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是為賊”,是在罵老人嗎?殊不知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

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如今年輕人看不慣老人的行為舉止時,常常會咒罵一句“老而不死是為賊”,並且心安理得地認為:

這句話出自孔子之口,孔子都這樣罵,咱們還有什麼不敢罵的呢?殊不知,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


孔子是尊老的。他的文化,本質上就是老年文化。孔子在那個時代能活到七十三歲,屬於長壽之人,年長者的文化,講究長幼有序,強調倫理規則。所以他不會無故貶低老人。

《論語》中原文是這樣的:“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和孔子一樣,原壤也是魯國人,還是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後,是孔子的發小。

這個人最出名的事情是他母親死了,孔子前去弔喪,原壤非但沒有表現出哀痛的樣子,反而唱起了歌。

孔子假裝沒聽見,朋友們卻說:“此人如此無禮,你還不和他絕交?”

孔子卻回答道:“親者毋失其為親也,故者毋失其為故也。”

意思是,原壤雖然在唱歌,可他心中並沒有忘記母親;老朋友就是老朋友,不能因此事跟他絕交。

可見,孔子是十分尊敬原壤的,而原壤的表現,和莊子在妻子去世時的“鼓盆而歌”大同小異。


在上述引文中,“夷”是叉開雙腿坐着;“俟”是等候;“孫弟”通“遜悌”,敬順兄長;“脛”是小腿。

這段話的意思是:

有一天孔子前去拜訪原壤,原壤非但不出門迎接,反而叉開雙腿坐着。

這個舉動古代叫作“箕踞”,兩腿叉開,膝蓋微曲地坐着,形狀就像一隻簸箕。這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坐姿,很不禮貌。

孔子一看老朋友這個德性,氣不打一處來,訓斥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懂得敬順兄長,長大後又沒有什麼可以說出口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個害人蟲。”

這番話說完,原壤還坐着不動,孔子就拿拐杖輕輕敲打他的小腿。 


從喪母唱歌的舉動可以看出,原壤本來就不是拘於禮法的人,更別說對待老朋友了,因此孔子這番話以及敲打小腿的懲戒不過是開玩笑罷了。

喪母唱歌之不守禮法,比起箕踞來要嚴重得多了,孔子尚且不願跟他絕交,何況只遭到箕踞的待遇呢!

所以,孔子說的“老而不死是為賊”特指原壤,不是泛指老年人。

孔子之所以對原壤說話這樣尖刻,也是因為原壤是自己的發小。對朋友說話,一般不會字斟句酌的,而是有啥說啥、隨便一些。另外,孔子的年齡比原壤還大。

後人不求甚解,不了解前因後果,將孔子的戲言斷章取義,用來攻擊自己看不慣的老年人,實在是冤枉了孔子!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被冤枉不是一次兩次了。

比如,孔子說過一句讓全國廣大婦女痛恨的名言——“唯女子和小人難養也。”

此句出自《論語·陽貨》,絕對是孔子的原話沒錯。

說小人難養,這點完全正確。但是說女人難養,這就有點失聖賢的水準了。

那麼,孔子為何要說這句話呢?

說起來很有趣,是因為一向好脾氣的孔子遇到了一個千年難求的惡女人,老爺子大口一開,從此就成了典型。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衛靈公的寵妾南子,見到了孔子本人不滿足,還要公開炫耀,以此抬高自己的聲望。

於是孔子就很生氣,氣得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然後拂袖而去。

這裡,“女子”即南子,“小人”指好色的衛靈公,“難養”是針對二人講的:都難以相處和教養。

所以說,孔子的“唯小人和女子難養也”這句話,也是有特定對象的。

如果不了解其中的來龍去脈,斷章取義,不知道孔子還要被冤枉多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