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影星保羅·紐曼稱為“怪人里的怪人”的導演約翰·休斯頓,一生寫滿怪異離奇的故事。他出生的小鎮是他祖父在一場撲克遊戲中贏得的,從小體弱多病的休斯頓在7歲時父母離異,從此跟隨父親在雜耍劇團四處演出,青少年時期曾經參加加州業餘拳擊賽,出戰25次有22次獲勝,在墨西哥當騎兵軍官期間偷偷寫劇本,在倫敦和巴黎學繪畫曾經流浪街頭,淪為乞丐。
約翰·休斯頓喜歡野外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嚮往海明威式的男子氣概,一生五次娶妻,聚散離合,感情十分波折。
他拍片數十部,曾15次獲得奧斯卡提名,最高光時刻是憑藉《碧血金沙》(1948) 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劇本獎,並且幫助片中飾演老掘金工的父親拿到奧斯卡最佳男配角。1963年本人出演《紅衣主教》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但最後功虧一簣。1985年執導《現代教父》的休斯頓故伎重施,幫助女兒安吉利卡·休斯頓奪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約翰·休斯頓(1906-1987)
但經過幾十年歷史的沉澱,人們才發現休斯頓更驚人的傳奇一筆,他的導演處女作《馬耳他之鷹》(1941) 不但被認為是美國電影史最偉大的偵探片之一,捧紅了世界電影超級巨星亨佛萊·鮑嘉,更為不同凡響的是,影片獨特的製作手法,創立了一個新的電影流派——黑色電影。
《馬耳他之鷹》的劇情跌宕起伏,變化莫測,曾經有許多影評家嘗試用一句話概述劇情,互相挑戰比拼,但獲得公認的好答案幾乎不存在,原因在於影片劇情如同一個被大力揉皺的紙團,看似全方位打開鋪平的紙團,哪怕還有一點點褶皺存在,劇情的描述都可能失之偏頗,造成歧義和不完整,這也是影片的一個突出特點和魅力所在。
影片中,所有人不惜一切代價追逐的馬耳他之鷹本身就具有古老、神秘的傳奇色彩,它是1523年盤踞在地中海島嶼的耶路撒冷聖約翰騎士團用黃金和珠寶打造的一隻獵鹰鵰像,準備進貢給同意他們在此定居的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卻被海盜中途劫走,此後流落歐洲古玩市場,但因為被漆成黑色外表,無人能辨識其本來面目,俗稱“黑鳥”,20世紀初,被俄羅斯一位慧眼獨具的將軍所獲得。
在舊金山開辦私家偵探所的塞繆爾·斯貝德,接手一樁自稱叫雯德蕾神秘女人尋找妹妹的案件,偵探所合伙人阿爾徹在夜間跟進案件過程中身亡,神秘女人所描述的與妹妹一起的瑟斯比也離奇殞命。
在斯貝德進一步調查中,這個女人又宣稱自己真名是布麗吉德,且被斯貝德的魅力所折服,有意與斯貝德發生浪漫感情。而在警方看來,殺死合伙人阿爾徹的嫌疑人就是斯貝德,理由是他與阿爾徹的妻子有私情。
陷入兩段感情漩渦的斯貝德,同時需要與警方和兩個女人鬥智,還必須與三個神秘的男人周旋,抽絲剝繭才能最後揭開背後隱藏的“黑鳥”真相,理順馬耳他之鷹爭奪引發的人物糾葛和一系列殺人疑團。
導演約翰·休斯頓此前一直做編劇工作,但在這部由達希爾·哈米特小說改編的電影中再次展現“怪人”本色,影片的劇情發展完全按照小說順序拍攝,演員的台詞一律照搬小說原話,許多劇情發展和故事背景都是通過台詞表現。
