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千百年來,流行着一種傳統觀念:養兒防老。
在這種觀念的熏陶下,人人都爭前恐後要生個兒子,以防老來後無人照料。
至於生個女兒,那是其次,畢竟女兒長大後,是要嫁人的,是留不住的,女大不中留嘛。
這是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似乎是不容置疑的。
但我通過多年的觀察,以及自己的親身經歷,把這種觀念給推翻了。
現實版的養兒防老,我覺得是養女防老才對。
例一:村裡有一老婦人,今年貴庚82歲,膝下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
大兒子今年60歲,至今單身;二兒子46歲,離異無子;女兒已嫁,家庭幸福美滿。
老婦人年紀大了,身體免疫力低下,常年體弱多病,每次有個頭疼腦熱的就得住院。
兩個兒子,每次把老婦人送往醫院後,剩下的就是焦慮與惆悵了,至於服侍老人,兩兄弟沒有經驗,也沒有這份耐心。
這時候,老婦人的女兒就派上了用場,她的女兒,每次聽說她又住院了,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第二天清晨,她的女兒,必定會第一時間趕到醫院,然後精心服侍老婦人。
女兒的貼心,細心,耐心,是她兩個兒子永遠都具備不了的。
女兒是父母親的貼心小棉襖,在老婦人這裡,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例二:村裡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在他與村民們侃侃而談時,突然頭暈眼花,一頭栽倒了下去。
他的兒子把他送去了醫院,然後就手足無措了,面對需要照顧的父親,他沒有經驗,也沒有耐心跟這份細心。
這時候,老人的女兒得知後,立馬趕到了醫院,她接過了大哥的接力棒,細心的服侍起了自己的父親。
女兒的到來,老人的內心得到了慰藉,接下來,就是自己用意志與病魔抗爭的時候了。
在女兒一泡屎一泡尿的精心服侍下,老人在半個月後,終於康復出院了。
很多時候,女兒的作用,是兒子永遠都無法替代的。
例三:我自己的母親,在出門幹活時,由於粗心的緣故,一不小心把自己的大腿關節砍傷了。
這次的傷口比較嚴重,鐮刀頭砍到了關節的韌帶,母親癱在了床上無法走路。
嫁在本地的小妹,在獲悉情況後,她把手頭的工作一丟,馬不停蹄的回來探望母親。
回來的這幾天時間裡,她寸步不離的守護在母親床邊,為母親端茶遞水,熬粥送飯。
遠嫁濟南的姐姐聽說母親的傷勢後,她帶上女兒,連夜買了機票,連夜趕回了桂林。
當時,是我跟哥哥去兩江國際機場接的她們,落機時,已是凌晨兩點半鐘。
到家後,大姐連夜守候在母親旁邊,無微不至的照顧母親。
一些人感到奇怪,為什麼自己母親受了傷後,沒有第一時間送往醫院?
是這樣的,我父親有祖傳的跌打損傷,刀傷葯。
這種葯,曾經治好過無數跌傷刀傷的村民,包括自己的家人,也曾經治好過無數次。
父親信誓旦旦的說:“你們放心吧,你們母親的刀傷,我會治好的。”
在父親強大的自信心面前,我們才放心讓母親在家中慢慢治療。
大姐回來後,她看到母親傷口腫脹,久久不能下地,她責怪我們不把母親送往醫院。
在大姐的催促下,我們放棄祖傳治療法,直接把母親送往了骨科醫院。
到了醫院後,大姐晝夜不停的守候在母親身邊,晚上睡覺,她直接躺母親病床上一同入眠。
清晨,就下樓去給母親打早餐。
中餐,晚餐,就到醫院外面快餐店購買。
平時還堅持幫母親按摩傷口,促進血液循環,以免母親的大腿,因為無法動彈而壞死或者出現肌肉萎縮。
治療了一個多星期後,出院回家慢慢療養,這時候,母親還是不能下床走路,大姐又無微不至的照顧母親,天天幫母親熬粥送飯,端屎端尿。
作為兒子,我自信沒有大姐這般細心,貼心,耐心的照顧母親。
大姐這種不計成本,不求回報的付出,我是自慚形穢的。
論貼心,孝心,老人們的兒子們,在他們女兒們的面前,往往是會自愧不如的。
女兒們把孝順體現在了細節上,在照顧父母親時,她們往往能夠做到精心,細心,耐心,貼心……她們總會不遺餘力,盡心儘力的服侍雙親。而兒子們往往比較粗心,急心,這兩者間,有着顯而易見的不同。
我個人覺得,父母們在孕育生命時,不僅要生個兒子,還得生個女兒,一定要兒女雙全。
養兒更多是為了傳宗接代,養女才是真正的“養兒防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