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藝術家要有一顆童心,因為把心騰乾淨了才能容納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人物”,張志堅如是說。
在很多觀眾心中,張志堅並不陌生,從《人間正道是滄桑》開始,他們就一路追隨至今,從高中到大學,再到後來參加工作,觀眾一直守着他,而他也依舊站在那方舞台,執着而堅定。
或許,這是他與觀眾的一份深情,也是一種承諾。
從藝40餘年,他用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續寫了演員本色,塑造了無數熒屏經典,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戲骨。
不論是《大明王朝1566》里的“嚴世藩”,是《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董建昌”,還是《義者無敵》里的“宋哲元”,亦或是《人民的名義》中的“高育良”......
他都在無數複雜、多面的角色之間自在遊走,而你永遠無法一眼看透他,這就是好演員的功底所在,匠心所成。
如今,年過花甲的他,依舊奮鬥在影視行業一線,依舊尋求不斷自我突破。
一、在話劇團的日子
1955年,張志堅出生在江蘇南京,父母都是老革命,父親曾是新四軍抗大蘇北第八分校的學員,後來分配到新四軍軍部文工團,從事文藝理論研究工作。
在祖國70周年華誕時,97歲高齡的老父親還獲得過共和國70周年紀念章,讓全家人感到無比驕傲。
從小,在軍人家庭長大,張志堅身上有一種天然的正氣與陽剛,更是深諳紅色革命故事,以及各種保衛戰的歷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軍事迷”。
而他最引以為傲的,就是父親抽屜里的幾枚軍功章,和一本關於軍隊的舊影集,那是他心中“英雄主義”的崛起,也時刻警戒他做一個坦坦蕩蕩的人。
60年代中期,經歷時代的動蕩,張志堅在農村度過了自己的小學和中學階段。
雖然身處艱苦環境,但心堅志強的他仍然沒有放棄學習,常常窩在豬圈裡,或者靠着牛糞堆埋頭苦讀。
高中畢業後,張志堅在縣城一家煤炭廠當鍋爐工,早早為家裡掙工分,在那個年代,工人身份也很體面,勤懇賣力的他,在一出一進的鏟煤過程中,練就了一身腱子肉。
3年之後,高考恢復,大部分年輕人選擇走進考場,改變命運,這其中就有張志堅,他抱着滿腔熱血,力爭成為一名大學生。
無奈,幾分之差,他只考上了一所大專院校,但心高氣傲的他,並不打算上大專。
1979年,江蘇人藝招演員,張志堅偷偷瞞着父親報了名,結果順利被錄取。
然而,父親卻堅決不同意兒子從藝,一心希望他考入機關事業單位,或者當一名人民教師,最終,在話劇團老領導的勸說下,父親才鬆口答應。
畢業之後,張志堅被分配到南京話劇團當演員,5年之後,遇見了被推薦進來的王勁松,兩人是同一話劇團的同事。
剛進團時,張志堅並沒有戲演,只是在團里當場務,幹些裝台卸車的活兒。
偶爾,碰上運氣,他就客串一些甲乙丙的小角色,熬着熬着,他也終於混上了主角的位置,在經典劇目《陳毅出山》、《一雙繡花鞋》里挑大樑。
這邊,王勁松在團里無人問津,因為沒有伙食補助,也沒有落腳的地方,他經常忍飢挨餓,團長看他可憐,給他挪了一間幾平米的資料室,當他的宿舍。
