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沒有朋友,習慣獨來獨往

網絡上有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年以後,朋友越來越少?

其中有一個扎心的回答:生活一地雞毛,聚會變得非常奢侈。

深有同感,四十以後,我們越來越發現,朋友這個詞語,彷彿從生命中消失了,很多時候,都習慣了獨來獨往。

大部分的關係,一邊相遇,一邊離散

年輕的時候,我們常常呼朋喚友,不論去哪裡,都有朋友作陪。那時候,總覺得這樣的友誼會天長地久,但進入中年以後才發現,保持一段關係,其實是很困難的。

我在大學時期,曾經有過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我們一起上課,一起泡圖書館,一起在草坪上看夕陽,我們總是形影不離。

我的性格大大咧咧,她跟我差不多,兩個人說話都很直接,而且經常相互調侃,但只要需要幫助,又會義無反顧地站出來。

這樣的友誼持續了三年。畢業以後,我在溫州工作,她在上海打拚,彼此幾乎不再見面,只靠着信息偶爾聯絡。

之後,她回到老家,很快結婚。我也慢慢進入婚姻狀態,我們之間的話題越來越少,有時候打開對話框,確實也不知道從什麼地方開始分享。

所以,人生是分階段性的,朋友也是。這輩子,我們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朋友,有些陪我們走一段,有些陪我們走一陣,大部分都是一邊相遇,一邊離散。

低質量的交往,不如不交

我在學校任職期間,有一位比較要好的同事。後來,她也從學校離職,自己開辦了培訓機構。

有一段時間,我們走得比較勤快,經常會一起吃飯、聊天。

但每次跟她在一起,她總顯得很忙碌,不是在回復家長信息,就是在接電話。

我感覺這樣的交往,很沒有意義。

於是,當她再次發出邀約信息的時候,我就找各種理由搪塞了。

朋友之間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真誠。兩個人難得見面,如果總是在聊天的時候,去做別的事情,那麼這種氛圍感就會被破壞,你會覺得自己不被尊重。

與其,在這樣的關係中內耗,那麼還不如一個人聽音樂、爬山。

無效的好友和多餘的物品,其實是一樣的,就算你把她請進你的生命里,也是在消耗你的時間,不可能跟你有交集。

與其花時間去朋友,那麼還不如靜下心來,好好規劃、享受自己的生活。

沒有朋友,可以看看山,看看水,閱讀一些好書,就算一個人,也會有另一種充盈和滿足。

朋友越來越少,生活越來越靜

在網上有一組數據:

人這一生,會遇到8263563人,會打招呼的是39778人,會和3619人熟悉,會和275人親近,但最終,都會失散在人海。

的確如此,人與人總是一邊相遇相知,一邊擦肩而過。

我寫作七年,自己做賬號四年,朋友越來越少,生活也越來越靜。

我學會了一個人爬山,一個人游泳,一個人騎車,一個人看落日。

無人問津的日子裡,我敲打着鍵盤,輸出了上百萬文字;沒有朋友的年月里,我學習拍攝,一個人對着手機,反覆練習解說的姿勢。

就像余華說的:

我不再裝模作樣擁有許多朋友,而是回到孤單之中,以一個真正的我開始獨自的生活。寂寞會帶給我空虛這樣難以忍受的折磨。沒關係,我寧願用自己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尊嚴,也不願用恥辱去換取那些表面上的朋友。

朋友之間,到底能走多久,其實真的看緣分。緣分來了,交往一陣子;緣分盡了,或許永不相見。

到了一定年紀,不再渴望把別人請進我的生命,一個人獨來獨往,也有另一種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