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老師,是我採訪的眾多知青中,唯一一位考上清華的知青,王老師為人和藹可親,沒有一點架子,雖然年過七旬,但是身體還非常硬朗。
王建華和老伴李愛琴是同事,兩人是初戀,結婚已經四十年時間了,現在兩位老人都退休了,孩子們都已經成家立業,但是,每當想起之前的往事,兩位老人心中有着無法言語的情感。
王建華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畢業那年,王建華只有16歲,當時,剛好趕上國家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當時擺在王建華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是找一份工作上班,二是到農村插隊。
當時的環境非常特殊,找工作極為困難,王建華父親是一名印刷廠普通職工,母親沒有工作,以王建華的家庭條件,在當時是不可能找到工作的,所以王建華只能選擇到農村插隊。
王建華插隊的地方是在黑龍江楊家河農場,王建華當時去的時候,楊家河農場已經有一百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知青,加上和王建華一起來的兩百多名北京知青,楊家河農場一共有三百多名知青,而且每天都有來自不同地方的知青陸續加入。
黑龍江的天氣非常寒冷,入冬時間非常早,知青十多人擠在一間屋子裡,知青睡得都是通鋪,王建華之前穿40的鞋子,來到農場之後,換成了42的鞋子,為了防凍,鞋子裡面要墊很厚的鞋墊,穿好幾雙襪子,早上起來衣服都結了冰。
楊家河農場非常大,分了很多部門,光是食堂就有四個,王建華分到了運輸大隊,專門負責運輸糧食,保證後勤補給,運輸隊長楊有才是一名退伍老兵,當年還參加過抗美援朝,後來受了傷就轉業到了楊家河農。
王建華負責跟車清點物資,工作很輕鬆,隊長楊有才對王建華也非常喜歡,有空餘時間,就會教王建華駕駛技術,王建華在運輸隊幹了兩年,不僅學會了開車,而且還學會了維修,王建華還獲得“優秀知青”的光榮稱號。
1972年,王建華又被調到機務班擔任班長,幾年的農場生活,讓王建華成長了不少,和同齡人相比,王建華要成熟很多,機務班,每天的工作任務非常重,要比在運輸隊忙很多,農場的機器壞了,都要機務班來負責維修。
為了方便維修,王建華還自學了機械設計和製造,有空餘時間,王建華就用來學習,以此來充實自己的業餘生活,在楊家河農場插隊這些年,王建華收穫非常大,王建華也成為了農場的骨幹。
1977年,恢復了高考,王建華終於等到了施展才華的機會,在農場這些年,王建華一直沒有放棄學習,第一年參加高考,王建華就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
王建華也是楊家河農場唯一一位考上清華的知青,當年楊家河三百多名知青中,僅有十五人考上了大學。
王建華從小在北京長大,對清華大學非常熟悉,如果當年不下鄉插隊,王建華早就大學畢業了,不過多年的農場生活,王建華已經看開了,人生在世,難免會有遺憾,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人生。
1981王建華大學畢業之後,分配到了北京設計院工作,參加工作第二年,王建華和單位同事李愛琴戀愛了,李愛琴也是一名知青,只不過回城要比王建華早。
婚後第二年,李愛琴給王建華生了一個女兒,王建華給女兒取名王豆豆,王建華從小對女兒言傳身教,王豆豆也非常爭氣,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後來考上了清華,和父親成了校。
王豆豆受父親影響,大學畢業後,也從事了科研工作,現如今,王豆豆已經成家立業,王建華和老伴早已經退休,王建華一家五口人其樂融融,生活十分幸福美滿。
王建華說,正是農場插隊的經歷,才有了他現在的生活,他要比其他知青幸運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