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的感覺是不是這樣?時間過得真快啊?
不知不覺一天又一天的過去了。
我們這批60後的人,年齡大的都66歲,年齡小的也57歲,眼着都要邁進花甲之年。
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我深有體會,不知道從啥時候開始,變得“認命、認慫,還不再認理”,曾經的那股衝勁和倔強,慢慢被歲月磨平了。
每次看到我們這這些60後的人和我一樣,我心裡就特別不是滋味,大多數人的臉上,皺紋里刻着人們經歷的風風雨雨,白髮中藏着一輩子的酸甜苦辣。
我分析有人們都有這幾點
一、人們從不服輸到不得不接受,和歲月慢慢和解
我們 60後小的時候日子很苦,吃不飽飯、大多數人都沒書念。
從有夜課班的消息一出來,好多人都開始認字。
有的人是白天幹活,晚上點着煤油燈複習,就為了抓住改變命運的機會。
有的考上大學跳出農門,有的進工廠當技術骨幹,還有的下海做生意,更多的人是在一片荒地上闖出一條路來。
那時候他們總覺得,只要自己肯下功夫,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雖然日子一天天在好起來,但身體開始跟不上了。
以前能扛兩袋大米的人,現在爬個樓梯都喘;曾經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業,結果被現實潑了一盆又一盆冷水。
就像爬山,爬到一半發現體力不支,山頂的風景再美也只能停下來歇歇。
就像秋天的樹葉,不再拚命抓着樹枝,而是順着風輕輕飄落,知道這是自然規律,也坦然接受了。
比如我有鄰居就是這樣,年輕的時候力很氣大,幹活請的人多,後來由於用力過猛,現在是走路都困難。
二、過去是爭強好勝到現在主動退讓,換方式過好日子
過去不論是在單位還是家裡,那都是說一不二的。
在單位別人不敢幹的活敢接;在家裡,孩子想上什麼學校、找什麼工作,都得聽他們安排。
可現在情況就不一樣了,單位都是年輕人,搞新技術。
只有主動把機會讓給年輕人,家裡的孩子長大了,也要按自己的想法生活,慢慢放手,從“決策者”變成了“支持者”。
這樣的事情特別多,比如我們這裡有家人,前幾年他家裡的一切都是他說了算,如果是出門,那真是這樣的俗話,手一招,要來很多人。
現在他家的兒女們大了,他和兒子一起生活,有時候說活沒有以前了。
三、從愛較真到難得糊塗,活出生活的真滋味
記得我們生產隊有個人,那可真是“道理狂魔”。
生產隊不論做什麼?只要方案有一點不合理都要爭個明白。
在家裡,孩子吃飯挑食、寫作業磨蹭,他都要按規矩來;我們有一次去買車票,他看到有個人插隊、也去理論理論。
他就是這樣堅持真理,不爭個對錯心裡就不舒服。
現在年紀大了之後,他們突然就想通了。
在菜市場買菜,攤主多收了幾毛錢,以前肯定要討個說法,現在他笑着擺擺手就過去了;鄰居家因為停車位有點小矛盾,也不再非得爭個輸贏,一句“都是老街坊,別計較”。
逢年過節全家聚會,晚輩們的想法和生活方式跟他們大不一樣,他們也不再急着糾正,而是樂呵呵地聽孩子們分享新鮮事兒。
這種“糊塗”,其實是看明白了生活的本質——太較真只會讓自己累,適當睜隻眼閉隻眼,日子反而過得舒心。
四、眼裡藏着理解,與歲月握手言和
我想我們這批60後這批人的變化,從年輕時不服輸地跟命運較勁。
到中年學會妥協退讓,再到晚年用豁達的心面對生活,用一輩子的經歷努力拚搏。
很多網都紛紛評論說,我們60後這代確實是這樣,有的人己經經歷過了,有的人還正在經歷着。有的網友說
還有很多網都說了我們60後一代人的故事
我們60後的故事就像一本翻不完的書,告訴大家:人一輩子,不可能事事都如意,與其一直跟生活較勁,不如學着接受、學會放下。
當我們用平和的心態擁抱生活,就能在歲月的皺紋里,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安寧。
建議我們每個人,都能從這些故事裡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也能走得更從容、更自在。
你們說是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