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矛盾,從古至今都是難題,困擾着很多家庭。
能不能緩解矛盾,不是一個人說了算,得看雙方是否配合,願不願意做出退讓。
如果只是單方面退讓,一個人不斷去遷就維持表面的平靜,婆媳矛盾永遠解決不了。
求助人老常說,他與妻子是幾十年老夫老妻了,向來相敬如賓,沒有什麼大的矛盾。
問題是,妻子與家裡老母親一直處不好關係,劍拔弩張,經常大眼瞪小眼,誰都不服誰。
就算難得沒有爭執,她們關係最多是不冷不熱,像是陌生人。
以前,妻子比較忍讓,不跟老母親一般見識。
現在,妻子改了作風,怎麼高興怎麼來,母親說得過分了,她立馬回懟過去。
針尖對麥芒,她們之間的矛盾越演越烈,一發不可收拾了。
他找過親戚過來調解,找過村幹部過來調解,希望能夠緩解她們的矛盾。
誰知,一點用都沒有,兩人壓根聽不進去,還是相看兩相厭,該吵還是吵,甚至動起了手。
兩個人對他而言,都是最重要的人,他一個也不想傷害。
他不知道咋處理這事了。
妻子一衝動,動了離婚的念頭,說是過不下去了,要崩潰了。
無奈之下,他只能求助節目組,看到節目組調解成功的案例很多,他相信,他們一定可以幫到他。
說到這,老常眼睛有些濕潤,他哭了。
調解員見狀趕緊安撫他的情緒。
過了一會,老常又說,前天,她們不知道因為什麼事,又吵起來了。
他趕到現場那會,她們已經吵得不可開交,他連一句話都插不進,只好打電話求助民警。
在他們的幫助下,兩人才平靜了下來。
在不知情的人看來,他們家日子過得幸福美滿,經濟條件不錯,衣食無憂,住着乾淨又寬敞的洋房,人家老是用羨慕的語氣跟他說,他真有福氣,四代同堂,又是小康家庭。
他只能笑笑回應,不多做解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他家的難處,外人又怎麼能清楚呢!
拋開外在條件,他覺得家裡的情況非常糟糕,再不協調好妻子與老母親的關係,家就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家。
說完,老常領着調解團隊回了家。
很快,他們見到了老常的母親徐老太太。
老人看着精神不錯,行動自如,看來她的身子還是硬朗的。
一問她與兒媳之間的矛盾,老人似乎有些不高興,她說問題在兒媳身上,是兒媳嚷嚷着要吵,沒完沒了的。
她已經足夠忍讓了,兒媳還是不依不饒。
家和萬事興,她是最希望家裡和睦的人,哪會跟小輩一般見識,還不是兒媳不懂事,老過來吵她。
還老是嫌棄她說話大聲。
這時,邊上老常的兒媳說話了,她知道婆婆與奶奶不對付,但僅僅是聽其他人說,沒有親眼見過她們吵架的畫面。
沒有證據,她不好勸,一問的話,她們又是各說各的,說法完全不一致。
也是奇怪了,她們鬧矛盾挺會挑時間,專門選擇她和丈夫不在家的時候才吵,就像是說好了背着他們年輕人罵架一樣。
在他們年輕人面前,婆婆與奶奶表現得很正常,不吵不鬧,看不出她們才吵過架,或者是準備吵架,很平靜的畫面。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們家真的一片祥和呢!
這種情況,她和丈夫也很頭疼,雖說一輩人不管上一輩的事,但他們長期吵鬧對身體也不好,他們覺得還是有必要管一管的。
不管的話,一直拖着問題不解決,他們擔心有一天會引發更大的問題,就更難處理了。
徐老太堅持,她沒找事,是兒媳找她的麻煩。
前天,就是兒媳喝酒了,然後耍酒瘋罵她,她們才吵起來,開頭的人是兒媳。
老常的妻子曉玲立馬否認婆婆的話,明明是婆婆先開口辱罵她,才有接下來的事,婆婆就算對她有偏見,也不該每次都污衊她。
一而再再而三潑她髒水,真的是受夠了。
那天,她出去參加聚會,大家好不容易見上一面,心裡高興就喝了一些酒。
不過,她還是有分寸的,並沒有貪杯,只是小酌,哪裡談得上是喝醉了酒。
沒喝醉,又怎麼可能耍酒瘋。
婆婆說謊穿幫了吧。
一回家,婆婆聞到她身上有些酒味,頓時板著臉開始罵罵咧咧,罵她不正經,不安分,一點婦道人家的樣子都沒有,成何體統。
接下來一車謾罵,她不想說了,什麼難聽,婆婆就說什麼。
她怒了,又沒有得罪婆婆,不花婆婆的錢,也不是幹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大家清清白白,就一起吃頓飯,憑什麼挨婆婆的罵?
