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晚上好。
你能放心休假嗎?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關注職工休息休假權益保障問題,被廣大網友視為“嘴替”。有全國政協委員介紹,中國職工每年法定休息休假時間約佔全年1/3,看上去不少,但常常“有假難休”,雙休制、帶薪休假、產假等的落實和執行並不到位。更不用說,休假羞恥、替代恐慌的焦慮心態,讓“不敢休”“休不好”成為常態。休假僅僅只是職工自己的事嗎,好好休假為啥這麼重要?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首先,來看一份行動方案。最近,中辦、國辦印發了《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在“消費環境改善”部分,“保障休息休假權益”位於首位。“鼓勵帶薪年休假與小長假連休”“實現彈性錯峰休假”“不得違法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字字句句說到了“打工人”心坎上。改善消費環境,為啥要保障休息休假權益?“放假就只想在家裡歇一歇”,不少人對此深有共鳴。保障休息休假權益,實際上是解決“時間貧困”問題。年休假與小長假連休,延長了消費時間,拓展了消費場景;彈性錯峰休假,分流了節假日客流,削峰填谷、豐富業態,釋放淡季消費潛力。又比如說,多項政策協同發力,讓家庭成員的“休假”時間有更多重合,能帶動以家庭為單位的假期安排和消費選擇。對公眾而言,充足且自主的休假時間,意味着更靈活的出行選擇、更高質量的服務體驗,由此激發更穩定的消費預期和更強勁的消費信心。從這個意義上,休假的意義不止於假期本身,也超越職工個人。在我國經濟向“消費驅動”轉型的大背景下,激活“有假休、放心休”背後的廣闊消費市場,對釋放經濟活力至關重要。改善消費環境,是一股有力的政策推動力。這裡面,有國計與民生的共振。勤奮當然是一種美德,但休息並非就是反面,反而是法定權益。張弛結合、勞逸結合的道理,人人都懂。長時間加班加點,擠占的是休閑娛樂時間,透支的是人的精氣神。由此而言,保障充分休息,讓身體得以放鬆、心靈得以放空,有助於激發個人更大的工作熱情和創新勁頭。從全社會角度看,也能倒逼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勞動關係的提升改善,激活消費動能、創造就業崗位,實現小家、大家、國家的共贏。這裡面,也藏着現代化的價值旨歸。有哲人提出過這樣一種觀點:“閑暇是文明的必要條件”。走過高速增長的幾十年,踏上新征程,有很多關口要闖、有很多目標要追趕,有賴於大家一道拼、一道干,但歸根結底,是為了把日子過得更好。何謂更好?其中自然也包括適當的閑暇。這種對人的關注、重視,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回應,還體現在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的要求里,體現在“投資於人”的具體部署里。說一千道一萬,落實才是關鍵。前段時間,一些企業掀起“強制下班”風潮,引發關注。長遠來看,如何把休息權保障好,這背後,有制度執行問題,有職場環境和風氣問題,還需要一起探索、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