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養老,與親家做了五年鄰居,沒有想象中和諧,有點距離才好

和親家一起抱團養老,老陳或許不是第一個有這種想法的人,但他是有機會這樣做的人。

對於獨生子女家庭,家長們都很明白,自家孩子不可能單單陪着自己,他們要顧及夫妻雙方,兩個人養四老,孩子們無論是在精力上還是經濟上都有難處。

如果和親家一起抱團養老,或許就能解決這個問題。老人們能互相關照,孩子們照顧起來也方便,怎麼想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

老陳只有一個獨生兒子,他很早就考慮過自己夫妻倆的養老問題,甚至給自己做過去養老院的預期。他希望兒子能在自己的養老問題上輕鬆一點,自己也盡量不給孩子添麻煩。

兒子去外地上大學的第二年,寒假回家就告訴老陳自己戀愛了,對方是自己的大學同學,也是本市的一個姑娘。老陳覺得挺高興,兒子戀愛了,說明他長大了,他囑咐兒子既然談了就要認真談,要對得起女孩。

兒子和對象在大學畢業後選擇回來工作,這時,老陳看到了另一種可能:女孩也是家裡的獨生女,兩家就這麼兩個孩子,未來是不是有機會兩家合一家。老人們一起助力他們生活,孩子輕鬆,老人們可以相互照顧共享天倫之樂。

很快,老陳和親家老趙見了面,兩家人一頓飯吃下來,那是相見恨晚,都很滿意。

說是第一次見面,吃飯也只是表象。其實,在孩子們談戀愛的三年時間裡,老陳和老趙早已經通過關係將對方的家庭和為人摸了底,家鄉地盤不大,沒有什麼能瞞得過別人。

老陳和老趙都是正氣人家,他們都有好單位好工作,家庭不算富足,但在小城也是小康。兒女如今走到一起,雙方知根知底的,沒有不滿的道理。

孩子有感情基礎,雙方父母滿意,還沒有經濟壓力,這樁婚事很快就確定了下來。在孩子們的婚房選定後,老陳突發奇想,他徵求親家的意見,看願不願意在孩子們的小區各買一套房,兩家最好是同一棟樓同一樓層,以後孩子們都不用跑路就能回家,也方便照顧孩子。

親家老趙沒打嗑就應了下來,他覺得這也是個最好的辦法,哪怕孩子們忙,顧不上照顧老人,他們四個老人也能相互照顧,抱團取暖。

這件事一旦定下來,很快就變成了現實,老陳和老趙選擇了一梯兩戶同一樓層的兩套住房,暢想着這一層都是他們的地盤,未來有了孫子輩,完全可以敞開了跑。

一切都向著老陳規劃的方向發展,兒子結婚後,也的確是這樣。他們兩家大門常開,想去哪兒去哪兒,歡聲笑語不斷。老陳和親家也時不時聚在一起,兩家人一起吃吃飯,喝喝酒,聊聊天,惹得周圍的人都羨慕他們,這樣的家庭,這樣的養老應該算是一種模式一種典範了。

後來,老陳有了孫子。孫子一出生幾乎就是在這層樓長大的,爺爺親外公愛、奶奶疼姥姥稀,伴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老陳漸漸發現,自己和親家的大門關的時間似乎越來越長了。

和親家做鄰居有五年了,老陳覺得自己越來越煩躁,也沒感到親家有多麼不好,但還是能感覺到兩家人之間的那條縫越來越大。

說來話長,老陳和親家都是真心地對待小夫妻,總是想讓孩子們能多到自家,哪怕不吃飯,坐坐也好。為了能讓孩子多來,老陳兩口子每天變着花樣、排着菜譜做飯,孩子們剛開始還是很捧場,後來感覺有意識地在推脫。

小孫子在自己家時,老陳也是最大程度滿足小孫子的要求,幾乎有求必應。可老陳發現,媳婦最近好像老躲着他們,他不明白,自己對他們這麼好,他們能有啥意見?莫不是親家那邊……

兒子越說親家沒有意見,老陳越是覺得他們有意見,越是想他們有意見就越是想給兒子花錢給孫子買東西……他說,他有些魔怔了。

終於,兒子忍不住了,他說,你們要不搬出去住吧,我們可累呢……老陳有些恍惚。兒子說:你們在一塊,我們的確很舒服,啥也不用干就享受,可你們在一塊都賽着對我們好,我們吃不消。你們看,孩子現在都慣壞了!你不知道,現在我們去哪家都得鬼鬼祟祟的,好像做了錯事,你們最好有一家搬開住,我們還是常去常照應,不會不孝順哪一方……

老陳難過了好幾天,他不想兒子為難,就找了個理由搬回了老房子,儘管心不甘情不願,可也沒有其他好辦法。

說來也奇怪,自從他搬家後,他的心裡竟然感到無比放鬆,日子也覺得有滋味了。兒子媳婦經常帶着小孫子回來,他感到自己比以前的五年都幸福!

其實,老陳這一家子都是好人,都在為孩子真心付出,但時間一長,沒有規則和沒有空間的熱情就受到局限。如果想維繫好他與親家、與兒子的關係,其實不複雜,只要在原有的真誠下保持距離感,所有的煩惱都會迎刃而解。

老陳的抱團養老想法,曾寄希望於兩家合一家。但兩家畢竟不是一家,這與人與人的相處是一樣的,分寸感和距離感會讓關係更融洽,太近了則容易滋生矛盾,即使自己覺得無怨無悔也難免會小心眼、會嫉妒!

像現在這樣就挺好,老陳的幸福也指日可待了!

(網絡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