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緊急不重要,改變人生的小事

哈嘍,寫作算不上日更的清晨,坐在小小的桌前,開始一個人的自由暢想。

以前的日日更,到現在每周更新兩篇。有時候就是這麼一點一點的拖延,最後把一件想做好的事卻做成不了了之。之後的覺察,自省,重拾,去調整把不緊急不重要的小事,重新融入自洽的生活中


寫作人日常

最近在讀王瀟女士的《寫下來的願望更容易實現》。出版此書,更準確地來說是配套她的文創使用,效果最佳。一邊踐行,一邊看她在書中講述自己的過往,通過使用效率手冊作為一種管理工具,倒逼自己實現一個個目標。

說老實話,從《五種時間》到今年出版《寫下來的願望更容易實現》,包括從公眾號看到她及她的團隊知行合一,我對她的看法,有很大的轉變。從剛開始的覺得此人愛玩,功力,雞娃自己轉為由衷的佩服。

說她是個“功利”的商人,一點也不為過。她的志向絕不是做一個著名的文創品牌,她想成為影響世人,幫助人們戰勝拖延,做時間朋友的領路人。

書中,瀟洒姐把自己走過的路,吃過的虧,傾囊相付,把成功的經驗寫進書里。只要閱讀她的經歷,按着她的步驟踐行,每一個使用過趁早效率手冊的小夥伴都會從雜亂無章的生活中逃脫,漸漸變為自律的執行主義者。一年又一年的記錄,一年又一年的踐行,小小的記錄真的在發生着複利的效應。無外乎都變成強大的自律者,也都會變成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

寫作的人想必都有這樣的體會,若是沒有十足的天賦,大都依靠廣泛閱讀,深入思考,不間斷地輸出,才獲得深厚的寫作功力。日本著名小說家村上春樹也不例外。寫作這項技能,一旦掌握,便是一門可以謀生的手段。若是長時間不敲打鍵盤,雖不至於嚴重退化,也會手生腦不靈。若是保持長期輸入-輸出,保持思考,雖看不出突飛猛進,從過往的文字中也能察覺出,曾經的稚嫩與浮躁。

寫作就是這樣一件不緊急不重要的小事,但持續的寫作一定是一件能夠讓人成長的事情。這也是我一直念念不忘——“寫作”是生活的必需品,且一定要做的事。

但凡當今的明星藝人、專家學者,統稱為“仁人志士”吧,都以出書作為的人生簡歷中里程碑式的記錄。寫作自然變得極為功利性,但也給了普通寫作人前進的驅動力——變現。

思來想去,我寫作的目的有這樣一個變化過程。

去年學習李笑來老師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課程中,老師講到,“寫作能夠幫助我們更加仔細地體會生活,思考那些容易被我們忽視的細節,逼着我們不斷前進,直到有一天發現我們已經成長為理想中的那個樣子。”用老師更為直白的話就是“想要獲得財富自由的你,必須學會寫作。”寫作是“把自己的同一時間重複銷售很多很多次”的極少數選擇之一。當時看完他的話,我給自己定下五年後,出版一本自己署名的書為目標。然後便有了寫作日更,督促自己天天不停地寫,這便是寫作的第一個階段。

連續不間斷寫作200天後,突然覺得生活中可寫的東西越來越少,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並沒有那麼多。就像是兩點一線,除了寫兩點就是一線。顛來倒去。隨後,不能說完全放棄,反正沒有剛出發時的朝氣,沒有從前那股子勁兒,轉為斷斷續續的寫作。

每當想為寫作找一個主題時,往往在寫的過程沒有了思緒。繼而越寫越少。當時在想,是不是因為讀書太少,腦子沒東西。一狠心便自把舊kindle從閑魚賣掉,添了2000大洋,從得到,買了新的電子閱讀器,充值了一年的會員。用花錢的方式每天倒逼自己每天閱讀30分鐘,為的是對得住花出去的真金白銀。就這樣,閱讀也成為了是生活的必需品。

在得到最大的收穫是,只要你輸出有價值、有自己觀點的評價,屏幕的另一端總有個人給你點贊支持。這也是持續輸出的動力。

自從得到讀完第一本電子書開始,倒逼輸出。無論書中什麼樣的內容,培養自己給讀完的書做一個總結,畫上一個句點。

就這樣開始第二階段,閱讀—輸出模式。

遇到有趣的拓展視野的書時,結合書中內容與現實生活相連接,倒也找到寫文章的主題。在原來日更的基礎上,改為一周更新兩篇文章,並發布在網上“示眾”,從只敢給自己看的流水賬、碎碎念,變為傳遞有價值的內容。

瀟洒姐在《寫下來的願望更容易實現》一書中寫道,正是那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才是真正讓人遵從內心成長的事。我想,寫作就是這樣。

總有一顆小種子在萌芽,越是向上生長越加經歷風吹日晒。這不也是需要堅強的所在么。

找到那件讓自己變得有激情的小事,長期專註,把眼光放長遠,用更長的周期預測收穫。若現在是5年後,你就知道,現在所做的事,是否值得。

王小波說,“生活就是個受錘的過程”,慢慢去體會時間的複利,終究同樣的人會有不同的收穫。

人生如同一場馬拉松,別急,慢慢跑,總會有終點。前提是,跑下去,跑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