝冬梅在一起,如今兩人已經結婚多年,他更不可能在中間強插一腳了。
拋棄不育的兒媳這種事,周志剛做不出來,這不符合他的性格,也不符合他做人做事的原則與底線。
周秉義不知道父親的為人嗎?
作為周家的長子,又是一個懂得察言觀色的聰明人,他不可能不知道。
如果他真的是那麼揣測周父的,那就是對周父人品的一種侮辱了。
他知道,卻還選擇了隱瞞,是因為在他看來,隱瞞真相是對冬梅與郝家最有利的選擇。
注意一個細節:周秉義攤牌的時機。
那時的周父,正因為親家的事,心裡不舒服。
先是全家嚴陣以待,放棄照全家福的計劃等了親家一天,卻連個人影都沒見到;然後是當做寶貝特意從貴州帶回來的茶葉,被親家的秘書送了回來;接着又是大兒子當著全家人的面,呵斥他不該順着周母的話,說那句“你還嫌棄人家,你哪有那資格呀。人家不嫌棄咱就行了。”
這一系列事情,弄得周父既憋屈又難受,這是周家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
而周秉義正是選擇了在這個時候攤牌的。
為什麼?
因為他知道,父親正為郝家的事上火,他在這時告訴父親,他與郝冬梅之所以沒有孩子,是他的問題,而郝冬梅並不在意,會讓周父對郝冬梅與郝家產生愧疚感。
這樣一來,周父因為愧疚,自然會更加善待郝冬梅,也會出於愧疚,而接受“高高在上”的郝家不認親不走動的態度,不再為之前發生的不愉快而上火。
這才是周秉義將不育問題攔在自己身上的原因之一。
劇中,周父得知“真相”之後,曾對周秉義說:
“你們現在可以說,為了工作,為了學習,可將來咋辦呀,人家家可就這麼一個閨女啊。”
事實證明,知道問題出現在周秉義身上之後,周父確實產生了愧疚,而此後,周父也真的再也沒有提過親家的事了。
第二“雕”:堵住悠悠之口
周秉義的謊言,還有另一個好處:堵住悠悠之口。
在郝冬梅父母沒恢復職位之前,周秉義與郝冬梅的關係是平等的,一個是根正苗紅的工人家庭子弟,又在兵團擔任幹部,一個是落魄的高幹子女,有教養有文化,他們的結合是能被所有人所接受的。
甚至於,在一些人的心中,郝冬梅是配不上周秉義的。
可是,當郝冬梅的父親做回省長的時候,一切卻變了。
即便周秉義依舊覺得,他與郝冬梅之間是平等的,但在其他人看來卻並非如此。
首先是周父。
劇中周父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咱們這個家呢,我說了算,男人說了算哪。當然,現在這個時代是不同了,雖然秉昆和鄭娟,這是秉昆說了算,在你妹妹那些啊,就你妹妹說了算。男女各頂半邊天吶。”
周秉義聽懂了周父話里的意思,問周父是不是覺得他在冬梅家沒地位。而周父的回答是:“不怪你。”
周父的回答是默認,也是對兒子處境的理解。
他深知有一個省長岳父,周秉義的壓力會有多大,這不是郝家的錯,但也不是周秉義的錯。
所以,他雖覺得男人主外,女人主內是天經地義的事,但也能接受周秉義與郝冬梅的婚姻,像女兒周蓉那樣,家裡的事全聽女方的。即便這與事實有出入,但周父就是這樣認為的。
不僅周父這樣想,周秉昆也是這樣想的。
所以他才會因為周秉義對周父的態度,而帶着氣諷刺周秉義:“對,省長女婿最重要。”如果周秉昆沒有這種想法,即便再生氣,他也不會說出這句話。
除了周父與周秉昆,其他人的想法更是如此。
原著里有這樣一段話:“周家的大兒子居然成了什麼副巡查員!他怎麼就能當官了呢?還不是由於當初賭注下准了,‘撿漏’撿着了高幹女兒,成了乘龍快婿嗎?”
這是光字片的鄰里街坊在背後對周家人的議論與非議中的一小部分。
對於這種評價,周秉義心知肚明。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承認不能生育的是郝冬梅,無異於是坐實了他為了前途與仕途,寧願不要孩子,也要“省長女婿”名頭的非議。
而他將不育的事攔到自己身上,結果卻恰好相反。
所有人,包括周父也會認為,周秉義被郝家看重,是憑藉自身的能力,是他足夠優秀,而不是委曲求全的結果。
第三“雕”:獲得岳父母的認可
我從不認為周秉義是個趨炎附勢,善於討好岳父母的人。不過,在郝冬梅不育的這件事上,他的選擇確實討好了岳父母。
自從因蔡曉光上大學的事,求到了冬梅爸那裡,冬梅爸媽對周秉義就一直心存不滿與防備,覺得他太不懂事了,對這個女婿的態度一直不冷不熱。
周秉義也深知蔡曉光的事他辦錯了,他一直想要找機會改善岳父母對他以及對周家的態度,而冬梅不育的事,就成了一個契機。
此時,他與郝冬梅已經三十多歲了,結婚多年一直無子,他可以不給冬梅爸媽交代,但必須給周父一個交代。
擺在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問題在他或在冬梅。
以周秉義的智商與情商,他自然明白,關於此事岳父母最擔心的是什麼,無非是怕冬梅因為不育,在周家受委屈。
而他選擇將責任攬到自己身上,正好打消了岳父母對於此事的擔憂,也能改善與岳父母之間的關係。
這才是他選擇對周父說謊的另一個原因。
正是在這件事之後,冬梅父母對周秉義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連一向不苟言笑的冬梅爸,都開始主動與周秉義打乒乓球,還放下架子在書房與周秉義推心置腹的談論時事與工作。這是之前劇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狀態與場景。
至於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轉變,可想而知。他們覺得對不起周家,更為周秉義維護郝冬梅而感動。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周秉義不是這樣的人。
但在我看來,這沒什麼不可能。沒有孩子已成事實,在這種情況下,怎麼選擇怎麼說,對自己、對冬梅更有利,他自然會這麼選。
這也是他的生存之道。
在他看來,畢竟他在郝家屬於“寄人籬下”,適當地討好岳父母,緩和彼此之間的關係,有利於夫妻感情,更有利於家庭整體氛圍和諧。
而原著里的周秉義,也確實一直在儘力討好岳母金月姬,他將這稱為“識時務者為俊傑,審勢度勢力……”
謊言背後的無情與涼薄
說實話,我能理解周秉義出於以上三種好處考慮,對周父撒謊。
可當我看見周父老淚縱橫地安慰周秉義的時候,我在想,為了郝冬梅與郝家,為自己,周秉義用謊言讓周父背上“莫須有”的愧疚感,這樣真的對嗎?
