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溫柔的女生,不配被愛”

“看看你有個女孩的樣子嗎?”


女性好像從小就會這樣被長輩們教導,要安安靜靜、規規矩矩、溫溫柔柔。


這樣,才有個女孩子的樣子。


可是,什麼叫做女孩兒樣呢?


一。


說來慚愧,我從小就被指責不像個女孩子。


大大咧咧的性格,說話嗓門還大,經常被指責咋咋呼呼,太聒噪。不像別的姑娘,說話時都是輕言細語的。


後來上初中,那是一個規矩嚴明的寄宿學校,性格開朗的我依舊可以在那裡廣泛交友。


因此我被老師校長指責太過跳脫、不安分,不是他們心中期待的,只會埋頭苦學的標準的學生模板,有些難管理。


那時候,總也還小,每當被指責也不會覺得難過,只是盡量的去向長輩老師嘴裡的標準靠攏,努力的做一個標準的溫柔沉默的姑娘。


真正受到傷害是那一次,好不容易鼓起勇氣的我,向喜歡的男生表達自己的心意之後,他嚇地退後兩步:“抱歉哈,我可不喜歡女漢子。”


被拒絕的我只能窘迫地跑開,我邊落淚邊想着,難道不溫柔的女孩不配得到喜歡嗎?或許長輩們的要求都是對的?


或許,只有變成那個樣子才能被喜歡?


不,不是這樣的。

二。


我也曾傻乎乎地以為,我要變成他人嘴裡的標準模板女孩,我也曾以為只有這樣才可以獲得愛。


於是,我試着笨拙地改變自己,迎合他人。可最後,我卻把自己變得不倫不類的。


我本該是凌霜不懼的梅花,卻硬要勉強自己變成艷麗奪目的玫瑰,終究失了本我又仿不像別人。


畢竟,以迎合他人為目的的改變,永遠被自卑和他人的目光所裹挾。


或許做我自己可以被愛呢?


朋友們欣賞我的樂觀積極,說我總像是個小太陽,能夠溫暖他人,每當跟我相處總能夠特別開心。


後來我也遇到了愛我的人。


我問他:“你不覺得我特別不溫柔嗎?”他笑嘻嘻的說到:“是不太溫柔哈,老是凶我,還喜歡捶我...”我有點失望的低下頭不去看他。


誰知道,他伸出手摸摸我的頭:“但是,你完全不用想這些,你就做你自己。”


“因為無論你是什麼樣子,我都為你着迷。”


不知道是他的話還是手心的溫度,向我傳遞着源源不斷的溫暖和力量。


我感動地捶了他一拳:“肉麻死了!”他笑盈盈的接下。


是啊,愛你的人愛你的一切。你無需變成誰,勇敢地做你自己,自然會有人來愛你。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什麼叫做女孩兒樣呢?沒有答案。


女孩呀,你不一定非要成為玫瑰,你樂意的話,做茉莉、做雛菊、做無名小花、做千千萬萬。


沒有人能夠規定你一定要是什麼樣子的,這世界都有千百種模樣,女性當然也可以有千百種模樣。


溫柔是你的選擇,而非裹挾你的標準。


不要被世俗所束縛,也不要被傳統所定義。

三。


也是後來長大才明白,長輩和那些老師對所謂的“女孩標準”要求,不過是為了方便他們的管教。


他們只想讓你不要頂嘴不要反抗,讓你學會順從而已。


但正是這種教育,讓女孩們遇到壞人時不敢反抗,遇到罪惡時不敢發聲。曾經宣揚的“沉默乖巧”的“美德”,恰恰是讓她們墜入深淵的推手。


今天我又在微博上看到了這樣的詞條——“女子實名舉報小學時遭校長長期威脅”。


事實上,我在憤懣的同時是有一些慶幸的。


憤懣於這樣可怕的獸行,慶幸於終於有更多更多的女孩敢站出來發聲,敢控訴她們曾遭遇的不公,我更欽佩於她們的勇氣。


這世間確實有很多好人,但也有很多心懷不軌的壞蛋。


而女孩的這一生更是置於無數暗潮洶湧的危險之中:幼時的猥褻狂、公車地鐵上的咸豬手和偷拍狂、公園裡的暴露狂、尾隨獨居女性的強姦犯、婚姻里的家暴男......


所以面對這些,我寧願女孩們“野蠻”一些,去你的溫柔。

#寫在最後#


這個社會好像也總是在強調女孩的羞恥心和自尊心,卻少於鼓勵她們面對壞人的硬氣。


人們習慣於捆綁女性和溫柔,卻忘了告訴她們:


溫柔不是溫順,不是妥協,更不是面對罪惡不敢吱聲,也忘了告訴她們要學會拒絕和反抗。


溫柔是相對的,如若事事皆溫柔,那便是對他人的縱容以及對自己的不忠誠。


而不溫柔也並不是罪過,無法面對自己才是。


所以,女孩你也可以不溫柔哦。


不止女孩,也不止溫柔。


我希望你們都可以自由且開心,一生被愛也不被世俗束縛。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