進入90年代,很多劇組到南京取景,演員的機會就多了些,科班出身的王勁松優勢盡顯,一年最多客串了十來部影視劇,漸漸在當地小有名氣。
這邊,張志堅也投入了拍戲的大潮,1988年,他與導演應旗合作,出演電影《刺殺汪精衛》,客串一個戲份非常少的角色“蔡廷鍇”。
這部劇中,還有飾演“宋子文”的倪大紅,兩人在19年後,再次合作了轟動一時的《大明王朝1566》,比倪大紅大5歲的張志堅,飾演他的兒子“小閣老”。
在之後,王勁松遇到一輩子的恩人傅彪,在他的提攜下來到北京發展,此後便一路開掛。
1990年,張志堅又參演了電視劇《深圳人》,該劇獲得了“飛天獎”三等獎,之後,他又陸續參演了《白領麗人》、《走入非洲》和《樓上樓下》等影視劇。
二、妻子的選擇
早在話劇團時,張志堅就已步入了婚姻,妻子是自己的小迷妹,名喚張萍,也是一名文藝工作者。
當時,人長得高大威猛的張志堅,在團里很受歡迎,加之舞台表現出色,身邊有不少暗戀的姑娘,這其中就有張萍。
作為張志堅的頭號粉絲,她甚至可以把偶像每一部劇的台詞倒背如流,一來二往的接觸下,兩人漸生情愫,最終走入婚姻殿堂。
1996年,妻子張萍調至北京工作,張志堅仍留在南京話劇團,夫妻倆過起了異地分居的生活。
同時,隨着影視業的興起,地方話劇團日漸式微,演出也越來越少,在妻子的建議下,40歲的張志堅決定去北京發展,正式告別了20年的話劇舞台。
不同於其他的“北漂”,張志堅工作多年,手上也有一些存款,與妻子過得差強人意。
但對戲執着的他,卻不輕易為五斗米折腰,不會降低對劇本的要求,因此錯過不少出鏡的機會,沒有戲拍,那就好好過日子。
那幾年,張志堅真真把日子給過好了。
2007年,他遇到了伯樂張黎,就是那個叱吒影視圈的“黎叔”,葛優曾隱喻過“黎叔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張黎是行業里出了名的挑剔導演,選角嚴苛,但同樣眼光也很毒辣。
當年,《大明王朝1566》堪稱封神之作,不僅觀眾為之瘋魔,就連學界權威們也對其一致高評,豆瓣評分至今高達9.7分。
這部劇,讓張志堅、王勁松和倪大紅又再次相遇,幾人將朝堂上的權謀之術玩得淋漓盡致,讓觀眾大呼過癮。
而張志堅飾演的“嚴世藩”,作為內閣首輔嚴嵩之子,囂張跋扈,心思詭譎,最終因貪墨冤案暴露,獲罪伏誅。
張志堅細膩又成熟的表演,給張黎留下了極好的印象,也讓他十分信任這個演員。
第二年,黎叔又找到了張志堅,邀請他出演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並大方甩給他兩個角色選擇,在“瞿恩”和“董建昌”之間,張志堅選擇了後者。
相較於瞿恩的理想主義,董建昌這個角色更加複雜,也更有層次,塑造起來非常有挑戰,張志堅迎難而上,將這個人物深深烙在觀眾心裡。
一方面,作為國民黨的元老人物,他是瞿恩眼中的投機分子,但帶兵打仗卻有勇有謀,另一方面,在民族大義面前,他順應歷史選擇,後來堅定地站到新中國一邊。
劇中,他對楊立華堅貞不移的愛,也感動了觀眾,即使在楊立華心中已有別的男人時,他仍然無怨無悔地愛着她。
張志堅將這個亦正亦邪的人物,演繹得想當出彩,也讓53歲的他,逐漸走入觀眾視野中。
此後,越來越多同類型的角色找到他,但不願吃角色紅利的他,一次推掉了14部戲約,整整兩年待業在家,只為等到那個屬於他的角色。
在之後,《大清鹽商》里的“阿克占”,《湄公河大案》里的“方廳長”,《桐柏英雄》里的“韓長發”.......
