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寫道:“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以前總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靠得越近,感情越好。
後來才發現,掌握最舒服的相處之道才能讓感情更持久。
人這一輩子,經歷多了才明白,有時活得“自私”一點,日子才能過得張弛有度。
不管他人閑事
有人說:
生活中我們所碰到的各種各樣的事情,歸根到底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和自己的事。
而我們唯一有資格、有權利去管的,就只有自己的事。
守住自己的邊界,不逾越他人的界限,關係才能順心,生活才能舒心。
而在生活中,那些沒有邊界感的人,不是把自己的日子過成一團亂麻,就是讓別人的生活雞飛狗跳。
最近,重溫電視劇《人世間》,發現劇中喬春燕和周秉昆的為人處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劇中,喬春燕、周秉昆和趕超三人從小一起長大,親密無間。
有一次,趕超被騙差點要蹲大牢,是周秉昆找了哥哥周秉義幫忙,才化解了危機。
沒過多久,喬春燕的房子要被單位收走,她不樂意,直接要求周秉昆去找周秉義,讓單位同意把房子繼續給他們住,但秉昆婉拒了。
沒承想,喬春燕直接反問周秉昆:“為什麼你只幫趕超,卻不幫我?”還聲稱要和秉昆絕交。
來源:《人世間》
不僅如此,拆遷時,她又要求周秉昆讓周秉義幫忙,讓自己可以多分得一套房子,周秉昆嚴詞拒絕。
其實,喬春燕的危機,沒到越界求人才能解決的地步。但她卻依仗好友的關係,試圖為自己謀取私利。
反觀周秉昆,雖然和喬春燕是好友,但從不會為了幫朋友,失去做人的原則,干涉哥哥周秉義的工作。
因為他知道,再親密的人,都不能失去該有的分寸和尊重。
實際上,我們身邊也不乏像喬春燕一樣的人,靠着關係熟絡,屢次侵犯朋友之間的邊界。
很贊同作家周國平說的一句話:“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而一切麻煩和衝突都源於想要突破這界限。”
朋友間舒服長久的相處,其實就是恰到好處的分寸感。
因為,不分你我的恣肆,只會生出間隙,讓人想要逃離,不願與之深交。
而那些知深淺、懂進退的人,行事不逾矩,關係才會細水長流。
保持適當的距離,相處有度,方能活得輕鬆自在。
來源:視覺中國
不指點別人
王爾德曾說過:“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
仔細品味,確實如此。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旅程,何必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路線前行。
強拉他人進入自己的軌道,不僅容易引起矛盾,更疏遠了彼此的關係。
作家韓松落曾講述過一件事。
他有個朋友叫老柳,有手陶藝的絕活。
毫不起眼的泥土經他之手,就能變成一件精妙絕倫的工藝品。
老柳沒有穩定的工作,全靠收取的微薄租金生活。在韓松落看來,朋友過得非常拮据。
韓松落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覺得老柳有這麼好的手藝,不該過得如此窘迫。
於是他給老柳出謀劃策,讓他租陶窯,招收學徒,批量生產陶器,利用媒體進行宣傳,在網站上售賣……
韓松落滔滔不絕地講他以為的“成功之路”,他相信這樣操作下來,老柳絕對可以賺到錢,極大地改善生活條件。
他講得興緻勃勃,彷彿老柳的大好前程指日可待。可回頭一看,老柳卻滿臉惶恐,對這種生活毫無興趣。
剛開始,韓松落認為老柳不求上進,直到幾年後,才逐漸明白:“他也可以不爭,內向地、低低地活着,這是他的權利。”
韓松落是真心為朋友好,可是每個人想要的生活不一樣,大家都有各自的喜好與偏愛。
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觀,沒有對錯之分。有人走向海,有人走向山,無論何處都是各自的歸途。
做人最忌諱的,就是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別人該走的路。
同樣的人生劇本,不一定適合所有人。
畢竟,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
有人熱愛小城市的緩慢愜意,有人嚮往大城市的快速緊迫。
有人喜歡簡單樸素,有人則熱衷追逐新潮。
想法不同,活法不同,何必強求步調一致,讓自己滿意和舒心才最緊要。
格局大的人,都懂得尊重不同,理解別人,予人舒適,也予己自由。
來源:視覺中國
不討好他人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公式:100-1=0。
意思是你好心待人100次,他也許都記不住,但只要有一次不稱他的心,你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會清零。
有些人總是為了討好他人,一次次忽略內心的感受,最終受傷的只有自己。
自媒體人慶哥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讓人印象深刻。
一次,她去香港出遊,同事們拜託她代購各種物品。
慶哥雖不情願,但怕傷到彼此之間的關係,還是勉強答應了。
到了香港後,慶哥不得不先買東西,再去遊玩。然而,東西買完,大包小包,根本沒辦法遊覽。
本以為,買到喜歡的東西,同事們起碼會略表感謝。誰知,她們不僅沒有感激,反而責怪買貴了。
雙方都覺得憋屈,關係非但沒好轉,反而漸生嫌隙。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置頂他人的想法,而摺疊自己的情緒。
擔心發生衝突,便學會了忍讓;不想損傷情分,便選擇了成全;寧願自己吞下苦楚,為他人作嫁衣,也不敢說聲“不”。
殊不知,不是所有人,都值得討好。
有一次,莫言和朋友一起吃飯。大家酒余飯飽後,桌上還剩很多菜。
他心想,這麼好的菜,不能浪費,就繼續埋頭吃。
這時,其中一位朋友諷刺他過於能吃,非把那點錢吃回去。
莫言瞬間窘迫不已,決心下次吃飯要扭轉形象。
於是,再次赴約前,他特意墊飽了肚子,在宴席上吃得慢條斯理。
不承想,另一位朋友又嘲諷他假模假式,做人真是毫無本色。
莫言不語,事後默默把這些朋友移出了朋友圈。
你大口吃肉有人不悅,你細嚼慢咽有人嘲諷。
人生碌碌,無底線地取悅他人,是最大的自我消耗。
要知道,但凡需要你小心維護關係的,一定不是對的人。
與其迎合那些錯誤的人,不如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不虧待每一份熱情,也不逢迎任何一份冷漠,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來源:視覺中國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
“任何一段關係只有適當的‘自私’,讓彼此都有空間,才能良性地來往。”
放寬邊界,反而慣壞了變本加厲的人;強求他人,反而疏遠了彼此的關係;一味討好別人,反而委屈了付出真心的自己。
走着走着,逐漸會明白人與人之間:“真正的疏遠,總愛穿着熱情的衣服;真正的熱情,卻常着一身疏遠的行頭。”
餘生,多欣賞自己,適度“自私”,如此才能發現生命的別緻美好,活得盡興坦然。
作者:亦心,寫溫暖的文字,做內心富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