大量的台詞,使這部本來就劇情十分曲折的電影理解起來更加晦澀難懂,任何台詞的遺漏都可能造成對劇情理解的障礙,影片劇情的來龍去脈和真正的美感一般都需要看過多遍才能逐步體驗得到。
在布景和攝影風格方面,影片深受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影響,以黑白色調對比為主。陰沉、霧蒙蒙的舊金山天氣背景迎合了這種神秘莫測影調的需要,室外景色大多數都是夜景,陰森恐怖感十足,營造出危機四伏的氣氛。而白天的場景大多數都在室內拍攝,燈光的運用和陰影的營造都十分考究,寬敞的酒店或者是略顯空間局促的公寓都擺滿華麗的傢具什物,窗帘和椅墊都相當精緻,分布在其中的正反角色混雜在一起,製造善惡難辨,隨時可能發生衝突或結夥的變數,傳達給觀眾緊張、壓迫感,角色言行短兵相接的可能性往往一觸即發。
在角色塑造方面,雖然這是一部偵探片,但導演休斯頓並不刻意極力渲染劇情本身,而是主要通過塑造人物角色,來達到推動劇情發展的需要。
約翰·休斯頓第一次擔任導演,毫無名氣,時年35歲的他深知如果出師不利,恐怕再無做導演的機緣,而且製片人不想在新劇本上浪費錢,只是把1931年版的《馬耳他之鷹》劇本翻出來讓休斯頓使用。
亨佛萊·鮑嘉劇照
他手上的演員亨佛萊·鮑嘉當時只是一名二線演員,而且年邁不堪,女演員瑪麗·阿斯特的演藝生涯江河日下,日薄西山,飾演反派的西德尼·格林斯垂特是新手,最大牌的演員是曾經在德國影片《M就是殺手》(1931)主演連環殺手的彼得·洛,但剛剛來到好萊塢闖蕩幾年的他也只適合飾演反派配角凱羅,能否盤活這麼一手爛牌,考驗着休斯頓的導演才華和功力。
亨佛萊·鮑嘉飾演的斯貝德性格十分自信,甚至自負,他在遭遇挫折後時常輕蔑地暗笑充分顯示了這一點,但他十分機智和堅強,是一名硬朗的偵探,在與暗中的敵手過招時遊刃有餘,他富有磁性和利落果斷的嗓音如同鋒利的刀子一樣,讓觀眾對大段台詞並不反感,甚至產生些許迷戀,就如同女主角瑪麗·阿斯特飾演的“黑寡婦”布麗吉德一樣洗耳恭聽。
但布麗吉德美麗的外表下是“黑蜘蛛”的本色,雖然與斯貝德情意綿綿,但她是導致斯貝德陷入困境的幕後推手,貪婪的她隨時都可以像殺死阿爾徹一樣殺死斯貝德,只要有利於她獲得馬耳他之鷹。而她最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就是美麗容貌掩蓋下的撒謊,各種謊言如同她的長相一樣花枝招展,以致於她自己都有些不知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在這種意亂情迷的複雜案情中,斯貝德鬥智斗勇,各個擊破,將一眾文物販子悉數繩之以法,對乞求他放過的布麗吉德說出“你關上二十年我等你,你被弔死我記得你”這番意味深長的經典話語,完美塑造一個面帶冷酷,頭腦清晰,玩世不恭但無往而不利的私家偵探形象。
瑪麗·阿斯特劇照
除了布麗吉德,女秘書艾菲和阿爾徹的妻子伊娃與斯貝德的關係都被表現得非同一般,亨佛萊·鮑嘉把與她們的關係演繹得恰到好處,更重要的是他還要面對三個兇殘、貪婪的惡人,同樣精彩出演的“胖子”古特曼,在片中搶了鮑嘉不少風頭,滑稽槍手凱羅和難以擺脫的“尾巴”庫克,都各自把角色刻畫得栩栩如生,但鮑嘉牢牢把控了自己在眾多人物當中的核心地位。
在複雜的劇情和人物關係的處理上,亨佛萊·鮑嘉展現了自己的高超演技,從此步入一線明星行列,這在很大程度上讓他獲得了主演《卡薩布蘭卡》(1942)的機會,也成就了這部必將留名千古的不朽之作。