張志堅心中始終裝着一把尺,一把對得起觀眾的“良心尺”,按照自己的節奏,不疾不徐地往前走。
這些年,妻子張萍默默守在丈夫身邊,和他一起奔赴劇組,細緻入微地照顧他的生活起居,有時,她也會給丈夫搭個戲,比如《桐柏英雄》里,她就以“韓太太”的身份露過臉,夫妻倆感情非常好。
三、年逾六十爆紅
而真正讓張志堅走紅的,當屬《人民的名義》中省委副書記“高育良”,憑藉這個角色,張志堅獲得了白玉蘭最佳男配角獎,從藝40年,終於在62歲一舉封帝。
當初,導演李路籌備這部電視劇時,遭遇困難重重,由於題材過於敏感,很多原先談好的投資方,擔心該劇過不了審核,都不約而同地撤資了。
為了填補最後的2000萬資金缺口,李路與紙片人高亞麟四處籌錢,心力交瘁,頂着巨大壓力,才最終讓這部劇得以順利拍攝。
劇本紮實,演員也想當給力,張豐毅、吳剛、許亞軍、白志迪和馮雷等一眾老戲骨坐鎮,同台飈戲,火花四射。
作為劇中從頭至尾的幕後大佬,張志堅的表演也毫不遜色,其飾演的“高育良”,年近六十,是一個擅長太極功夫的官場老手。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張志堅非常下苦夫,不僅提前兩個月就研讀劇本,快速進入角色狀態,甚至為自己在戲裡的道化服,都絞盡腦汁。
他把自己一直留的寸頭養長,梳成了紋絲不亂的背頭,因為劇組資金問題,他自掏腰包,花了七八千,買了一件質地高級的襯衫和夾克,同時又添置了一副價格貴重的眼鏡。
高育良是漢東大學教授出身,身上有一種居高自傲的文人氣,同時又身居官場高位,老謀深算,沉穩大氣,為了突出人物身份,張志堅下足了功夫。
當時,這部劇拍攝強度非常大,一天要趕十幾場戲,為了保質保量完成,年逾六十的張志堅,白天拍戲晚上背詞,現場不允許自己犯錯,甚至說錯一句台詞,會下狠手抽自己,非常拚命。
而這樣的工作態度,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已經屢見不鮮。
當年拍攝《大清鹽商》時,為了不弄皺長衫,他堅持片場站7、8個小時,晚上回酒店時,雙腿疼痛難忍,上樓梯都困難。
還有拍攝《大明王朝1566》時,他的嘴上粘着長長的鬍子,吃飯時要半天才能卸下,拍戲時又要花很長時間上膠水。
為了不耽誤拍攝,他索性連飯也不吃了,真是不可不扣的戲瘋子。
今年,剛剛播完的刑偵劇《冰雨火》,張志堅又以省公安廳禁毒總隊副總隊長“陳力文”身份,亮相熒屏。
其中,他與王勁松之間的對手戲,堪稱演技的巔峰對決,十分高燃,張志堅在氣勢上有一種極大的威懾力,毫釐之間,略勝一籌。
在剛剛播出的電視劇《底線》中,張志堅飾演的“張偉民”,也讓觀眾非常期待,就最近播出的趨勢來看,大有爭奪年度“劇王”的潛力。
四、保持一顆平常心
自從《人民的名義》之後,張志堅與張凱麗的這對熒屏CP,讓觀眾十分上頭,還一度被誤傳為現實中的夫妻。
為了解釋誤會,一向低調的張志堅,特意做客《馬蘭花開》節目,首度公開了自己的妻子,兩人攜手走過幾十年風風雨雨,感情非常堅定。
張志堅曾感激說道,“妻子陪我經歷太多了,這輩子我都不會辜負她”。
生活中,張志堅的脾氣有點硬,快人快語得罪過不少人,但對妻子張萍,他卻是個“粑耳朵”,表示家裡大小事情,都會聽妻子的。
如今,他們的兒子也已經成家立業,夫妻倆也算功成身退,有了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張志堅不愛喝酒、也不愛應酬,除了拍戲,就是陪着妻子遊山玩水,給她拍照、當顧問。
閑暇時,他就逛逛菜市場,與妻子一起做飯,給她打下手,做上幾個家常小菜,老兩口吃吃聊聊,日子過得平靜又美好。
同時,他還喜歡健身,而這個愛好從年輕時,就一直堅持到現在,雖然已經66歲,但是他卻保持一副好身材,發達的肌肉,讓年輕人都自愧不如。
自律可以讓他擁有健康的身體,讓他以最好的狀態投入到工作中,對於表演,他希望一直演到演不動的那天為止,這是他的信念,也是他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