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2022年07月07日02:39:06 娛樂 1878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文✎七爺

編輯✎七街酒舍

7月2日,香港電影圈又一個巨星隕落,中國香港著名導演羅啟銳因病逝世,享年70歲。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7月3日,中國文藝界又一代傳奇落幕,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著名作家倪匡離世,享年87歲。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他們,是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的回憶,也是中國文娛界一個時代的象徵。

儘管如今他們已經逝去,但他們的故事和“心血”卻會一直流傳於世。

羅啟銳

羅啟銳,1952年出生於中國香港,從小生活在集聚了無數香港底層人民的永利街道上。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羅啟銳

那段時期,羅啟銳家裡的經濟條件雖算不上富裕,所處環境也不如當下,但年少時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在他心裡卻是最難忘且懷念的回憶。

以致於後來再回憶起時,他感慨道:

“六七十年代不僅對香港來講,是起步發展、活躍起來的非常重要的時代,對他個人亦是如此,他人生中很多的‘第一次’都發生在這段時期”。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高中畢業後,羅啟銳本來是想學習電影方面的相關專業,但當時的香港還沒有大學開設這類專業,無奈之下他便選擇了香港大學的英文系。

儘管這與他的初心有很大差異,但不曾想最後卻是陰差陽錯,成為了他在電影道路上的很大助力。

大學期間,羅啟銳一邊忙着專業課程,一邊也沒有放棄自己致力於成為電影人的夢想。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正所謂熱愛終有迴響,努力終有回報,羅啟銳大學畢業不久後成功考上了紐約大學電影系

這似乎應該是個令人高興的消息,終於要踏出追夢的第一步,然而那會的羅啟銳心裡卻一點沒有感到輕鬆,因為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擋在了他面前——沒有錢

出國留學,不論是在中國哪個年代,很多家庭都難以負擔起這筆費用,而且羅啟銳想要學習的電影還是一個十分燒錢的“藝術專業”,這無疑是讓他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作為家裡的一份子,羅啟銳自然深知家裡供不起他出國留學,只不過這並沒有阻擋他追夢的步伐。

沒有錢他便自己打工攢錢,做過銀行職員,從事過廣告業方面的工作,順利出國後,他也都是半工半讀,沒有找家裡要過錢。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一個沒有家族背景支持,沒有經濟支撐的普通人為了追求心中的夢想出國奮鬥,這個過程必定是十分艱難且坎坷的。

儘管如此,羅啟銳也從未有過退縮回國的念頭。

或許是因為他對自己心中設定的目標十分堅定,也或許是因為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侶,張婉婷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張婉婷

如果問羅啟銳一生中最讓他有成就感的是什麼,他的回答中除了自己的作品,必定還有張婉婷這三個字。

同是在異國他鄉,同是在紐約大學,同是為了追求電影夢,而且還都是中國人,羅啟銳和張婉婷第一次見面就相談甚歡,之後更是很快便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親密無間的情侶。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1981年是兩人相識的第一年,同時也是羅啟銳執導個人首部電視劇《霸王別姬》的時間。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看到這個名字,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就是張國榮飾演的電影版《霸王別姬》,但其實羅啟銳導演拍攝的版本要比電影更早,甚至還在某平台上拿到了9.2的超高評分。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此外,業內人士也對這部作品稱讚不已,其中製作人、監製、影評人譚飛就曾這樣評價:

“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很了解的一個人,所以他的作品中帶着一種東方式的對人性人情的細膩追求”。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譚飛

可見,劇版《霸王別姬》的精彩程度必定不會亞於電影版本。

自從拍攝《霸王別姬》正式踏入影視圈後,羅啟銳也算是在圈子裡打響了名聲。

而和他不一樣的是,張婉婷進入這個圈子是憑藉著自己的畢業作品,劇情片《非法移民》。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在這部作品裡,張婉婷擔任導演,羅啟銳和另外一個同學則是編劇,由於是個人小成本製作,沒有很多資金,所以影片的台前幕後都是由他們三人共同完成。

本以為這只是一個簡單的畢業作品,然而出乎張婉婷等人意料的是,《非法移民》竟被人以500萬港幣買走了,且在1985年成功上映。

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張婉婷還因此獲得了第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雖然張婉婷最開始從未想過做電影導演,但從她的畢業作品以及後來和羅啟銳的合作中,足以可見她在電影方面的天賦和努力。

回國後,兩人共同創作了多部經典作品,比如《秋天的童話》《七小福》《歲月神偷》《玻璃之城》等以情動人的電影。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其中電影《七小福》可以說是讓羅啟銳一戰成名,不僅影片囊獲了電影界不少大獎,他個人也獲得了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等獎項。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同時張婉婷也憑藉這幾部影片在香港電影圈名聲大噪,成為了當下炙手可熱的導演、編劇。

