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婆婆到兒子家養老,兒媳索要存款,並提出三件事:先答應我再搬

2022年10月31日12:56:03 情感 1628

婆媳之間的關係有的時候就像是一個天平,兩個人分別在兩端,看似平衡,可實則卻是誰都想要翹起對方,在家裡的地位更高一點,更有話語權一點,長期在這樣的一種博弈之下也就導致了雙方的矛盾發生,互不相讓,感情一直都處於一種似親非親的模樣。

按理來說婆媳之間並未有深仇大恨,兩個人都是通過兒子,丈夫緊緊的聯繫在了一起,兒媳婦坐月子,懷孕,婆婆會主動的幫忙照顧,同樣的,婆婆養老,兒媳婦也應該出一份力的,可偏偏這樣的事情到最後都會出現很多的問題,比如婆婆帶娃時候與兒媳婦之間所產生了矛盾,比如婆婆養老的時候遭到兒媳婦的拒絕,關係止步,各自為難,嚴重一點的甚至還會影響夫妻感情。

但當老人的養老需要依賴兒媳婦的時候,似乎一切的事情又變得有太多的困難,並非所有的兒媳婦都懂得如何給婆婆養老,也並非所有的婆婆都懂得如何跟兒媳婦相處,談不上孝順二字,只是有些“醜話”沒有說明白。

窮婆婆到兒子家養老,兒媳索要存款,並提出三件事:先答應我再搬

窮婆婆到兒子家養老,兒媳索要存款,並提出三件事:先答應我再搬 - 天天要聞

66歲陳大媽的事情:

陳大媽今年已經66歲的年紀了,這樣的年紀對於一個家境普通的人來說其實已經挺大了,陳大媽也不例外,看上去白髮蒼蒼的,陳大媽的老伴去世的早,兩個人忙活了一輩子了,一直都在打工賺錢,沒有特別穩定的工作,年輕的時候老伴外出打工,陳大媽在家裡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在附近的廠子里上班,就這麼過了一輩子,直到兒子結婚了之後,有了一個穩定的生活後,陳大媽的老伴才從外地回到了家鄉,跟陳大媽一塊經營晚年的生活。

兩個人當初也是弄了一個小吃攤,平常做點小吃到夜市上面去賣,雖然賺不了大錢,但是卻成為了兩個人夫妻幾十年最幸福的一段日子了,一起工作,一起回家,晚年的生活似乎這樣過着也挺好的。

窮婆婆到兒子家養老,兒媳索要存款,並提出三件事:先答應我再搬 - 天天要聞

可是世事無常,在陳大媽六十歲那年,老伴因病去世了,這讓陳大媽傷心欲絕,這輩子沒有什麼依靠的人,本就是小戶人家,有老伴在的日子才是幸福的,可如今的老伴去世了,陳大媽在這個世界上的親人只剩下了兒子,身邊的人都勸陳大媽不要難過,以後搬去城裡,跟著兒子一塊生活,讓兒子兒媳婦給自己養老,爭取做個城裡的老太太,可每次面對這樣的說法,陳大媽也只是笑笑,並沒有作答。

因為在她的心裡明白,兒子家裡是最後無奈的選擇了,兒媳婦對她並沒有那麼的親。

這一切還得從當初兒子的結婚開始說起。

兒子有出息,上了大學,在省城找了工作,並且談了戀愛,也就是現在的兒媳婦了,兩個人的感情倒是挺好的,可唯獨兩家人的家庭情況卻大不相同,陳大媽的兒子是村裡來的,可是兒媳婦的家庭卻是不錯的小康家庭的,父親是做生意的,母親是正式單位的員工,本來這場婚姻的結合在當初就遭到了女方家裡的反對,覺得門不當戶不對,但是最後是兒子兒媳婦的堅持,這才有了後來的婚姻。

但是這場婚姻卻沒有那麼的容易,因為家庭情況的差距,兒媳婦當時的父母需要讓陳大媽給兒子在省城買房才行,這可是一筆很大的開銷了,把家裡的所有積蓄都拿出來買房子都不夠用的,可是沒辦法,為了兒子的生活只能夠硬着頭皮起借錢,湊錢,就這樣還賣掉了家裡的地,欠了些錢,這才購置了後來的房子,讓兒子兒媳婦的婚姻得以繼續下去,雖然辛苦,但是陳大媽跟老伴卻從來都沒覺得累,只是一再的囑咐自己的兒子要好好過日子,不要鬧矛盾。

