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是成功之母”:聰明的人會正視並糾正自己所犯過的錯誤

有一檔節目,名字叫作《天才大爆炸》,這檔節目涉及全美各個領域的年輕的科學家或者發明家總共10個人。每一期,都先由專家提出一個科研課題,多為應用科學範疇的課題,然後由這10名參賽者在規定的時間和預算內完成一件相應的發明設計,最後實行末位淘汰制度。

這檔節目最精彩的就是科研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研究人員的各個操作步驟,從科研立項論證和計算,確定設計,然後再經過實際操作和錯誤驗證,最後得出成品。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微乎其微的零件或者意想不到的誤差都會造成一系列的錯誤,而這些錯誤在經過討論之後得到改進,然後我們就會看到,這些異想天開的想法在一步步地變成現實,然後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內。

很多人都只看到了別人成功的那份榮耀,看到了對方光鮮亮麗的地方,但是並沒有看到別人在成功之前的種種失敗。“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並非只是激勵別人的話,而是存在着真正的道理的話。試想,沒有前面屢次的失敗,怎麼能夠找到成功的那條路?


愛因斯坦在上學的時候,有一次老師布置的作業是讓每一位同學做一張小板凳。愛因斯坦回家之後就開始興沖沖地研究小板凳的事情,家裡人看到愛因斯坦這麼辛苦,紛紛表示要替他做,但是愛因斯坦拒絕了。

當老師看到愛因斯坦交上去的板凳的時候,問道:“世界上還有比這個更差的小板凳嗎?”愛因斯坦笑嘻嘻地回答說有。然後他把自己不斷試錯做出來的兩個小板凳也拿了出來。老師誇讚他敢於正視自己的錯誤。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沒有人能夠永不犯錯地走下去,人生的路上遇到困難和挫折很正常,但是如何面對才是最重要的問題。聰明的人會正視並糾正自己所犯過的錯誤,並且永不再犯。

萬科集團的創始人王石屢次說道:“成功就是不斷試錯得到的結果。”他說自己來到深圳後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在試錯。他說聰明的人就是曾經犯過錯的地方不能再犯錯,不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糾正了前一次犯錯的地方,就會出現新的錯誤。這樣錯誤就變成他們前進中的墊腳石。


侯逸凡,國際象棋特級大師,中國女子國際象棋隊隊員。她在16歲的時候過關斬將,獲得了在土耳其舉行的女子國際象棋世錦賽冠軍,創造了國際象棋歷史上最年輕“棋後”的紀錄。

然而,她在6歲的時候,參加全省少兒比賽,一路所向披靡,進入冠軍爭奪戰。決賽對手是一名大他幾歲的男孩。侯逸凡勢如破竹地壓制了對手,在對方提出和棋的時候她拒絕了。但是突然之間男孩緩過勁兒來,反戈一擊,奪走了她原本到手的冠軍獎盃。她這才明白只有笑到最後才是真正的勝利。

而在她14歲的時候,侯逸凡殺進了世錦賽的決賽,她小對手整整10歲,很多人都預測年幼的侯逸凡不會落在下風。遺憾的是,人們並沒有看到一場針鋒相對的對決,侯逸凡下得非常辛苦,感覺處處受限,心理上相當不適應,根本沒有發揮出正常水平。

侯逸凡領悟到:成功靠的不是運氣,而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只有在技術、心理和經驗等多方面磨鍊成熟之後,成功才會瓜熟蒂落。

而第三次失敗是在2010年和世界棋王卡爾波夫的決戰。老棋王已經盤踞世界冠軍之位12年之久,侯逸凡輸得心服口服。與卡爾波夫一戰,令侯逸凡清醒地意識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任何時候都要虛心前行,學藝之路永無止境。

經過棋王的指點,她沉下心,開始感悟棋“道”,從而在下棋的境界上更上一層樓。


成功沒有任何僥倖,一次的幸運不能代表一直的幸運,出錯是很正常的,只有出現錯誤,我們才能去改正錯誤,讓自己變得更強。在一次次的犯錯當中,我們才能真正地接近成功。

本文來源於:《你若輸得起,就能贏得到》

作者:張笑恆 侵權必刪。

您的點贊、關注、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美文共賞,@NZ毛團團[心]期待與您共勉,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