除此之外,兩人還合作了不少影視巨星,比如洪金寶鄭佩佩林正英周潤發劉德華梅艷芳吳君如任達華,等等。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其中對於任達華來說,羅啟銳導演是他演藝生涯中的最重要的伯樂之一,同時也是他的恩師。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當突然得知羅啟銳去世的那一刻,任達華一度難以接受這個消息,之後更是在社交平台上發了很長一段文字表達自己對老師的哀思。

“我的老師教會了我對家人、對事業、對生活的熱愛和尊重,我會帶着這份堅持與生命力,繼續熱愛我們所熱愛的事業,歲月偷走了過往,偷不走情誼與記憶,老師一路走好”。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在影視創作的道路上,羅啟銳從業40餘年來稱得上是高產,他的每部作品總能給人帶去一種獨特新穎的觀感,也極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他的劇本戲核常常在男女愛人身份的變化、差距和始終不能忘情的內心,雖然嘲諷人性但又限於溫情批判。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除了男歡女愛和家庭情感等生活上的小方面,他還會擴大範圍,力圖用史詩的格局來詮釋時代風雲對個人命運的影響。

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用電影講述人與人性在歷史長河中的變化,這大概就是羅啟銳在電影路上一生追尋的目標。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電影《歲月神偷》里,羅啟銳筆下寫過這樣一段經典台詞。

“人活一輩子,總要信點什麼,那樣才能一步難一步佳,一直走下去。”這是他對年輕後輩給出的建議,也是他自己一生所踐行的真理。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倪匡

在傳出羅啟銳因病去世的第二天,作家沈西城的發文“倪大哥中午走了”,讓眾人還未平復的心情再次大受震驚。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起初,很多人還不知道沈西城說的是誰,直到香港媒體報道,國際巨星成龍緊接着發文悼念,

“剛剛知道倪匡前輩也離開了,我們心中的香港才子,代表着一個時代的風華,懷念你”。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眾人才知道,原來是和金庸、黃霑和蔡瀾三位著名作家一起並稱為香港四大才子的倪匡老前輩離世了。

對於倪匡,當下的年輕人想必大都不認識,但這其中肯定有很大一部分人看過他的創作,藍血人》、《六指琴魔等,也應該聽過他的某一個筆名,“衛斯理”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除了這些,他還曾代替金庸老師編寫過天龍八部的連載,小說里阿紫的眼睛就是他“弄瞎”的。

當年,金庸因為某些事情需奔赴歐洲數月,沒有時間更新《天龍八部》,於是他便找到正在《明報月刊》辦公室寫稿的倪匡代寫。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金庸對他囑咐是“隨意發揮,就是千萬不要把書里的角色寫死”

後來在撰寫的過程中,倪匡極其不喜歡阿紫的偏執,卻又苦於原創作者金庸的囑託不能把人物寫死,無奈之下他便將阿紫弄殘了。

說到這,有人或許疑惑金庸為何會把自己的苦心創作隨便交給倪匡來寫。

首先,仔細了解過倪匡的平生和著作,就會發現他的創作水平和想象力是無數作家一輩子都難以達到的。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就連金庸有時也都自愧不如,曾這樣評價倪匡:

“無窮的宇宙,無盡的時空,無限的可能,與無常的人生之間的永恆矛盾,從這顆腦袋中編織出來”。

而且早在金庸找倪匡代寫《天龍八部》之前,倪匡就於1958年開始了武俠小說的創作,其中就包括《女黑俠木蘭花》《六指琴魔》等。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這兩本小說在當時深受書迷喜愛,銷量也是與日俱增,而倪匡的稿費更是因此由千字十元增加到了千字千元。

作家沈西城對此曾坦言,“香港名作家稿費,倪匡說第二,沒人敢稱第一”,如此高的稿費在那個年代已經算得上是“天花板”級別。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再者,或許對於大多數創作者來說,能找到一個志同道合、勢均力敵的知音密友才是人生之幸。

而金庸和倪匡正是如此,他們是以文字相識,以文章交友,乃至後來兩人成為了有着幾十年友誼的摯友。

基於此,金庸會將《天龍八部》交給倪匡代寫也就不足為奇。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不過倪匡身上反倒有一點卻是值得讓人稱奇的,那就是他的寫作之路完全是自學成才,而且寫作範圍尤其廣泛。