窮婆婆到兒子家養老,兒媳索要存款,並提出三件事:先答應我再搬 - 天天要聞

後來兒子的生活穩定了,陳大媽跟老伴攢了好幾年的錢才將外債都還清了,這才讓生活穩定了下來,後來在兒媳婦懷孕的時候,陳大媽也是主動的住進了兒子家裡,跟兒子一塊照顧兒媳婦,可當時的情況卻讓陳大媽也挺尷尬的,親家母住在家裡,她的到來就像是個客人,甚至更像是個遠房的親戚,明明是自己兒子的家,明明這套房子的首付的幾十萬都是自己一家人湊出來的,明明當時欠的錢都是自己一家人還的,可是如今住進來之後,處處都感覺到了不適,處處都被當作是客人對待,兒媳婦如此,親家母如此,在家裡什麼活也不讓陳大媽做,飯菜都是親家母做,自己想要過去搭把手都會被拒絕,家裡的衛生,也都是親家母做,陳大媽根本插不上手。

就這麼尷尬的住到了兒媳婦出了月子,看着自己的小孫子,陳大媽也忘記了前些日子的尷尬,反而多了很多的欣慰,是自己的親孫子,就像是自己親生的一樣,捧着,呵護着,心裡暗暗決定要好好對待自己的孫子,但孩子是自己的孫子,也是親家母的外孫,陳大媽按照自己的經驗去對待自己的孫子的時候,親家母上來攔住,說陳大媽這不對,那不好,就連她拿出自己攢了多年的小棉襖給孫子的時候,都被兒媳婦與親家母攔下來了,說:

“這麼厚的衣服,以後孩子穿着肯定也不好看,況且在家裡,家裡也不冷。”

陳大媽還想掙扎一下,讓孫子出門的時候穿,可是兒媳婦也攔住了,說:

“有準備的新衣服,讓她放心。”

就這麼一來二去,那件小棉襖成了壓箱底的衣服,哪怕直到現在,陳大媽也沒有見孩子穿過。

窮婆婆到兒子家養老,兒媳索要存款,並提出三件事:先答應我再搬 - 天天要聞

後來的一段時間裡,陳大媽本就決定了要在兒子家裡長住的,幫助兒媳婦帶娃,照顧兒子兒媳婦的,可是卻因為生活中的很多生活習慣以及生活方式遭到了兒媳婦的不滿,衣服不能混着洗,要分開,小孩子的衣服也要洗衣機洗,用手洗不幹凈,做飯的時候要少鹽少油,家裡的碗筷要分開,孩子的飯要按照食譜上面來,抱娃之前要洗手,要跟着孩子儘早的學習,養孩子要按照科學的方式……

這些種種的事情都讓一個從鄉下來的老太太怎麼去改變,怎麼去學習?陳大媽在家裡沒少受到兒媳婦的嫌棄,最後只待了半年左右的時間,就被兒媳“勸”走了,當初依舊是兒媳婦提出來的,讓陳大媽回去,不用忙了,說孩子有她跟她媽來照顧。

陳大媽心裡雖然難過,但是又能有什麼辦法呢?畢竟自己的經驗有些“過時”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這裡顯得“格格不入”。

就這樣,陳大媽回了家裡,跟老伴開始了後來的跟老伴的擺攤生活,直到現在,陳大媽跟老伴去兒子家裡生活的日子加起來都不到兩個月,說起來有些心酸,但是說起來也是意料之中。

這也是為何在老伴去世之後,旁人勸說陳大媽去兒子家裡養老,但是她卻深知“去不得”的原因了。

窮婆婆到兒子家養老,兒媳索要存款,並提出三件事:先答應我再搬 - 天天要聞

後來的生活也是如此,陳大媽並沒有選擇去做一個“城裡的老太太啊”,而是在老家繼續擺攤,賺點錢自己花,老伴去世的時候只給陳大媽留下了一套生活了幾十年的老房子,以及卡上不足十萬的存款,不過這筆錢對於陳大媽來說,足夠了,自己的花銷少,擺個攤還能夠賺一點,生活也就這麼過着。

直到陳大媽66歲,身體不行了,頭疼腦熱,腿腳不便漸漸地影響了她的生活,她收起了那擺了將近十年的小推車,在家的日子似乎越來越難熬了,身體好的時候還行,自己能出去買點菜,買點肉,自己做點好的,一旦身體有個頭疼腦熱的時候就不行了,連床都下不了,兒子在省城也回不來,每天來家裡最多的就是鄰居了,用鄰居的話來說:

