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句很扎心的話。
人生就像一棵白菜,被人翻來翻去,然後嫌棄菜葉太老,日期不新鮮。
中年時,不得不被人選擇,因為生活的苦擺在哪裡,你沒得選。
退休了,如果你還被人選擇,說明你沒有活明白,沒有真正做自己。
跳蚤效應告訴我們:如果跳蚤被限制了高度,並且慢慢適應了這個高度,就不會再去改變了。
有頭腦的人,會迅速打破“曾經的高度”,過上海闊憑魚躍的生活。
離開職場的你,最大的福氣,就是自由自在。
因此,建議你做到以下兩點:不合群,不多心。
01
不太合群,麻煩少。
村上春樹說過:“如果你一個朋友都沒有,那麼恭喜,證明你已經成熟。”
一開始,對於這句話,我是不太理解的。人生路上一個朋友都沒有,還怎麼活呢?遇到了困難,去找誰呢?多個朋友,多條路。
百思之中,我才明白,人不是不要朋友,而是不奢求誰來做朋友。如果一個朋友都沒有,也不要擔心,懂得隨緣,聚散自由,就對了。
唐朝的李白,年輕時希望能一展宏圖,他還毛遂自薦,寫了《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輾轉送到官員崔叔封手裡。
他想,自己應該像諸葛亮一樣,能遇到明君,有三顧茅廬的典故發生。
但是李白高估了自己,崔叔封並沒有理會。
通過賀知章,李白結交了唐玄宗。本想,大樹底下好乘涼。但是他寫的詩句,得罪了楊貴妃。
不再奢望進入官場的李白,開啟了放蕩不羈的生活模式。人生也真正開始了,並且很多的人,以邀請李白來作為為榮。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汪倫,不僅和李白一起喝酒,還得到了一句點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天下皆是朋友,卻又各自安好,這就是最好的“交友態度”。你就是你,我就是我,見面了就喝酒,分別時拱拱手。
作為退休老人,最好的社交,不是跳廣場舞,不是串個門,聚一聚,而是彼此少麻煩。如果誰家有困難,就搭把手,但是不求回報,也不要繁瑣的禮尚往來。
比方說,某個兄弟生病了,缺錢了,你去看一看,送一千塊錢。但是不要對方歸還。幫忙是應該的,並不會變成“利益交換”。
“不太合群”,不是盲目追求獨來獨往,過獨居的生活,而是人與人之間,不糾纏。生活的瑣事,不會變成爭吵的爛事。
在任何圈子裡,都可以全身而退,不會礙於面子;在任何群體里,都是聚散自如的,不會拉扯着,念念不舍。
02
不會多心,焦慮少。
農村有句罵人的話“心多鬼亂”。也就是說,內心的想法多了,生活就會進入鬼的境界,看誰都不順眼,遇事都煩心。
在職場上,我們常常會因為加班而煩惱。如果遇到緊急的問題,腦袋都會發熱,真的有辭職不幹的衝動。
退休了,心不在職場了,但是越來越在乎家庭、親戚朋友的破事。兒女工作不好,孫子讀書不厲害,親戚說了很多壞話,都讓你不能安心。
《郁離子》里有一個故事。
鄭子陽很喜歡自己的妻子。
妻子貌美如花,就是額頭上有一個淺窩,一直用羽毛擋住。
有一次,鄭子陽不小心把羽毛弄掉了,看到了淺窩。當天夜裡,他寢食不安。
再看妻子,他發出了嘆息。哪怕妻子把羽毛弄回去,仍舊不能讓夫妻關係變好。
哎,一葉障目,泰山也會黯淡無光。這是“多心”惹的禍。
當下的生活,真的很好,只是很多老人,生在福中,卻努力尋找禍害。日子過得誠惶誠恐。
作家莫言,描述了自己的焦慮:城市人的焦慮和困境,我大概地知道一些,但我並沒有去研究,這是我的局限。
他住在北京,也算是北京人了,但是從來不敢正兒八經地說“我是北京人”。他總是把自己當成老家的人,因此有了焦慮。還因為對北京這座城研究不夠深,感覺不安。
可見,人人都會焦慮,也需要克服焦慮。
莊子在《齊物論》里寫道:“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如果一個人的心,如死灰一樣,就是波瀾不驚了。看起來,莊子的話很負能量,人怎麼會沒有熱情呢?有道是,人死莫過於心死。
認真分析,就會發現,莊子提供了一個“不多心”的方法,也就是把心放低,學會往下走。
別人嘲諷你一句,你不多想,認為別人是指出了自己的缺點而已。忠言逆耳利於行,這是好事。
兒媳嫌棄你沒有帶好孩子,你不要生氣,要想一想,兒媳上班很累了,發幾句牢騷,也是對的。要是兒媳“辭退”了你,是好事,說明兒媳真正能夠撐起家庭了。
夫妻吵架了,不要往心裡去。這是彼此在乎的表現。
我們無法控制外物,但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心如大海一樣低,就會有大海一樣寬。這就是,心寬是福的大智慧。
03
劇作家威廉姆·英奇說過:“最幸福的似乎是那些並無特別原因而快樂的人,他們僅僅因快樂而快樂。”
人生後半場,越想有福氣,越要做減法。無事一身輕,無禍福自來。
沒有了合群的煩惱,社交就自由了;沒有了對兒女的擔憂,兒女就更獨立了;沒有了胡思亂想,就有了天真的笑容;沒有了夫妻的矛盾,就過上了相濡以沫的生活。
笑着活一天,就幸福一天;愁着活一天,不能算數。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