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療愈,從做個“壞人”開始

你有碰到過這樣一類人嗎?或者自己就是其中一員?


他們總是隨時準備伸出援手,或者自願承擔其他人都在推拖的任務;


對其他人的感受很敏感,容易相處,也很少與人爭吵。


我的朋友小西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老好人”。


Pexels


在大學宿舍里,小西總是很熱心:


誰沒熱水了,她會幫忙打;


誰因為身體不適沒辦法做值日,她就會主動做那天的清掃工作。


但最近,好人小西也有了自己的煩惱。


她發現大家對自己的喜歡和互動,都停留在了她好說話的特點上:


“我懶得下去啦,小西幫我買份飯吧,你最好啦!”


其實,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一直扮演老好人,潛伏着巨大的危險。


做好人都有哪些壞處?


1、情緒積攢


一個好人可能會一直表現得很好、很放鬆,但這樣的正面情緒是正常的嗎?


那些一直都是老好人的人可能傾向於把一些消極情緒內化。


而消極情緒積攢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抑鬱、焦慮或者成癮問題。


Pexels


2、周期性的爆發


壓抑積攢的負面情緒,也終究會迎來爆發。


你可能會突然表現得出格,你可能會因為小小的摩擦,對自己的伴侶、朋友或者同事大發雷霆。


這種出格的行為常常是憑空出現的。


你會為此感到非常內疚、不停地道歉,並且保證自己再也不會那樣做了……但也往往會無法信守諾言,再次做出出格行為。


而這樣的爆發,對你的人際關係與個人認知都是極大的挑戰。


Pexels


3、自我批評


一個老好人,會更傾向於責怪自己,而不是抱怨其他人:


你會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自己應該更清楚一些事情、或者別人做了不好的事,也一定是自己的原因導致的……


你總是感覺周圍的人在指着你的鼻子教育你。


在這種持續的自責下,你發誓要更加努力,不把事情搞砸,甚至要表現得比原來更好。


但卻又總感覺自己做什麼都不夠好,你的過失、錯誤和罪責無處不在。


Pexels


這無疑是一種悲慘的生活方式。


4、怨恨


好人,也會更容易產生怨恨。


這是因為,人的友善往往會伴隨着對別人的期望——


你期望別人會欣賞你的犧牲或努力、或者會跟隨你的步伐,學會換位思考、挺身而出等。


這種期待,你可能從來沒有說出口,卻也默默希望他們能自己意識到,並滿足你。


久而久之,未得到迴響的付出與期待,就會內化成怨恨。


起初,這怨恨還只是一種緩慢而始終存在的不滿情緒醞釀。


積攢到一定程度後,它就會像其他負面情緒一樣,開始助長你突然的出格行為。


Pexels


5、周期性的崩潰


如果因為是個老好人、無法說“不”。


你一直在做繁重的工作,很容易出現周期性的崩潰。


這種崩潰可能是偶爾被抽了筋般的精疲力竭,也可能是生病或陷入重度抑鬱的深淵。


精疲力竭可能會讓你短暫地被動休息一段時間。


但一旦你恢復過來,你很快就又需要重新挑起重擔。


如此往複,就會對精神和身體造成更大、更不可磨滅的損傷。


6、在關係中預先妥協


好人在任何關係中,都更有可能是委屈、妥協的那一方。


你不會在與他人交流,說明自己想要什麼。


而是會先預測或猜測對方想要什麼,然後降低自己的要求。


Pexels


比如在工作中,你會對告訴自己,小A不會想和我換兩天的輪班的。


所以即使自己有需求,也不會去問她是否可以和你換兩天班。


當你在親密關係中一直這樣預先妥協時,就永遠不會真正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儘管你幻想對方會自己讀懂你的心思,並主動滿足你)。


相反,這樣的你永遠只會得到“還可以”的將就版本。


隨着時間的推移,自己所剩下的,就只是一個將就的生活。


7、止步不前的關係


你的親密關係可能會缺乏深度。


在預先妥協和內化情緒之間:


你可能永遠不會說出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和你真實的感受。


在這種情況下,你也就無法與對方建立真正坦誠且親密的關係。


如果雙方都是老好人,在這段關係中的弊端就會更加明顯——


形成一種雖然沒有衝突,但始終很膚淺的關係。


Pexels


9、人生的遺憾


你真的為自己活過嗎?


