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要刻苦學習的“老人言”,字字是至理名言,句句為人生座右銘

“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相信大家對漢朝時的大學問家孫敬的“懸樑”,和戰國時期的大謀略家和政治家蘇秦的“刺股”,這兩個流傳千古的故事,一定相當的熟悉了。那麼,這兩個“頭懸樑、錐刺股”的感人故事,就是因為這兩個始終覺得自己的學問很淺,需要認真努力加倍學習,才做出來的勵志行為。因此,要做大事、成大業,就要有刻苦好學的志氣。“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因此,無論學問再淺,只要有志氣,就一定能夠學有所成。相反,即使學問很高,但是如果沒有遠大的志向和永往直前的志氣,最終還是成不了什麼氣候的,而且會落後於他人。


“若得驚人藝,須下苦功夫。”深厚的學問和高超的技藝,從來都不會是天生的,更不會從天而降,唯一的途徑就是下苦功夫學習,才能獲得和掌握。青少年時就身患絕症的霍金,克服了常人無法應對的困難,吃盡了辛苦,最終能夠成為一位舉世矚目的大科學家,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和證明。凡是成功者都必然要經歷艱難困苦,因為勤奮和刻苦才是真正能夠成功的敲門磚。愛因斯坦說:“人們把我的成功,歸因於我的天才;其實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罷了。”這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只有付出相應的努力,你才有成功的機會和可能。如果不思進取,不想學習,害怕困難,怕苦怕累,那麼就永遠也不可能具有高人一等的技藝。

“常說口裡順,常做手不笨。”如果說夢想是成功的起跑線,決心是發令槍,那麼只有不斷全力奔跑,並堅持到最後一秒的人,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司馬遷幼年時生活在母親河黃河的邊上,常常幫助家裡放牧牛羊,耕種莊稼等,從小就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知識,更是養成了勤勞艱苦的習慣。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司馬遷10歲就閱讀了許多古代的史書。他一邊讀一邊做摘記,不懂的地方就請教父親。由於司馬遷的格外勤奮,到了後來,有影響的史書幾乎全被他讀過了,甚至中國幾千年的古代歷史在他的腦海中都有了個大致的輪廓。後來,他又拜大學者孔安國和董仲舒等人為師。因此,最終才能夠成就永載史冊的《史記》的撰寫的。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4歲時就失去父親的歐陽修,之所以能夠成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與他從小就起早帶晚地認真刻苦地讀書,用蘆葦桿在沙地上不停地寫字、畫畫是分不開的。如果你把自己跟那些人勤奮學習的名人大家比較一下,就一定會發現,自己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也許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努力了,而且行得早,做得好,但是你如果好好對照一下那些成功者之後,方才知道,他們比我們還要早。因為他們深知“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個道理,時光荏苒,歲月蹉跎,時不我待,早一點行動,才能早一點成功。朋友們,從今天起努力奮鬥吧,像歐陽修那樣,讓自己做一個真正的“早行人”。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