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女兒家養老,女兒孝順,但我真的後悔沒有生兒子

“二女戶的老人老了之後該怎麼辦?”這一個網友提的問題,單從字面意思就能看出提問者心裡的偏見,為什麼單單提出二女戶?難道女兒不用養老的嗎?但是該網友所提問也揭露出事實殘酷的真相,不管社會已經進步到現在,男女平等提了多久,在農村,養老靠兒子還是不爭的事實。

女兒長大嫁人,就算遠的得不遠,一般也得隔個十里八里。拋開傳宗接代不說,單從養老方面,沒有兒子的老人確實顯得凄涼而尷尬,但是也相反的例子,就因為沒有兒子,提前把自己的養老打算得妥妥貼貼。

01:我在女兒家養老,女兒孝順,但我真的後悔沒有生兒子。

李大爺今天78歲,老伴不在了,自己因摔傷後遺症,手有點不方便,兩個女兒嫁的不算遠,也就二十公里左右。女兒不放心他一個人,一隻手好用,煮飯做事都不便,吃得太湊合。於是兩個女兒商量好一家一年輪流住。

女婿倒也沒有啥意見,就是李大爺自己不高興,在自己村裡,沒事時,幾個老人,打個小牌,閑磕牙,都是從小到老的老夥計。咋一下到了女兒家,一個熟人也沒有,更要命的的,都是村裡人,他一個外村人顯得格格不入,在農村,沒有兒子的老人會被人家叫“絕戶頭”,是很難聽的話,他住在女兒家養老,感覺走到哪裡,都在宣告自己是個絕戶頭,有人不認識他,認識他的人都會介紹是誰家的岳父。

農村男人有個特點,喜歡背後拿老丈人這個詞開玩笑,彷彿老丈人一詞是罵人的似的。

他住在女兒村裡,走到哪裡,都頂着誰家老丈人的帽子,他不再擁有姓名。

想到在自己村裡是叔叔伯伯爺爺老哥老弟,在女兒村裡,只剩下一個身份,誰家的老丈人,他接受不了,執意的回到自己村裡去了。哪怕只有一隻手煮飯,也堅決不肯住在女兒家。

到實在不能自理的時候,讓女兒輪流住娘家照顧,他這樣想。

不過女兒住娘家照顧父母真的太影響正常生活,家裡都有一堆事啊。

02:沒有兒子,就要為自己的養老打算好。

張大爺也是只生育兩個女兒,但是因為年輕時就懂得女兒不如兒子好依靠,於是自己就更加努力賺錢,不像有些只生女兒的人,反正不用給兒子建房子娶媳婦,日子過得很輕鬆。

他不這樣想,沒有兒子,就必須為自己的養老打算好,在農村開始有養老保險的時候,一人幾萬塊,老兩口都買了保險。

在別人的晚年為了伸手給兒女要幾百塊生活費的時候,他們老兩口一月能領兩三千塊,加上一直在勤快的種田,不光自給自足,還能餘下一筆。

兩個女兒相繼地縣城買了房子之後,張大爺拿出自己的一筆積蓄,女兒多少添點,在女兒附近買了一小套房子。百年後兩個女兒平分。

張大爺老兩口後來就搬到縣城去了,守着女兒,給女兒帶帶娃,兩個女兒也都孝順有加,離女兒住所就隔一條路,五分鐘路。

03:三個女兒輪流養老,日子難挨。

生了三個女兒,晚年時骨折卧床,只能三個女兒輪流照顧,三個女兒嫁得挺遠,彼此相距幾十公里,條件又不好,因為身體狀態差,輪流時商量三個月輪一次,又沒有汽車,每次換女兒家的時候,都是用農用三輪車拉着。

有次遇到連陰雨天氣,到了該換家的時候,天氣一直不好,拖了有三四天了,天氣還是沒有好的跡象,女兒自然不會說啥,女婿卻面露不悅,終於還是送走了,三輪車上面蒙一大塊塑料布,從這個女兒家送到另一個女兒家,路上到處是泥濘。

如此惡劣的天氣都要執意送走,也足見女婿之養丈母娘也是非常的不痛快的。

林大媽和人說,這樣活着不如死了好。

寫在最後:

拋開城裡人不說,在城裡,兒女差別應該不大了,在農村,無法迴避,就是兒子比女兒“有用”,就算都不孝順,兒子守在身邊也方便,女兒即使孝順,因為嫁出去,離家遠就會有諸多不便。

所以,現在的農村人,依然非常的“重男輕女”,根本的原因就是女兒長大要離開自己的生活環境嫁到夫家去。如果老人跟着養老同樣要到別人的村裡去。會有諸多的不適應。

在城裡生活則完全不會有這方面的擔憂,買房可以買在一起,也不存在女兒嫁到婆家去,那邊都是婆家的村裡人這種情況。

出門大家互相都是陌生人,反倒沒有了那種只有自己一個外人的格格不入感。

所以,只生女兒的農村人,還是盡量努力搬到城裡居住養老,農村那個環境真的,對沒有兒子的老人很不友好。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