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室里多了一張行軍床,床是我的,可睡在床上的人卻不是我。對於這種現象,我是不會覺得奇怪的。因為這樣的情況,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工作室里上演。
而演出這齣戲的男主角永遠都是老T。
每當這一情況發生,大家對老T的早安問好都會變得統一起來,“老T,這次又是因為啥被嫂子趕出來啊?”
起初,老T還會紅着臉爭辯兩句,時間長了,也就無感了,反而會半是自嘲半是無奈地笑着說,“嗨,我昨晚又喝大了。”
愛情的鬧劇就這樣在老T和老T的妻之間上演着。隔三差五就要鬧兩出,不過倒從未聽說過兩人的感情有什麼問題。
我們反而經常看到發獎金後,老T興高采烈地盤算着給老婆買點什麼,或者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每天飯盒裡的菜。
這無疑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中國人的那句老話,“夫妻床頭吵架,床尾和。”
所以,在愛情里,是否存在着吵不散的定律,又或者愛人之間的爭吵真的能做到不記仇?
吵架也是溝通
我是個很不愛吵架的人,這是性格使然,很難改變。面對爭吵,通常我會選擇沉默,給與彼此冷靜的時間,然後再尋找機會溝通。
當然,我的這種處理,顯然不一定能被所有人接受,曾有女孩在我們分開很久之後,對我說,“知道嗎,每次最讓我難過的,都不是吵架本身,而是你面對吵架時的冷靜。”
是的,很多時候,我過度的冷靜與前後的思量,在對方眼裡變成了冷漠。
心理學把人際的爭吵視為一種能量很強的信息溝通方式。溝通的雙方,不僅是信息的交換,而且還包含個人的情感、心裡需要、態度、價值觀等扥的傳遞與交換。
就本質而言,爭吵是有利於促進感情溝通的。但這需要一個有力的前提,那就是這種溝通必須是有效的。
有效的標準,包含信息與情感的接收和表達。
來自歐洲的最新研究顯示,63%的人認為傾聽他人可以讓社會變得更加幸福融洽,但只有31%的人認為人們願意傾聽他人的觀點。而且,25%的年輕人(16-24歲)表示,如果自己的問題更糟糕,那麼他們不會傾聽別人的任何問題。
所以,傷害從來都不是來自於爭吵,而是我們在爭吵中的態度。我們不能一味地發泄自己的憤怒,將所有負能量推給我們的愛人,也不能選擇沉默,放棄所有表達自己的機會。
過度的憤怒,會將愛意掩蓋,讓感情的維繫變得艱難。而過於冷靜的做法,則會令對方因得不到回應,致使強烈的情緒被壓抑,又或者反彈回自己的身上。
假如沒有以後
面對爭吵,選擇冷戰,或者竭力忍耐,以迴避爭吵發生的人,大多源於對爭吵後果的擔憂。擔心爭吵會影響彼此的感情,又或者會徹底終結一段關係。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擔憂,那麼說明,你對這段感情極為重視,捨不得看到它的結束。所以在主觀意願上,你是不願傷害對方的,在這樣的主觀意願加持下,會大大降低爭吵的激烈程度。
你原本想象中的激烈爭吵,或許根本不會發生。
但如果將所有的問題壓下,當它們積壓到崩潰邊緣時,所爆發出的負面能量,便會真正讓你失去對它的控制。
所以,我們不必要規避爭吵的發生。平靜如水的生活之下,或許早已暗潮湧動,一次爭吵,可以打開一個缺口,將所有的問題暴露出來,讓我們有機會正視他們。
問題從來都不是一個人造成的,也註定不會被一個人解決。爭吵之後,我們可以通過溝通尋求到問題解決的辦法,然後共同去嘗試。
在每一次爭吵中,是走向崩潰,還是漸漸成長,這是一個可控的變量。
如果說爭吵也有技巧,那麼只有一條。
充滿愛意的爭吵就是,我始終記得自己愛你的模樣,愛你的優點,也愛你的缺點。
我始終記得自己愛你的模樣,愛你,也愛這樣愛着你的自己。
不要怕爭吵,好好地愛別人,好好地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