除了最開始的武俠小說,倪匡還涉獵了偵探、科幻、神怪、武俠、言情等方面,其中他寫的科幻類尤為受歡迎。

1962年,倪匡在金庸的鼓勵下,開始用筆名“衛斯理”創作《衛斯理》系列小說,《藍血人》就是這個系列中的一篇。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衛斯理系列小說總共有145部,其科幻作品總字數超過了八千萬字,可以說是引領了三十年的科幻風潮。

《藍血人》更是於2000年成功入選“二十世紀華文小說一百強”,成為了倪匡科幻小說的代表作,而他也因此被稱為“科幻鼻祖”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雖然倪匡的諸多創作中,科幻小說是他的一大招牌,但倪匡曾坦言自己其實對科幻知識也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沒有靈感時還要去《兒童百科全書》找資料素材。

也正因為相關知識的匱乏,倪匡在寫作時犯下了一個在眾人眼裡的常識性錯誤,其中有一個情節是“衛斯理墜落‘南極’,把一頭‘白熊’殺了”。

對此有讀者特意指出,“南極哪裡有白熊?南極只有企鵝”。

隨後倪匡就在報紙專欄中以大號字體寫了兩句話,“一、南極沒有白熊,二、世上也沒有衛斯理”。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衛斯理》本就是一本科幻小說,而科幻直譯過來就是科學奇幻的意思,它完全有可能不遵循如今地球的變化規律,畢竟茫茫宇宙中無奇不有,一切皆有存在的可能。

除了小說著作的編寫,倪匡還創作出了超出四百多個電影劇本,其中以功夫、武俠片居多。

代表作有張徹導演的《獨臂刀》,以及1972年時參與的功夫片《精武門》,他專門為李小龍量身塑造了“陳真”這一經典人物形象。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這部影片雖然年代久遠,但卻在當時成功引起了一陣武學熱,也讓外國人再度見識到了中國功夫的厲害。

和羅啟銳一樣,自創作以來,倪匡也一直都是“高產能手”

他自稱曾“一個星期寫足七天,並且每天寫數萬字,其最高紀錄是一小時寫4500字”。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或許這句話出自其他人之口還有吹牛的成分,但放在倪匡身上卻是十分貼切。

好友蔡瀾評價倪匡說他是寫稿機器,“倪匡不是人,是外星人”,此外他還曾同時為12家媒體寫連載,就說這樣有質量的寫作速度誰敢與之爭鋒,輕易說出自己寫作的最高紀錄呢。

身為作家,倪匡無疑是很成功的,但作為一個家庭的丈夫、父親,他卻有過一段失格的時期。

或許是年輕不經事,也或許是名氣和金錢讓他開始“得意忘形”,放飛自我。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在有家室的情況下,倪匡絲毫不忌諱地出入各種燈紅酒綠的場所,期間更是傳出不少緋聞,而他自己也曾在採訪時毫不避諱得多次向媒體講述過往的風流史。

這時候的倪匡完全沒有意識到作為一個父親,他的行為舉止將會對孩子產生多大的影響,以致於他的兒子倪震如今成為了娛樂圈著名的“花花公子”。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倪震

但幸好“浪子”也有回頭的時候,1992年,倪匡決定帶着李果珍一起移民美國舊金山生活,好好陪在妻子身邊。

之後在2004年,倪匡寫完《只限老友》篇章後,終於決定為“衛斯理”畫上句號,他稱“自己的‘寫作配額’已用盡,並宣布正式封筆。

如果說倪匡後半生的創作生涯是無比輝煌的,那他的前半生真可以用十分“傳奇”來形容。

之前說到,倪匡從事文學創作是半路出家,是因為16歲的他心裡有着一份堅定的革命理想。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1951年,倪匡為了追尋夢想,輟學離家,隻身北上進入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受訓三個月,這所學校是為新中國培養警察隊伍、革命幹部所設立的。

後來他又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公安幹警,還參與過土地改革和治理淮河的工程,最後他去了內蒙古墾荒。

這聽起來似乎是個十分艱辛的差事,但倪匡滿腔的革命熱血卻絲毫不覺得辛苦,反倒是一直勤勤懇懇的工作,並且表現還非常出色。

如果後面沒有發生變故,可能現在也就沒有所謂的“香港四大才子”了。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那是倪匡到內蒙古以來最寒冷的一個冬天,由於生活必需的燃料嚴重短缺,為了活命,倪匡就和隊友們把附近一座木橋拆下來當柴燒。