影片最精彩的片段是長達20分鐘的大結局室內劇情,時長佔總片長的五分之一,片中五個主要人物全部在場,經過激烈的交鋒,馬耳他之鷹之謎隨之被解開。導演休斯頓為拍攝這段戲花費了兩周時間,而整部影片最辛苦的可能是鮑嘉,因為休斯頓為了給觀眾從斯貝德的角度看影片中的布景和人物,營造現場感,幾乎所有不包括鮑嘉的鏡頭都是從他的肩上角度拍攝的。
影片拍攝和上映初期,包括導演休斯頓在內的美國人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部創新性影片,實際上在當時的好萊塢,這種偵探、犯罪片都歸類於二流導演、二流演員製作的二流影片,但隨着同類風格的影片連續上映,特別是《勞拉》,《雙重賠償》(1944),《愛德華大夫》(1945),《美人計》(1946) 造成的影響,1946年,法國作家和影評家尼諾·法蘭克在《法國銀幕》發表評論,將這類風格的黑白影片稱之為“黑色電影”。
西德尼·格林斯垂特劇照
黑色電影的產生,包括尼諾·法蘭克賦予此類影片全新的概念,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密切相關。
二戰期間,德國納粹軍隊控制了法國,並禁止美國電影上映,法國觀眾沒有機會看到美國電影。
1945年德國佔領結束,法國解放,法國觀眾重新接觸到大量的美國電影,但這些電影與法國觀眾傳統印象的美國好萊塢經典電影風格完全不同,這些在法國被禁止期間製作的美國電影受戰爭的影響,充滿了令人不安的情緒,格調黑暗晦澀,悲觀犬儒。
美國在二戰期間本身也是一段黑暗的時代,戰爭讓美國社會發生了巨變,電影從側面真實反映了美國人戰時的感受和心態。如同《馬耳他之鷹》一樣,一批塑造反英雄角色的電影開始出現,他們不再那麼富有正義感,而是行走在黑白之間的灰色地帶,如同斯貝德一樣冷酷,只管辦理案件,依規辦事,如同行屍走肉,對於同伴的突然死亡並無太多傷感,糾結於案情之中的兒女情長只需快刀斬斷,絲毫沒有留戀。反面角色如古特曼並非凶神惡煞,而是斯文爾雅談天論地,君士坦丁堡、香港、舊金山論說得頭頭是道,善惡的界限也較傳統角色模糊。
這些充斥犯罪、暴力、腐敗和墮落色彩的黑色基調為主的影片,角色大多玩世不恭,一切劇情結果都十分荒涼和悲觀,虛無主義者色彩盛行,如同斯貝德在影片中最後,手捧馬耳他之鷹,在回答警官其為何物的問話時,隨口說出了那句美國電影史排位前列的經典台詞——“夢之所鑄之物”,體現了他雖然得以破案,但其情緒的失落和悵然,完全沒有勝利的喜悅和未來明確的方向感。
法國人有感於美國影片這種短期內的驟然變化,為了表達這種震驚和看後不舒服的感覺,將這些電影稱為“黑色電影”,這一概念自此流傳開來。美國黑色電影得以發展和延續,直至50年代末期才衰落下來,後來出現的彩色電影,但具有此類黑色電影風格的影片,被稱為“新黑色電影”。
約翰·休斯頓雖然被公認為是一個“怪人”導演,但他的導演才能非同凡響,在沒有任何先例可循的情況下,他的《馬耳他之鷹》是具有創造性的一次壯舉,影片用低沉的格調,以德國表現主義的手法,個性鮮明的角色塑造,真實反映了二戰時期美國人的黑暗、頹廢的心理狀態,與其後出現的一批契合社會發展脈搏和節奏的電影作品一起,開創了黑色電影流派先河,是美國黑色電影流派的開山之作,該片在”美國百年百部偉大電影排行榜“中位列第31位,其黑色電影流派先驅地位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