“我就怕你哪一下沒有緩過來,連送去醫院搶救的人都沒有。”

話有些直白,可是卻也有些心酸。

窮婆婆到兒子家養老,兒媳索要存款,並提出三件事:先答應我再搬 - 天天要聞

趁著兒子兒媳婦帶着孫子回來的時候,鄰居專門跑上門來,當著所有人的面說了陳大媽身體的問題,甚至直接安排了陳大媽的兒子將陳大媽接過去養病,要是身體好了再給送回來,要是身體不好,就待在城裡養老,還對着陳大媽的兒子一通指責:

“你媽多大的年紀了,身體好不好你自己不知道么?當兒子的,你爸在的時候還好,現在你爸不在了,你媽一個人在家裡怎麼過,你們倒是不累,我累,我天天得來家裡看看你媽還活着么,就怕哪一天沒起來,沒人知道,趕緊接過去養老。”

鄰居的話字字說在痛處,兒子也意識到了,要將陳大媽接過去養老,而這一次的陳大媽也沒有推脫,可是在她的心裡依舊有擔心,擔心兒媳婦的嫌棄,擔心兒媳婦的不滿。

窮婆婆到兒子家養老,兒媳索要存款,並提出三件事:先答應我再搬 - 天天要聞

果然,在陳大媽準備搬過去的時候,兒媳婦提出了要求,直言:

“既然您以後要在家裡養老了,我們也有很多的事情要說清楚,說明白,存款都給我們吧,我們替您保管,這樣的話您的生活也不用擔心了,我們的生活也能夠緩解一點,還要您答應我三件事再搬:

第一件事,在家裡的時候盡量別再用您的經驗,或者是用您的生活方式去影響我們,我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咱們相差幾十年,有太多的不同點了,為了避免矛盾,希望我們都能夠互相不干涉,互相不指責;

第二件事,有病就看病,有葯就吃藥,有不舒服的就說不舒服,不要自己憋着,忍着,到時候自己的狀態也差,在家裡也是一副很難熬的樣子,不光你自己過得不舒服,家裡的氣氛都變了,影響我們倆的情緒不說,還會影響孩子,不管什麼時候,不管哪裡疼,該看病看病,該吃藥吃藥,不要在家裡總是一副死氣沉沉的樣子,您要是每天都一直躺着,累着,喊着這裡疼,哪裡痛,肯定會影響全家人的心情的;

第三件事,不要沒事找事做,不需要您做飯的時候您就不要瞎忙活了,我們會有安排,或者是點外賣,或者是我們做,再或者是一塊出去吃,您不用在家裡瞎操心,自己忙活一頓飯,結果我們回來也不吃,您心裡也不舒服,我們心裡也不舒服,家裡不需要您幫什麼忙,有空了您就歇着,去樓下轉轉,去看看電視,總之您不要瞎忙就行,我是家裡的女主人,我希望家裡的所有事情都是在我的安排之下,而不是您來安排我們的生活。”

窮婆婆到兒子家養老,兒媳索要存款,並提出三件事:先答應我再搬 - 天天要聞

兒媳婦的一番話讓陳大媽沉默了許久,然後支支吾吾地說:

“家裡也沒多少錢了,咱們家的情況你也知道,不像你們家,存款也不多,至於你說的那三件事,我這麼大年紀了,就算是想安排你們的生活,也安排不動了,忙了一輩子了,這以後跟着你們住,每天什麼也不做,我心裡也不舒服。”

兒媳婦卻說:

“就是沒多少錢了,所以才要給我們,不管錢多錢少,我們拿着保管,您也不用擔心,您放心,每個月肯定會給您錢的,你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我們也不多說什麼,至於那三件事,是為了您着想,也是為了我着想,閑着我不會怪您,家裡亂糟糟的您沒有收拾,我也不會怪您,這一點您放心,就算是您吃完飯不洗碗,我下班回來洗碗我心底里也不會有什麼怨言的,只是很多時候您所謂的幫忙,可能不是我想要的。”

陳大媽也沒有再說話了,而是默認了兒媳婦的說法,就這樣,陳大媽搬進了兒子家裡,現在的生活剛剛開始,而她雖然也忍不住想要去做些什麼事情,但是也只是一些,她也怕做多了到時候惹兒媳婦生氣,陳大媽說:

“老了,沒脾氣了,只能被人安排了,這輩子當家作主幾十年,到老了連個決定也做不了,不中用了,兒子是我的親兒子,孫子是我的親孫子,這個房子也有我們當初的付出,可是這個家,卻很難是我自己的家。”

這句話中有些心酸,可這卻是事實。

窮婆婆到兒子家養老,兒媳索要存款,並提出三件事:先答應我再搬 - 天天要聞

寫在最後:

陳大媽的經歷戳中了多少的父母,戳中了多少晚年老人的無奈?

