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幾句話道盡了親疏冷暖

不知道什麼時候人們的親情開始淡薄了起來,不知道是改革開放後,還是農村城鎮化後。

六親的相互來往或許也僅限於誰家有了婚喪嫁娶,就算是坐在一起,或許都得由中間認識的一個親戚相互介紹一番,才能夠分清,現在的年前人又有幾個願意走親戚的呢?

“親情”自古以來都注重的一個“情”字這種感情是無法言喻的,放在現在來看,可能濃,可能談,也可以是不濃不淡。

少了些許的關心,少了些許的牽掛,再也沒有小時候那種濃濃的親情感。

雖然親情沒有了之前的濃烈,但是人們還是逃脫不了這張親情所編織的網,都會纏繞其中。

那在古代有這麼一句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麼一句話,令人深思,幾乎就說透了親戚網中的遠近冷暖。

這幾段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一一拆解一下

哥走侄不親

從字面上我們不難看出,走的意思是委婉地表達離世、死亡,整體的意思就是,如果哥哥死了,就會影響叔侄之間的關係,也就會越來越不親近了。

但畢竟是親兄弟,是有着血緣關係的,一輩人,叔叔自然而然地會對侄子親愛有加,那為什麼古人會講到,哥哥一旦去世了,反而叔侄之間的關係會變得淡薄了呢?

首先我們從家族層面上來看這個問題,人們如果疏遠或者有矛盾,無非就是利益和責任糾葛。

從利益的角度上來看:如果侄子年齡還小,暫時無法繼承哥哥的遺產,比如田地房屋等,那麼必然而然有叔叔代為管理,但是叔叔也是有着一家人,那麼隨着時間的推移,侄子成年後,那麼就會產生遺產上的糾葛,這是人之常情。

就算是放在現在這種情況也是屢見不鮮,叔叔認為,這些年照顧侄子有功勞應該分一部分哥哥的遺產,而侄子認為自己繼承理所應當,這些放在現在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情。

南陽叔侄因為楊樹分配不均而大打出手

從責任角度上看:這是從侄子年齡小談起的,如果侄子大哥哥走了,爺爺輩又健在,那麼照顧老人這塊上來講,也會產生一定的責任糾葛,叔叔就認為侄子應該替死去的哥哥照顧老人,而侄子認為叔叔作為兒子照顧老人理所應當。

叔侄糾紛致鬥毆 民警細調終言和

還有另一種情況,哥哥走了,嫂子改嫁,直接帶走了侄子,那就更別提親近二字了。

姐去門檻斷

這句話的意思更好理解了,如果姐姐去世了,姐夫一家人,這走親的門檻就斷了。

其實不難發現,親戚的關係維繫的紐帶也就往往是,那麼幾個有着血緣關係的中心人物,出嫁的姐姐、妹妹就這麼兩個人牽扯出的親戚網。

如果說維繫親戚關係的中心點斷了,那麼走親戚的意義也就沒了,去看誰,為了誰等等這些也就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地消失了,也就是門檻斷了。

雖然看似有些心酸,但事實也就是所有的外族親戚都是由姐姐、妹妹出嫁所編織出來的親戚網,人走茶涼,尤其是姐夫再娶這樣的更談不上親情。

兄死叔就嫂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哥哥去世了,弟弟就和嫂子生活在一起,相互的照顧。

可以理解為,弟弟小長兄為父,那麼以後的日常起居都有嫂子進行照顧。

也可以理解為,如果哥哥去世了,弟弟年齡大了,又尚未婚配,可以娶了嫂子,既能讓弟弟娶上媳婦,省去很多的彩禮,也可以當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自己哥哥的遺孀,在古代是個一舉兩得的辦法。

放在今天不可思議,但是在古代確實是這樣,既能娶到老婆,還能照顧家族的後代。當然現在男女平等,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

這幾句話,道盡了親戚冷暖,親戚本就有疏密之分,其實也是告誡我們,沒有必要因為這些瑣事而過度的強求,凡是親戚關係儘力就好,太走心,太強求,適得其反。

大家有沒有遇到親情之間的親疏的委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