周父又真的做錯了什麼呢?
他是想認親家,可是他不是為了攀親,更不是為了從高幹親家那裡沾點光。
他想的只是兩個孩子有緣走到一起,雙方父母無論是出於禮數,還是出於民間的規則,都要見上一面,以示對彼此的尊重以及對孩子婚姻的認可。
在發生茶葉被退回來的那件事之後,他是難受,可他的難受不是因為茶葉被退回來丟了臉面,或是覺得郝家讓他難堪了,而是他認為是自己考慮不周,才鬧出這個大的尷尬。
這個心思,他曾對周蓉說過:
“為自己想事不周到,非要送兩筒茶葉過去,這不讓人難受嗎?牽連得孩子們也跟着不好受。”
他是希望郝冬梅能夠儘快生個孩子,但他不是着急抱孫子,而是擔心冬梅年紀大了,不好生育,對身體會有影響。
周父沒有做錯什麼,卻要因為周秉義的謊言,背負上對郝冬梅與郝家“莫須有”的愧疚感,這對周父來說,太不公平了。
在此之前,周父雖是工人出身,卻從沒有妄自菲薄,他知道周家與郝家門不當戶不對的差距,但並沒有因此覺得低人一等,在他看來,至少他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可周秉義的謊言,卻打破了周父心中的平等,讓他對郝冬梅與郝家,產生了深深的歉意與感激。
歉意是源於自己的兒子,讓郝家唯一的女兒不能有孩子;感激的是,兒子有問題,但郝冬梅卻願意瞞着父母,也要繼續與周秉義在一起。
在我看來,周秉義的謊言並不是所謂的“善意的謊言”,甚至於這個謊言沒有任何善意可言,只有自私與傷害。
劇中,周父在接受了一切之後,問過這樣一句話:“你跟我的可都是實話吧?你不能蒙你爸呀。”
他是不相信周秉義嗎?不是,他想告訴周秉義,沒必要騙他,就算不能生育的是郝冬梅,他也不會幹預他們的婚姻與選擇。
而周秉義還是選擇了欺騙。
他明知道,坦白真相併不會影響周父對待郝冬梅的態度,他明明看見了父親因他無法生育而傷心痛哭,以及對郝家的愧疚感,他依舊隱瞞了真相。
他的欺騙,讓深愛他,處處為他着想的父親擔憂流淚,他的欺騙,讓向來驕傲的父親低下了頭,背負本不存在的愧疚感。
畢淑敏在《女心理師》中寫道:“在該說出真相的時刻,保持沉默,是一種卑鄙。”
我雖不想用“卑鄙”兩個字來形容周秉義的選擇,但站在周父的角度,與為人子女的角度,他的選擇卻真的殘忍又涼薄。
寫在最後:
我從不認為郝冬梅因為意外無法生育有錯,這也是她一輩子的遺憾。我也支持周秉義寧願不要孩子,也要堅守與郝冬梅的婚姻和愛情,這是他對妻子的愛與責任。
但是,我無法認同他欺騙一個愛他至深,又無辜的老父親。
他考慮了冬梅,考慮了岳父母,考慮了自己,唯獨沒有考慮生他養他的父親。
事實上,周秉義告訴周父真相,結局同樣不會變。反而郝家很可能會因為周父的接納而改變看法,不至於對周家如此避之不及,至死不見,兩家和解的契機就這樣沒了。
可是周秉義沒有,他選擇了一種最自私的方式,成全了自己,卻讓周父為此背負愧疚,最終帶着遺憾離世。
他是一個好官,好丈夫,好女婿,但不是一個好兒子。
周秉義與周蓉一樣,認為給家庭增光就等於對父母感恩了。直到周父去世之後,周蓉與周秉義才意識到,他們從未為自己操碎了心的父親做過什麼,甚至連一句感恩的話都沒說過。為此他們只有羞愧與後悔。
還是那句話,不要讓“子欲養而親不待”成為遺憾,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儘可能地回報父母是我們作為子女應盡的義務與責任,更該是發自內心的感恩與愛。
這或許也是觀眾們看完《人世間》,對周秉昆與鄭娟無比喜愛與認可的原因,他們用行動詮釋了,什麼是孝,什麼是對父母的感恩。
卿心君悅,一位情感觀察者,Ta說書評人、影評人。用文字溫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