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越越爸育兒
真正的成長,不是勝過別人,而是打敗自己。
所謂老人和兒女,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得體退出和體面放下才是為人父母最難轉變的觀念。
可隨著兒女越長越大,老人逐漸衰老,兩代人之間的差距愈發明顯,不同觀念的激烈碰撞,代溝也好,隔閡也罷,最終在兩者中間形成了一道又一道的天塹,既難以逾越,又無法彌補。
於是,在和兒女相處過程中,親子關係和家庭關係都面臨著極其嚴峻的考驗,雞飛狗跳的背後是不得安寧。
這樣的結局,對於當事雙方來說,都感覺很委屈。
有的老人就是想不通,為啥兒女不能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呢?為啥再掏心掏肺的付出也換不來感恩,最後甚至連最基本的尊重都沒有了呢?
殊不知,兒女還是那個兒女,卻早已不再是當初的那個兒女,再用過往觀念來左右自己的思想,再用舊有認知來引導自己的行動,只會讓彼此間的距離相差十萬八千里。
在許多老人身上,做的太多和想的太少,這才是和兒女相處不好的根源,總在試圖改變他人,卻從沒想過改變自己。
在越越爸看來,老人要想和兒女處好關係,就必須先轉變自己下面的3種觀念,越早越好。
01 兒女不是生活的全部,握太緊不如鬆開手。
手握沙子,你越想抓緊,越會從指間滑落。
莫言說:“假如你想要一件東西,就放它走,它若能回來找你,就永遠屬於你;它若不回來,那根本就不是你的。”
為人父母,這輩子最放心不下的是什麼?
除了兒女,似乎也沒有第二個答案,畢竟從生兒育女那一刻開始,就把自己絕大部分的精力和心血奉獻在了孩子身上,從吃喝拉撒再到言傳身教,幾乎是面面俱到。
可隨著兒女成家立業後,許多老人還沒做好與兒女割裂的準備,有的藕斷絲連,有的強行苛求,在一番自以為是的操作之下,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把兒女當生活的全部,所以過度付出;
把兒女當生活的全部,所以沒有邊界;
把兒女當生活的全部,所以迷失自我。
而結局,一邊念叨着吃力不討好,一邊承受着各種痛苦和折磨。
對於老人來說,都期望兒女能快速成長起來,不僅能在生活上獨當一面,還可以替自己遮風擋雨。可很多時候,也是她們不忍心看著兒女飽受風雨洗禮,親手摺斷了其翱翔長空的翅膀。
如此成長起來,再優秀也頂多算作一件殘次的藝術品,折服於表面美的背後,全是令人惋惜的驚嘆。
其實,人到晚年要學會轉變觀念,兒女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有鬆開雙手才能回歸自我。切記,任何關係里,藉著愛的名義來干預,都是扼殺自己;打着為人好的旗號來苛求,只會將對方推向更遠。
02 最不能依賴的是兒女,最靠得住的是自己。
每個人都希望有所依賴,但靠山山會倒,靠水水會流。
宮崎駿說:“在這個世界別太依賴任何人,當你在黑暗中掙扎時,連影子都會離開你。”
在一些老人的觀念里,養兒防老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將自己晚年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女身上,至於結果嘛,就像和命運的一場豪賭,一切都看天意。
如果兒女孝順,吃穿不愁,盡享天倫之樂;
如果兒女不孝,生死有命,富貴全部在天。
殊不知,就算兒女真的孝順,也不可能事事讓老人如願以償,全部按照老人舒適的方式來生活,更何況其中還會摻雜許多人性層面的東西。
一旦形成過度依賴,從兒女的角度來看,老人不僅自身沒有價值,還完全成了一種拖累,除了掣肘一無是處,結局往往可想而知。
其實,在任何關係里,都不要對他人輕易產生依賴,一旦有了就會產生期待,而期待越高,隨之而來的就是失望、怨憤和悔不當初,最後還不得不吃下這顆親自種出的苦果。
人老了,並不是兒女一點都不能依靠,而是不到萬般無奈之時,都要在心理上和行動上做好靠自己的準備。
人生兜兜轉轉一圈後,你終究會發現,所有的苦難都是靠自己挺過來的,那些令人感恩戴德的依賴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真正會雪中送炭的只有自己。
所以,人到晚年要學會轉變觀念,既要做好不依賴兒女的準備,也要積累好倚靠自己的本錢。做人,如果自己活在夢中,就不要責怪社會太現實。
03 有點距離才有美,是人都要有自己的空間。
最舒服的關係,並非不分你我,而是熟不逾矩,保持恰如其分的邊界感。
陳果說:“人與人,就像兩個王國,各自應當保持着寬闊、自然而舒適的疆域。”
在親子這種特殊的人際關係中,許多老人都容易陷入不分彼此的誤區之中,認為沒有距離才能體現出關係的親密程度,緊貼在一起,才能彰顯出親情的溫暖與厚重。
殊不知,任何關係一旦失去了距離,對彼此來說都是一場災難,而這裡的距離,包含了以下兩種:
第一種是身體與身體的距離,一些老人特別喜歡和兒女住在同一個屋檐下,以為如此就是全家團圓,可以盡享天倫之樂。可現實卻是越來越多的爭吵與隔閡,家庭關係被弄的烏煙瘴氣,自己也捲入了無休無止的是非中。
第二種是靈魂與靈魂的距離,一些老人雖與兒女遠隔千里,卻將全部身心耗在操控兒女身上,不僅有管不完的事,還有操不完的心。這類家庭的兒女,一副身軀裡面往往承擔著兩個靈魂,既不堪重負,又難以前行。
其實,人老了,在和兒女相處的過程中,無論哪一種距離都要適當保持,這不是見外,更不是疏遠親情,而是用恰當的方式來維護關係。
在越越爸看來,人與人之間就像兩隻刺蝟,離得太遠則關係不夠親,離得太近又必然是互扎的場景,只有保持適度的距離,才懂得去尊重他人和自己的生存空間。
所以,人到晚年要學會轉變觀念,和兒女保持一點距離,還彼此呼吸的自由。是親三分客,留一點生分,每個人才知道自己的本分。
04 我想說的是
人老了,和兒女相處既是一場修行,又是一門學問,說難也難,說複雜也複雜,卻遠沒有想象的那麼高深莫測。只要你不斷提升認知,及時轉變固有的觀念,終歸能理清那一團亂麻,才不至於在原地打轉。
兒女不是全部,懂得鬆手才能抓住幸福;
兒女不能依賴,明白靠己才是唯一出路;
兒女不可太近,知道距離才會成全彼此。
人到晚年,能為老人改變的很少,老人能改變的則更少,但只要懂得改變自己,生活必然是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看到這裡,你認為老人應該轉變自己的觀念嗎?
歡迎關注【越越爸育兒】,一個專註為帶娃老人理智發聲的原創陣地,為你深度解析各類家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