她一個成年人,有自己的自由,輪不到婆婆指手畫腳,這不就是故意挑她的毛病,找個理由罵她,發泄內心對她的不滿。
她現在不吃婆婆那一套,以前她或許為了整個家,盡量忍着婆婆的胡攪蠻纏,眼下她是一點都不想忍。
最討厭婆婆拿出封建家長那一套,黑着臉不停說教,不停謾罵,搞得她像是犯了錯的舊時代小學生,隨時可能挨板子。
這種感覺,真的非常不爽。
大清亡了多少年了,婆婆也該醒醒了,還想著兒媳對婆婆唯命是從呢!
哼,想得美。
婆婆愛挑她毛病不是一天兩天了,都挑了幾十年了,早見怪不怪了。
以前她太蠢,有時居然還反思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可見婆婆的PUA是可怕的。
一不小心,就上了她的當了。
如今,她學會反擊,婆婆就罵她大逆不道,還敢跟她頂嘴了。
她雖與丈夫沒有夫妻矛盾,可婆媳矛盾也真的很折磨人,頂不住了,她只能選擇跟丈夫離婚。
徐老太理直氣壯,她不過就說兒媳一兩句,兒媳就不樂意了,說不是罵,這是為了兒媳好。
喝酒可不是安守本分的女人該乾的事,何況喝酒容易出一些不好的事,到時後悔都來不及。
她一個長輩,有資格管教兒媳,兒媳也該聽她的話,這些都是應該的。
哪裡還有兒媳頂嘴的份。
以下犯上,就是不尊重老人。
哪怕她罵了兒媳,也是兒媳自作自受。
她覺得,她也沒說啥啊,兒媳說了一堆對她不滿的話,也太過斤斤計較了,一件小事而已。
老常很無奈,她們兩個都很能說,各有各的道理,難辦啊。
老常的兒子說,他從鄰居口中得知,一般是奶奶先開口罵母親,接着母親回罵過去,兩人你一句我一句,沒完沒了。
奶奶罵人比母親厲害一些,罵得也比較多,說到底,母親罵不過奶奶。
奶奶罵罵咧咧母親幾十年,吵架應該是不會輸給別人。
他希望奶奶能正視自己的問題。
曉玲說,婆婆對她的傷害太大了,她沒法原諒。
尤其是,婆婆不承認錯誤,還把錯全部推到她身上。
她聽人說,婆婆在外人面前說她的壞話,還說兒媳到底是兒媳,哪能跟親生子女混為一談。
婆婆的意思是,她始終是家裡的外人,只有丈夫和小姑子是她的家人,就連她的兒子,婆婆也要稍微防着的,只是沒有表現明顯。
針對這一問題,老常承認母親的思想還停留在舊時代,迂腐死板,認為兒媳是家裡的外人,不能當成一家人看待,得防著兒媳。
他做了很多思想工作,還是改變不了母親的思維。
像別家婆婆,她們把兒媳當成女兒看待,在他家是絕對不可能存在這種情況的。
他只希望母親別找妻子的麻煩就謝天謝地了,不指望母親待妻子掏心掏肺。
調解員問老太太,為難兒媳對家沒有好處,她為何非得有事沒事罵兒媳呢?
