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變得小心翼翼,是子女的悲哀

在一個家庭內部,每個人都協同決定了所有其他人的行為。

人們彼此之間互相激勵、互相刺激、互相限制、互相敞開心扉或者隱瞞己見。

——弗里茨·B·西蒙

知乎有個問題

“如何看待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類似的回復,還有很多,也有人說有幾類父母活該小心翼翼,點贊數最高的達到了3.5w。

@滄海之水i

大學的時候,班裡有個男生總是矇著頭睡覺,當時感覺挺奇怪的:一個大男人睡覺咋老懞着頭?

後來有次聽他說他從小是被他爸打到大的,他爸打他的時候,他既不能跑,也不能哭也不能掉眼淚,否則只能被打的更厲害。

只有他爸走開的時候,他才敢跑進屋子躲在被窩裡默默流眼淚,不敢發出聲。哭着哭着就睡著了,然後就養成了睡覺蒙頭的習慣。

他說他弟弟妹妹高中畢業出去打工以後,就不理他爸了,也很少回家,他爸的電話他們也不接。因為他爸爸以前也經常打他弟弟和妹妹。

後來他也不接他爸電話了。

現在他爸已成孤家寡人一個了。他媽、他們兄妹三個、親戚們都不理他爸了。。。

@雨霖鈴

我小時候,大概十歲左右,有一次不小心,真的是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我媽那時候剛生了二胎,大概也就是我現在這種狀態,自己工作上事已經夠多了,還得管倆娃,還得買菜做飯搞衛生,一天到晚唯一的心理感受就是累並煩躁。所以稍微一丁點火星就能點燃她衝天的怒火然後把我揍一頓。

後來又有一次,她自己打爛了一盤菜,連盤帶菜都爛了不能用了,她嘟噥了一句,掃掉碎片就好了。

……

然後當她年老了呢?剛好遇上我正值中年,單位一堆事,家裡一堆事,兩個孩子雞飛狗跳,老公還不聽話,我能怎麼樣,我快瘋了。

所以她有時候真得看我臉色行事,她已經年老,倚仗我養老扶持。

沒什麼高大上的道德故事,也就是風水輪流轉,你理解理解我,我也理解理解你,而已。

@匿名用戶

我婆婆是個自私自我,驕傲,控制欲很強的人。說話喜歡貶低別人吹捧自己,習慣性反駁和否定別人。如果你不按照她的意願做事,就會遭到一通嫌棄。即使是洗碗這樣的小事,也要按照她的方法節奏。

我曾經指出過她這方面的問題,但她的思想邏輯永遠立足於“父母即使不對,也不需要改正,子女理所應當包容忍讓”。

她認為子女有錯,父母指正。

但父母有錯,就可以不承認,不改變。(包括我勸她少吃剩菜,她也覺得是我過度要求)

這就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2.0版本啊。

她沒有把子女作為一個獨立人需要平等尊重的思想,她需要的只是控制和順從。

我覺得父母最大的悲哀不是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而是學不會平等地尊重子女,找不到界限,還要覺得小心翼翼很委屈。

也有比較歡樂的:

@交叉骨

我問:你不怕我將來不聽話了?

我爸:你從來都沒聽過話,

順便,你不會比我有錢的,

別把自己想的太美好。

我:???你不怕我拔你管子?

我爸:半夜兩點不睡覺,

光吃肉不吃菜不運動不喝奶。

你能活過我再說吧

“給你生命就是對你最大的恩德”

小心翼翼

是孩子成年後的權力置換

“媽媽現在也終於知道看我臉色說話了,就像我小時候看她臉色一樣”

不是作為子女不懂孝順與尊重,而是他們從小就沒有習得尊重、理解、寬容、耐心,你又怎麼能指望孩子成年後突然“頓悟”了呢?

所以這不是父母的“悲哀”,這是孩子的悲哀。

你問那些對父母毫無耐心、動輒生氣吵架的成年人,在對父母大喊大叫時有沒有痛心,肯定是有的。

這種矛盾而複雜的情緒,被愛着的孩子永遠無法體會,知乎上也有很多心理幸福感強烈的成年人,指責罵父母的人沒有人性,不知感恩。

情緒價值是相互交換的,父母沒有提供,孩子從哪裡習得如何提供良好的情緒價值?

父母“小心翼翼”的本質,是一種中國家庭特有的權力置換,誰有錢,就聽誰的。

父母退休後,子女的收入支撐着一個家庭,此時,子女會得到家庭中的話語權,而他們被迫接受着這種世襲的置換關係,代代相傳,與其說是父母小心翼翼,不如說是置換關係的延續。

自己如何跳出這種惡性循環,才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小心翼翼,

是父母認識到孩子也是獨立個體

老幾輩的父母沒有習得愛的能力,習慣了去“控制”孩子,年老後的小心翼翼,是父母為了留住那點安全感,維持和孩子之間的聯繫,而做出的舉動。

同時,小心翼翼的父母在知天命的年紀,才懂得了孩子是獨立的人,有自己的事情和家庭,害怕添麻煩,所以父母才瞻前顧後。

參加《奇葩說》辯論的張泉靈,講了一個採訪故事。

她採訪一個老奶奶,張泉靈覺得對方身上有特別的“老人味”,於是問老奶奶,“您多久洗一次澡?”

老奶奶說:“我這個年紀,一個人住,洗澡是很危險的事情。萬一摔了,我這後半輩子,給孩子多大負擔呢。

《我親愛的朋友們》里,70多歲的老人,為了不給孩子添麻煩,甚至在鏡子前給自己貼上了忠告,每天認真誦讀。

這類父母,年輕時最會委屈自己,老了也怕給孩子添麻煩。

如何面對不同情況下父母的“小心翼翼”

接納無法“尊重與包容”的自己

《以家人之名》里,凌霄從小就沒有家庭的關愛,成年後,無法坦然面對親生母親,哪怕面對母親的刻意討好,也是冷臉相對。

童年創傷難以修復,哪怕成年後幸運地獲得了偏愛。

更何況,很多人都沒有凌霄一樣的好運,能遇到有愛的家人,重新開始人生。

如果小心翼翼,是父母的補償,那麼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不去管世俗標準的孝順,他們要為自己犯下的錯付出代價。

那些指責別人不孝的人,請記住,不知他人苦,莫勸人大度。

別因為父母的消極情緒,影響你的生活

58歲的倪先生,在樓道住着,吃喝拉撒都在樓道解決。

而同一層樓,住着他30歲的女兒,自然,鄰居到處傳閑話,說這家姑娘實在是大不孝,會遭報應的。

然而鄰居不知道,這個58歲的男人,年輕時拋妻棄子,過着紙醉金迷的生活,他沒有盡過父親的責任,老了還想讓孩子撫養。

女兒迫於身邊的輿論與指責,給父親租了房子,但是父親把那房子搞得亂七八糟,被房東趕走了。

本來就討厭跟父母接觸的女兒,被周圍的閑話壓得喘不過氣。

後來,她換了一種表達憤怒的方式,她還是給父親租了房子,然後說:我給他錢,讓他離我遠點,別聯繫我。

我覺得天下所有的父母最好都認清一件事:不要在大家長權威崩塌後,自己和子女的關係,變成只有血緣和“我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你”這兩件東西在維繫。

尊重孩子的人格,從小培養健康平等的親子關係,也是給自己留個後路。

親子關係

流心蛋

心理學科普,專業有態度

自我賦能,擁有治癒心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