被沖淡的生活,不被真正了解,錯過了無數次做自己想做的事、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機會……


老好人,註定有着充滿遺憾的人生。


所以我們不該做好人嗎?


當然不是。


但價值觀驅動的生活和焦慮驅動的生活是有區別的。


Pexels


價值觀驅動的生活來自於你作為一個成年人,對於如何與他人相處的核心信念:


你是善良的,能理解我們所有人都是在浩瀚宇宙中苦苦掙扎的渺小存在;


你覺得人與人之間不該有傾軋,就像好人一樣對待別人。

你這樣做,並不是因為認為自己“應該”這樣做。


否則就會感到內疚,而是因為這符合你的人生價值觀。


但與此同時,你可以說不,自信而坦誠地在照顧好他人的同時也照顧好自己。


這樣的生活,才是雙贏。


Pexels


另一方面,焦慮驅動的生活使友善成為管理焦慮的一種方式。


你學會了採取一種友好的姿態來避免你無法容忍的衝突和對抗。


這種姿態是“如果你快樂,我就快樂”——


做任何事情來避免對方產生不滿,從而避免焦慮。


因此,你不會說“不”,不會說出不滿,無法坦誠和自信地對待別人。


這種善良,反應的並不是你關於如何對待他人的價值觀。


而更多的是一種心理防護,保護你免受這個看似可怕的世界的傷害。


事實上,如果你厭倦了一直做一個好人,或是厭倦了接受這種行事風格帶來的一切消極後果。


那麼,是時候停止這種行為,並開始做出一些改變了。


Pexels


以下就是一些可以改變的建議:


1、停下來審視一下自己的真實感受


如果你是一個很好說話的人,有可能很多時候沒辦法意識到自己的感受。


在別人請求你做某事的時候,不如先做幾次深呼吸,問問自己是否真的想做這件事。


與伴侶談判也是如此:


停止預先妥協,弄清楚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如果你無法當即知道,那就停一停,繼續問自己真實的感受。


答案最終一定會出現的。


Pexels


2、練習拒絕別人


並不是說支支吾吾遲疑着回答就是在拒絕別人。


你需要的,是更加主動地拒絕——


這意味着建立自己的邊界感。


例如,如果被要求幫忙做一件事,但你需要休息不想參加,那就直白地說不。


更好的辦法是你可以積極主動地表明自己的觀點,讓別人在他們來找你之前就明白你的意願。


如果很難當面說不,你可以試着打電話或發送一條短信。


Pexels


只管大膽去表達自己的想法。


3、把你的憤怒情緒當做一種信息


當感到憤怒或怨恨時,把可以這種情緒當作一種信息。


讓這種情緒告訴自己,你需要什麼、你不喜歡什麼……


吸收憤怒信息,直白地重申自己的想法。


4、練習着更加誠實


誠實本質上是設定界限的意義所在,但它同時也是親密關係的驅動力。


從膚淺的談話中走出來,嘗試更深入的對話——


告訴身邊的人你的真實感受,而不是“我很好”。


Pexels


如果你的伴侶也在做同樣的事情,那就把你們面臨的問題擺到桌面上來。


努力一起解決這些問題。


5、通過自己的癥狀和表現了解自己是否到了極限


不要把暴飲暴食、精疲力竭或消極好鬥掩蓋起來。


你可以把它們當作危險信號,說明自己過度討好別人卻忽視了自己的需求。


不要再一味地道歉或者迎合別人了,大聲說出自己的需求吧。


6、應對那些批評的聲音


當你開始上述任何一項行動時,自我批判的聲音都會變得更加瘋狂。


Pexels


你會感到羞愧、焦慮,或者整個世界都在鄙視你。


這一切都很可怕……


在你剛開始打破自己原來的行為模式時,任何一些小的舉動都會激發別人的憤怒。


但是不要緊張,深吸一口氣,拍拍自己的背,繼續前進。


所以,你準備好與那些批評的聲音做鬥爭了嗎?


編譯:Livvy 編輯eva

圖源:Pexels

首發:壹點靈心理(yidianling0)

專註心理成長,溫暖而有力地愛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