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周建國,今年55歲,出生在南方一個不大的小縣城裡。現在我和妻子住在省城,生活算不上富裕,但也不算拮据。
我曾經是工廠的一線工人,後來企業改制,拿了點補償金後自己出來做點小生意。
現在每月靠着擺攤賣點小吃,收入大概5000塊左右,平時省吃儉用,日子還算過得去。
我有一個兒子,叫周凱,今年28歲。
說實話,他從小到大不算特別出色,但也不至於讓我操太多心。
大學畢業後,他到外地工作,後來談了個女朋友,叫李曉晴,兩人去年結了婚。
婚房是我和妻子掏空了積蓄買的,首付一共30多萬,裝修的錢也是我們出的。
那時候想著兒子成家立業,我們做父母的必須盡全力,畢竟他是獨生子。
可是,房子買完後,我們的小金庫幾乎被掏空了,這兩年過得格外緊巴。
日子過得飛快,一晃又快到過年了。原本我想着,今年家裡能熱鬧些,兒子和兒媳回來吃個團圓飯,大家開開心心過個年。沒想到,這個過年卻讓我心裡五味雜陳,甚至有點憋屈。
前幾天,周凱突然打電話給我。一接通,他就直截了當地說:“爸,我和曉晴商量過了,今年過年我們需要3萬塊錢,你和媽看能不能先支持一下?”這話一出口,我愣住了。
“3萬塊?你們過年要這麼多錢幹嘛?”我問。
“唉,過年嘛,少不了人情往來。現在我們也結婚了,總不能寒酸吧?再說了,曉晴家那邊過年花銷也挺大的,咱們也不能丟面子。”周凱的語氣裡帶着些許理所當然。
“可是……”我還沒說完,他就打斷了我,“爸,你們平時也沒啥大開銷,這點錢對你們來說不算什麼吧?我以後會還的。”
聽着他的話,我心裡不是滋味。他說得輕巧,可他知道我和他媽過得有多節省嗎?擺攤每天風吹日晒,5點起床,晚上收攤回家都快10點了。
一個月的辛苦錢,也就5000塊。
再加上日常開銷、每月房貸和備用的醫療費用,哪來的閑錢?
況且,去年他結婚,家裡都快掏空了,這會兒又讓我拿3萬塊,我真是有心無力。
我把這些情況跟他說了,可他卻有些不耐煩,說:“爸,我也不是常向你們要錢,這次是特殊情況。總不能讓曉晴家出得多吧?你們也得支持一下吧。”
掛了電話,我心裡亂得很。這幾年,周凱結婚後,我發現他變得和以前不太一樣了。小時候他雖然有點貪玩,但對家裡還算孝順。可現在,我總覺得他對我和他媽有點冷漠,甚至有些理所當然。
第二天,我跟妻子提起這事。她一聽,也很生氣:“3萬塊?他怎麼不直接問我們要10萬?我們這把年紀了,還靠擺攤賺錢,哪來的錢?!再說了,他自己掙錢了,還總想着伸手問家裡要,像話嗎?”
我嘆了口氣,說:“話是這樣說,可他畢竟是咱們兒子,過年了總不能讓他在親家那邊抬不起頭。”
妻子一聽這話,聲音拔高了幾分:“抬不起頭?你知道我朋友圈看到什麼了嗎?曉晴她媽發的那些動態,簡直讓我氣得不行!”
我趕緊問她怎麼回事。
她拿出手機給我看朋友圈。
李曉晴的媽最近發了不少照片:一家人在高檔餐廳吃飯,聖誕節去了一趟三亞,還曬了不少買的奢侈品。
最後一條動態更誇張,是她和幾個朋友在一桌麻將前拍的照片,底下配文寫着:“贏了小兩千,過年就靠牌桌補貼家用啦,哈哈哈!”
看到這些,我心裡一陣窩火。人家日子過得這麼滋潤,我們卻省吃儉用給他們貼補,這憑什麼啊?想到去年結婚時,曉晴家只出了幾萬塊禮金,其他大頭全是我們家承擔的,我心裡就更不是滋味。
妻子氣呼呼地說:“你看看人家,天天吃香喝辣,還讓我們掏錢補貼?曉晴自己有工作,周凱也有工作,憑什麼過年讓我們拿3萬塊?”
我默默點了點頭,心裡已經有了決定。
兩天後,周凱又打電話來催錢。
“爸,錢準備好了嗎?曉晴問我了,咱們這邊……不會不給吧?”他說得很不自在。
“周凱,”我語氣平靜,卻帶着一絲嚴肅,“你媽和我商量過了,這次錢我們拿不出來。”
“為什麼啊?你們不是……還能擺攤掙點錢嗎?”他有些急了。
“是啊,我們能掙錢,可我們自己也要生活啊。你要記住,你已經成家了,現在的責任是你們夫妻倆去承擔,而不是每次都想着靠我們。”
“可是……曉晴家也有壓力啊!”他還在試圖說服我。
“曉晴家有壓力?”我冷笑了一聲,“我看她媽朋友圈發的那些動態,吃喝玩樂樣樣不落,到底是誰有壓力?”
電話那頭沉默了一會兒,周凱低聲說:“爸,曉晴她媽就是喜歡發這些,你別當真……”
“行了,周凱,我不想多說。這3萬塊,你們自己想辦法。我們年紀大了,能幫的也幫了,剩下的日子,得留點錢為自己打算了。”
掛了電話,我心裡有些難受,但更多的是釋然。我知道周凱可能會埋怨我,可我也必須讓他明白,父母不是永遠的提款機。他有自己的家庭,得學會自己承擔責任。
後來,我和妻子商量,今年過年就我們倆簡單過,給自己買點好吃的,犒勞一下。至於周凱願不願意回來,我不再強求。
生活到這個年紀,我才明白,有些事不能一味遷就。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但也需要有底線。我希望我的選擇,能讓他懂得什麼是真正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