說是木橋,其實也就是臨時放在河溝間的幾塊木板,本來他們想着過段時間修建一座新的、結實的橋樑。

但不曾想,因為這件事,之前一直和他有過節的單位書記,堅決認為他破壞交通,給他定了個“反革命”的罪行,慘遭隔離軟禁數個月。

經此一出,內蒙古自然是待不下去了,倪匡便聽從朋友的建議連夜騎馬“逃亡”,並於1957年7月順利偷渡到香港。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自這之後,他就開始了自己的創作生涯。

多年的努力,讓倪匡最後於2012年4月榮獲了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倪匡是一個愛命但不惜命的人,他知道自己身上大大小小的毛病有幾十種,醫生也曾建議他住院治療,但他卻選擇拒絕並且還笑談“活過60歲都是賺,要與病痛同歸於盡”

甚至他還早早就為自己撰寫好墓志銘,“多想我生前好處,莫說我死後壞處”。

港圈再傳噩耗,作家倪匡、導演羅啟銳相繼離世,成龍等人發文悼念 - 天天要聞

羅啟銳和倪匡都是前半生坎坷且艱難,後半生順遂且輝煌。

不同的是,羅啟銳是苦於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條件,而倪匡可以說是走到了人生岔路口而遇到了阻攔。

不管是哪種境遇,他們最後也都是靠着自己的一雙手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傳奇”。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曝光!又一批失信人名單 - 天天要聞

曝光!又一批失信人名單

全市法院失信人曝光嚴厲打擊人無信不立為維護法律尊嚴與權威督促被執行人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弘揚誠實守信的社會風氣全市法院2024年第六批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在此集中公布歡迎廣大群眾監督舉報對於失信被執行人人民法院將毫不手軟,持續嚴厲打擊!北湖法院監督舉報電話:0735—2329919蘇仙法院監督舉報電話:0735—289612...
真猛!老公前腳被爆出軌!萬茜後腳就把頭髮染綠了! - 天天要聞

真猛!老公前腳被爆出軌!萬茜後腳就把頭髮染綠了!

01.萬茜的演藝生涯回顧在演藝圈中,萬茜無疑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她以紮實的演技和多變的角色詮釋,贏得了觀眾和業內人士的一致好評。從青澀的新人到如今的實力派演員,萬茜的成長軌跡堪稱演藝圈的一個典範。萬茜的演藝生涯可謂多姿多彩。她不僅在電視劇和電
“何潔前夫赫子銘承認再婚”登熱搜,本人回應:過去的事已成為過去,希望我們都能幸福 - 天天要聞

“何潔前夫赫子銘承認再婚”登熱搜,本人回應:過去的事已成為過去,希望我們都能幸福

6月30日,“何潔前夫赫子銘承認再婚”登上熱搜。隨後,赫子銘發文回應:“其實我只是個普通人,只想演好自己的每一部戲。過去的事已經成為過去,接下來的日子裡希望我們都能平淡而幸福。謝謝支持關心我的每一個人。”他在評論區寫道:“我發這個原視頻的初衷就是想要和關心我的人分享一下我近期的生活,我希望大家不要斷章...
《海關戰線》:邱禮濤真乃打工人之楷模 - 天天要聞

《海關戰線》:邱禮濤真乃打工人之楷模

注意:本文有劇透一年之中,與邱禮濤導演的約會不知凡幾,怎能不讓人承認緣分之神奇。往常對邱導多有批評和吐槽,但在看完《海關戰線》之後,本人已經改過自新,徹底拜服。原因無他,邱導真乃打工人之楷模,實為值得我輩學習之榜樣,佩服,佩服!《海關戰線》海報一位優秀打工人必備的素質是什麼?首先當然是要“會來事兒”...
為什麼現在電視劇不愛叫《XX傳》了? - 天天要聞

為什麼現在電視劇不愛叫《XX傳》了?

你發現了嗎?現在的電視劇不愛叫《xx傳》了。近期兩部關注度較高的劇《玫瑰的故事》《墨雨雲間》,名字都新奇又“抽象”。而以前,網友甚至總結出了國產劇的起名“套路”:“一個女人的故事叫《XX傳》,一男一女叫《XX行》,兩個男人叫《XX令》。”雖然如此總結是“簡單粗暴”了點,不過這也反映出,傳、記、令等字眼在影視...
被嚴重低估的6部黑幫電影,全部看過的真是厲害了 - 天天要聞

被嚴重低估的6部黑幫電影,全部看過的真是厲害了

柯南伯格最synthetic的作品,如果他從類型片中掌握了“身體即證據”的法則,那麼它被強力地注入到情節劇的表象中,這場血統論的暴力史的內部充滿了蹣跚的苦痛:用實在的身體展開了模仿的人生,在莫滕森這裡,我們看到了在語言、服裝和皮膚等等義體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