想必像她這樣的老人不在少數,有太多的人晚年一個人無法生活的時候,只能夠跟着孩子們在一起生活,若是一家人的關係從始至終都很好,都很親密的話,晚年的生活自然是會避免太多的矛盾,可若是跟兒媳婦沒有那麼深厚的感情,卻又不得不去聽從她作為一家之主的一些決定的時候,自己能做的只能接受。

窮婆婆到兒子家養老,兒媳索要存款,並提出三件事:先答應我再搬 - 天天要聞

一個人生活的心酸,跟孩子們一起生活的無奈,戳中了多少的老人,可是當我們回過頭去看陳大媽的兒媳婦所提出的三件事情的時候,也許換一種心態去看待,並不過分,反而透露着一些尊重以及理解,老了,就要好好的養老,不要再去插手孩子們的生活方式,不要去瞎忙,自己養好自己的身體,自己保持好一個好的心情,這樣孩子們也能夠放心一些,你過得也能夠輕鬆一點,既然是兩全其美的事情,為何不做呢?

有的時候老人之所以跟孩子們一起生活的時候難熬,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沒有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沒有扮演好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總想着要去幫助孩子們,總想着要去照顧他們的生活,總想着要做些什麼事情,最後反而適得其反,像陳大媽跟兒媳婦之間的這次對話,其實很好,醜話說在前面,往後的日子才可以各自心中有數,避免很多的矛盾發生,你們覺得呢?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田朴珺曾問蔡瀾:你介意太太有藍顏知己嗎?蔡瀾答:我不吃醋的 - 天天要聞

田朴珺曾問蔡瀾:你介意太太有藍顏知己嗎?蔡瀾答:我不吃醋的

田朴珺跟蔡瀾一起吃飯,問他:“你會介意太太有藍顏知己嗎?”蔡瀾並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巧妙地答非所問:“我很多東西都很喜歡吃,但我不吃醋,不吃酸的東西!”看樣子蔡瀾跟太太的婚姻是開放型的,太太方瓊文職業是電影監製,也是個獨立大女主的樣子,所以兩
結婚35年丈夫出軌50歲閨蜜轉賬18.6萬,她僅追回4.3萬,律師:法院不告不理 - 天天要聞

結婚35年丈夫出軌50歲閨蜜轉賬18.6萬,她僅追回4.3萬,律師:法院不告不理

據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海浦東法院審理了這樣一起案件:胥女士和沈先生1989年登記結婚,共同生活三十多年後,不料丈夫竟然和自己的閨蜜陳女士有了婚外情,並多次大額轉賬給陳女士。該事件引髮網友廣泛關注和討論,登上微博熱搜榜。△相關事件登上熱搜2024年7月,62歲的胥女士和67歲的沈先生離婚,結束了35年婚姻。離婚後,胥...
回顧:公公扒灰,兒媳嫁給公公,結果,一人被殺,一人喝葯而死 - 天天要聞

回顧:公公扒灰,兒媳嫁給公公,結果,一人被殺,一人喝葯而死

有些事兒擱在老黃曆里早該翻篇了,可有些事卻好像在生活的旮旯里長了根,不會翻篇。就說江蘇鹽城一個小村子裡的舊事,擱到現在聽着都覺得刺得慌——公公跟兒媳婦攪和到一起,最後鬧出人命,這事放到八十年末的農村,跟拿鈍刀子割肉似的,疼得人直抽氣。女子吳
以自由之姿,共赴愛的山間茅屋,潺潺小溪 - 天天要聞

以自由之姿,共赴愛的山間茅屋,潺潺小溪

村上春樹曾言:“你不是我權衡利弊後的選擇,而是我怦然心動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定。愛情中最好的心態,大概就是深情而不糾纏。我做好了跟你一輩子的打算,也做好了隨時要走的準備。我是愛你的,但,你是自由的。”這番話語,恰似一縷清風,拂過愛情的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