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不是婚姻。戀愛是風花雪月,婚姻是柴米油鹽。戀愛是兩情相悅,婚姻是兩家聯結。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情。簡·奧斯汀有句名言:婚姻,只考慮家境是荒謬的,不考慮家境是愚蠢的。
兒女找對象時,一定要看看對方的家境,盡量找這三種家庭。孝,乃百行之本,眾善之初也。感恩父母,是最基本的良知。談婚論嫁之前,應該去看看這個人對父母的態度和相處方式。對待父母的態度,往往就是一個人最真實的人品。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
常熟縣有個忤逆子區某某,性情乖戾暴躁,經常亂罵母親,母親都含淚忍受。
有一天,他回家時見飯還沒有煮熟,就又辱罵母親。
忽然雷聲隆隆,閃電不斷向他身體閃來。
他心中發慌,害怕極了,急忙叫妻子搬出大水缸來遮蓋他。
妻子說:“我常常勸你對老人要好一點,她到底是你親生母親,你不聽。現在禍到臨頭,恐怕大水缸也不管用。”
話還沒說完,電光一閃,霹靂一聲,這忤逆子已被雷電轟死。
孝敬父母,不僅是立世為人的品格,更是一個家庭的風氣。
父母,是一個家庭的根。根若在,家就在,福才在。
一個家庭若想常保安樂,必先讓孝道成為第一家風。有句話說得好:“親情疏離,住高屋華堂亦興味索然;家人和睦,居竹籬茅舍也意足心滿。”
一個家就算錢再多,房子再大,可要是爭吵不斷,也不會感到多幸福。
小事不吵,生活才有溫度;大事齊心,日子才有奔頭。
作家林清玄曾說,小時候生活雖然艱苦,但關於家庭的記憶卻是幸福的。
林清玄的母親,原是鄉紳家庭的大小姐,嫁人之後,要負責一大家人的衣食住行,還要養豬飼雞,生活非常辛苦。
日子雖然清貧,但母親總不會向家人發脾氣。孩子們犯錯了,母親也從不打罵,而是耐心教導。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林清玄,培養出了忍耐、平和、樂觀的性格。
古話講:“和順一門有百福,福照家門萬事興。”
家庭和睦,是子女之幸,是家門興旺之法。
溫馨笑語,是多少錢也買不來的珍貴。
家庭和睦,才是最高級的炫富。
談及婚嫁,“門當戶對”在很多人看來是迂腐的字眼,但現今更多指的是“三觀匹配”。
交往雙方因自身受到的教育不同,金錢觀不同,社交圈不同,由此孕育的三觀也會不同。
民國的陸小曼和林徽因,同出富貴之家,可林徽因最終成了民國才女,陸小曼卻因劣跡為世人議論紛紛。
陸小曼的家庭,強調“交際花式教育”,把女兒培養得貌美婀娜、風華萬千,通過她們在社交場合的施展,為家族帶來象徵和榮耀。
而林徽因的家庭則不同,其父林長民在當時算是與眾不同的官員,是清官一枚,滿身正氣。
他喜歡在家裡結交文人雅士,勤練詩文墨法。林徽因在16歲那年隨父遊歷歐洲,也是因應“讀更多的書、走更遠的路”的理念。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兩個人組成家庭,不只是領證那麼簡單,而是共享一種生活狀態。三觀如果不契合,長久相處下來,共同話題愈少,矛盾愈多,最後往往彼此生厭,漸行漸遠。不合腳的鞋,硬穿就會磨破皮;菜式不合口味,要麼食之無味,要麼五味雜陳。如果不是一路人,那麼就別勉強,再怎麼湊合,也終究是走不到一起去的。
羅曼·羅蘭說:“對愛情不必勉強,對婚姻則要負責。”
前者重在浪漫,後者重在實際。
當激情褪去,步入的是一屋兩人三餐四季的平淡生活,多的是小摩擦和一地雞毛。
多考慮實際問題,落實到柴米油鹽上,才能讓愛情順利着陸到婚姻上,也讓兩個家庭的聯結更加融洽、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