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裡“脾氣差”,在外面“老好人”,這是什麼心理?

收到了一個女讀者的來信:

她說特別討厭自己的父親,因為父親在家裡和在外面的表現判若兩人。

在家裡,父親就是一個暴躁,焦慮,特別容易情緒化的人。

一言不合就跟她的母親大吵起來,吵架的時候還喜歡摔東西;不僅如此,父親對待她的態度也特別差勁。

不願意好好溝通,無法跟家人建立起好的溝通模式。

但是,到了外面父親卻變成了一副老好人的模樣。

無論別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他也只是笑笑不說話;別人有求於他,即使對他來說比較困難,他也要幫對方去做。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

她讀大學剛交了學費,帶了生活費,家裡僅剩下2萬塊錢;然後,一個親戚找他家借錢。

母親的意思是不給,家裡需要錢,到處都要用;但父親卻不顧勸阻,把家裡所有的錢都借了出去。

絲毫不管老婆孩子接下來的生活該怎麼辦。

在網上看到了一個熱搜:

為什麼一個人對親密的人脾氣很大,對陌生人卻很友善?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行為?

或者,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事情?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態和落差呢?

-01

在親人面前才是真實的自己,在外人面前都是“人設”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父母和愛人更了解你的了。

或許連你自己都不夠了解自己,但是父母和愛人卻能夠知道你心裡在想什麼,你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一個人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得暴躁,脾氣大,這是因為他內心最真實的樣子就是如此。

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不願意忍受,只想發泄出來。

但是,在外界他需要不斷經營自己的人設,時刻揣着偶像包袱。

他希望得到外界的認可,希望獲得認同,所以他只能表現得儘可能友善,將自己的耐心和微笑展現在外界。

這種“討好”的行為本身,就說明他是在假裝自己的人設。

-02

信任,不擔心親人會離開自己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彼此扮演着的是“被偏愛的人”。

在父母心中,子女就是偏愛的人;無論子女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哪怕傷透了父母的心。

可是,父母依舊不會離開子女,依舊在爭吵過後給予孩子最好的物質。

反過來講:

子女明白自己是被偏愛的,所以才能“有恃無恐”。

畢竟被偏愛的人,才是有恃無恐的人。

他們不必擔心對方會離開自己,不擔心自己這樣做會給對方帶來什麼傷害。

也只有在親密關係中,人的自私和暴躁才會完全表現出來。

但是,在外人面前他們就需要讓自己看上去是和善的,是充滿神秘感的。

因為這是他向外界展現自己的一種手段。

面對陌生人,他們為了能夠換來對方同樣的善意,所以他必須表現出足夠多的善意。

內心深處,渴望得到外界的尊重,得到好名聲。

但是,面對自己最親近的家人,卻絲毫不介意自己表現出的暴躁和憤怒。

-03

潛意識不允許你向親人“示弱”

舉個例子:

外面下雨了,愛人被淋濕了回到家裡。

你心裏面想的是:“這麼大的雨,為什麼不等雨停了再回家呢?我給你倒好了水,快去喝一杯暖暖。”

但你脫口而出的是:“都跟你說了帶傘,你偏偏不聽,活該。”

心中的想法和實際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這也就導致了兩個人之間產生矛盾。

心理學上認為:

在親密關係中,人的內心渴望得到父母以及愛人的關心、在乎和安慰;但是,內心中又不想跟對方示弱,想要逞強。

“報喜不報憂”的背後,其實也是類似的意思。

如果給家人說自己過得不好,擔心會被家人看扁;所以他們寧可說謊,也要假裝自己過得很好。

周國平老師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是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一種教養。”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容易將自己最差的一面,最暴躁的情緒帶到家裡。

殊不知,家人之間的暴躁情緒,才是最傷人的。

或許,你某一句口無遮攔的話,就給父母或愛人留下了無法忘記的悲傷。

在親密關係中,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感情,是每個人都需要學會的事情。

如果一個人對父母和愛人的態度都很差,那你又怎麼指望他會對你好呢?

這樣的人,往往是靠不住的。

今日話題:

你覺得,一個人為什麼將最壞的脾氣留給家人?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