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中寫道:“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中國是一個人情大國,更是個禮儀之邦,講究禮尚往來。
可是任何的事情都是相互的,人到中年更是難上加難,有些不必要的禮真的就不用隨了。
人情大於債,你若是不懂得拒絕,什麼禮都隨,會讓你的生活雪上加霜,而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發現身後空無一人,人到中年,能夠依靠的只有你自己。
隨禮本來是一個傳統,家裡的親戚,走得近的朋友,有紅白喜事,大家都願意到場,互相給面子,可是現如今的隨禮早就變了味,有的成為了斂財的工具,有的成為了攀比的場合。
賺錢不容易,花錢分分鐘,人到中年,該守住自己的錢袋子,不該隨的禮,就不要隨了,因為有的錢你花出去了,也沒有任何的意義。
僅僅只是為了斂財的禮
辦酒席也是有講究的,不是什麼事情都值得辦酒席,叫的人通常也是自己人,走得比較近的,並不為賺錢,只是讓自己人沾沾喜氣,圖一樂。
可是現如今有的人隔三差五辦酒席,熟悉的不熟悉的,都會叫過來,很明顯只是為了斂財罷了。
我家的表舅就是這樣的人,這一年內辦了三次酒席了,一次是自己的生日,一次是他兒子二胎出生,還有一次是他外孫女周歲,每次酒席的時候,親戚都是怨聲載道,畢竟來的親戚包的禮金也不算少,可是酒席的菜品質量堪憂,也沒有像樣的回禮。
表舅平時對待其他親戚家的禮,是能躲就躲,躲不過也就隨手包個兩百,可是輪到自己家的時候,不管平時是不是來往,都叫個遍,很明顯居心不良,只是為了斂財罷了,他這一年內,僅僅靠辦酒席,至少也賺了三四萬。
遇到這樣的禮,無論你家的親戚,還是同學朋友,都不要再隨了,只是打水漂罷了,你又不是錢多的花不完,何必去找氣受呢。
長期失聯的同學朋友的禮
這一路上我們會遇見很多的人,有同學,有朋友,可是認識了不代表關係就很好,更多時候留下來的只是少數,大多數的同學朋友也只是點頭之交。
人和人之間還是靠緣分的,走得近的人,當然是禮尚往來,增進感情,可是漸行漸遠的人,就不要再勉強了,順應形勢吧。
遇到長期失聯的同學和朋友,給你發出的請柬,真的沒必要隨禮了,你很清楚你們之間未來的交集為零,你出再多的錢也只是打水漂,不要不好意思拒絕,其實本來他就不該叫你的。
平時都消失不見,你家有事情的時候,哪怕他聽說了,也只是裝傻,現在家裡要辦酒了,就想起你來,這是把你當成冤大頭嗎?
禮尚往來,看重的是情誼,既然彼此的情誼早就散盡了,就不要再充面子了,剛好藉由拒絕隨禮,保持必要的界限。
不懂得禮尚往來的親戚的禮
親戚本來是具有血緣關係的人,這是很親的,可是現如今有的親情早就變質了。有的親戚,家裡有事情的時候,四處求人,可是別人家有事情的時候,表現出極其的冷漠。
我的表叔就是這樣的人,表叔妻管嚴,只和自己丈母娘家的親戚走得近,而對於我們這邊的親戚很冷漠,連同和他自己的姐姐和妹妹都不怎麼來往。
平時家裡親戚要隨禮的時候,表叔總是裝傻,讓舅爺爺簡單隨兩百就夠了,可是家裡的親戚,無論誰家辦酒席,回舅爺爺的禮都不止兩百了,畢竟舅爺爺是長輩,怎麼會真的要舅爺爺的錢呢。
表叔就一直這樣躲在舅爺爺的後面,對我們這邊的親戚裝聾作啞,可是自己兒子要辦酒席的時候,卻是大辦特辦,四處喊人,家裡的親戚都看不慣表叔這樣的做法,只是礙於舅爺爺的面子,才勉強去了酒席。
家裡的親戚都心知肚明,以後表叔家再有什麼酒席,都不想再去了,這種不懂得禮尚往來,不懂得付出的禮,實在是沒什麼意思。
遇到這樣的親戚,吃過一次虧就算了,以後就要守住的自己的錢袋子,別去當冤大頭了。
瞧不起你的朋友的禮
年輕的時候,總是喜歡結交朋友,畢竟多個朋友多條路,可是人到中年,早就明白了,靠誰都不如靠自己,只有自強才能站穩腳跟。
真心的朋友,是懂得善待你的,更是會在你落難的時候,願意幫助你一把的,讓你一生難忘,而有的人名義上是你的朋友,實際上不過是塑料友情,內心根本看不起你,和你在一起也總是打擊你。
別再逆來順受了,身邊有這樣的朋友,直接遠離就好了,何必給他欺負你的機會呢?瞧不起你的朋友的禮,你就算是隨了,人家也會以為你是討好,是不會領情的,更不會對你改觀的。
明明兩個人之間關係很一般,他平時經常打擊挖苦你,這要辦酒席了,就想起你來了,要麼是當你冤大頭,要麼就是想給你難堪,你也不要摻和了,直接遠離就好。
沒什麼不好意思了,人到中年,你會發現捂住自己的錢袋子更重要,這樣的禮本來就沒必要去隨。
人到中年,是斷舍離的時刻,更是不要被人情困擾,有的禮其實真的沒必要隨了,守住自己的錢袋子才更重要。
不是讓你當守財奴,但是隨禮也是看人,值得來往,有必要的禮還是要隨的,但是有的禮,只管拒絕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