徐老太說,她為了兒子好,心疼兒子。
兒媳是個厲害的女人,個性強勢,為了讓兒媳高興,兒子得哄著兒媳,去遷就兒媳。
她覺得不能太慣著兒媳,她得替兒子管管,立立規矩,不能讓兒媳騎到兒子頭上。
要她不管的話,兒媳肯定壓著兒子翻不了身,到時兒子多委屈啊。
調解員不認同老太太的做法,一輩人有一輩人的過法,他們兩口子的事,就讓他們自己決定。
至於他們怎麼相處,也是他們說了算,鞋合不合腳,只有穿的人才知道。
她老是插手兒子和兒媳的事,非但沒有幫到兒子,反倒讓兒媳有了離婚的念頭,這就是幫了兒子倒忙了。
老人過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了,其餘事情,讓晚輩們自己去操心。
有時候,糊塗也是一種幸福。
老人在必要的時候,得學會裝糊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曉玲表示,要是婆婆以後不管他們的事,她也就不跟婆婆計較以前的事了。
可是,婆婆那麼強勢的一個人,她覺得婆婆改不了。
老常的妹妹蓉蓉也來到了調解現場,她表示母親與大嫂鬧成這樣,她也感到很揪心。
說句實話,大嫂其實沒做對不起老人的事,就是母親太愛管家裡的事,管得多,不願意放手,家裡問題自然就多了。
母親太固執了,誰勸都不聽,她一衝動就忍不住說不中聽的話。
大哥現在就是左右為難,兩邊都不想得罪,卻又兩邊都得罪了。
母親認為,大哥沒為她說話,是在戳她的心。
大嫂覺得,妻子受了委屈,丈夫應該站出來保護她,大哥沒有明確表態,那就是不重視夫妻感情。
明明想把家過好,偏偏就是過不好。
因為這些事,大哥人最近看起來相當疲憊。
母親為大哥家付出太多,所以她認為這個家該由她做決定,她來噹噹家人。
沒有意識到年紀大了,該放手了。
說完,蓉蓉連連嘆氣。
老太太又說,她為這個家傾盡了所有,拿出一輩子的積蓄,大幾十萬給兒子建房子。
當初,兒子結婚,也是她一手操辦,出錢出力。
沒她的話,兒媳哪能過上好日子,還不是靠她補貼才過上小康生活。
直到現在,家裡的水電費還是她交的呢!
為何她要交,還不是心疼孩子們不容易,能補貼盡量多補貼。
可以說,她養兒子到兒子五十三歲。
當然,這個養不是說她負責兒子的所有開銷,而是幫兒子分擔家庭責任。
幾十年來,兒子的錢沒有給過她一分,全花在他的小家上。
對此,她沒有怨言,只要兒子過得好,一切都是值得的。
兒媳不知好歹,不懂感恩,老愛向她索要錢財,明着要,暗着要,太得寸進尺了。
像是要徹底掏空她的錢,一分不剩,兒媳才甘心。
不記得是哪一年,兒媳張嘴就跟她要二十萬,說要拿去幫還他們小家的債務,她那會已經沒有錢了,也就沒給。
兒媳不相信,認為她把錢留着自己用,不捨得給。
她惱了,要捨不得的話,她不會出錢給兒子建房,又是各種補貼他們小家。
身上真要有二十萬,她早就拿出來給兒子幫他解決困難了,哪用得著兒媳開口。
就憑兒媳的各種小心思,她沒法喜歡兒媳。
曉玲不承認這件事,她敢對天發誓,沒有跟婆婆索要二十萬。
她們向來感情不和,她怎麼可能主動去觸霉頭,又罵不過婆婆。
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婆婆說的這件事都站不住腳。
老常說,他也不知道這件事,家裡也沒有什麼巨額外債啊,日子一直過得挺滋潤,沒欠債。
老太太沉默了。
曉玲繼續說,婆婆就是想各種法子折騰她。
地板不幹凈,是她的問題,東西壞了,那一定是她弄壞的。
就各種這樣的小事,儘管不是大事,可次數多了,真的很讓人煩躁。
婆婆從不吃她做的飯菜,說不好吃。
而公公卻吃了。
這麼多年,她都是熱臉貼冷屁股。
婆婆為家裡的付出,她認可,也很感激。
可是,婆婆不能以此為由刁難她,要她對婆婆唯命是從,她是兒媳,不是家裡的奴僕。
最後,老太太依舊冥頑不靈,認為自己的做法沒錯,想法也沒有問題。
而曉玲看著兒子兒媳,還有丈夫眼裡的期盼,到底放棄了離婚的念頭。
至於婆媳矛盾,只能通過相互遠離來避免矛盾了。
家和萬事興,所有人都希望家庭和睦,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
家裡的老人要是掌控欲太強,事事都要她做主決定,又想控制家裡的所有人,這樣的家庭,婆媳矛盾是一定存在的。
想要化解婆媳矛盾,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相互認可,相互遷就,相互包容才能徹底解決。
然而,掌控欲強的老人,沒有反思自己的自覺,也就做不到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最後,也只能遠離才能獲得一時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