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閱歷越豐富的人,越會提倡利他主義,人性高手都是大善人

2022年07月01日17:37:35 情感 1542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際交往是一門複雜的學問,這個世界上什麼樣的人都有,我們無法猜出別人心中的真實想法。於是,很多人研究厚黑心理學來保護自己。

可是終究沒有人會讀心術,一路走來才發現,所有套路都抵不過真誠,都抵不過“利他主義(altruism)”。

為什麼社會閱歷豐富的人都提倡利他主義?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角度來剖析一下。

心理學家曾經將利他行為分為幾種類型,其中包括:遺傳利他主義,互惠利他主義,群體保護利他主義。

社會閱歷越豐富的人,越會提倡利他主義,人性高手都是大善人 - 天天要聞

而這些都不是純粹的利他主義,都是涉及到現在幫助另一個人,將來有一天這個人可能會回報你,純粹的利他主義和前者不一樣,它也稱為道德利他主義,這種形式涉及到幫助別人,也沒有任何回報,存在自身風險,它是由內在道德驅動力驅使的。

儘管純粹的利他主義存在,但社會心理學家一直有很大的困惑,因為人本質上是利己的。

有句話叫做“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究竟是大腦結構還是某些心理激發了這些善舉,讓他們冒着犧牲自己的風險去拯救另外一個人,後來找到了一種說法:認知激勵(Cognitive motivation):幫助別人可以讓自己減少痛苦。

社會閱歷越豐富的人,越會提倡利他主義,人性高手都是大善人 - 天天要聞

這是有生理學依據的,美國心理學家約翰·福賽斯研究發現,當一個人幫助別人時,即使是很小的幫助,這個人體內的多巴胺和複合胺的數量也會大大增加,而這兩種物質都會讓人產生快樂的感覺。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幫助別人和一個人的快樂程度顯示出正相關的關係。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尋求認同感和歸屬感,幫助別人,讓別人對自己產生認同,產生自我價值和存在感,從而有信心去追尋安全感和歸屬感,這些都屬於認知激勵。

社會閱歷越豐富的人,越會提倡利他主義,人性高手都是大善人 - 天天要聞

利他主義的過程和一個詞語離不開:“移情” ,首先來看看移情的概念,移情來自希臘語“ empatheia”,意為“激情”或“身體情感”,它是理解他人的觀點並分享他或她的感受的能力,同義詞有同情,志同道合等。

移情具有三種類型:

  • 認知(cognition)
  • 情感(emotion)
  • 同情心(sympathy)

我們心理學上說的與別人共情,就是這裡的“移情”。

社會閱歷越豐富的人,越會提倡利他主義,人性高手都是大善人 - 天天要聞

其中同情心共情是最高層次的一種類型,在心理諮詢中作為最基本的存在,也就是說,它需要在認知共情和情感共情的基礎之上,認知共情指具備一定或相對豐富的認知技能 ,對他人的情緒信息進行分析和內鑒的能力,所以核心在於知識,我們現實生活中經常看到的偏見,刻板印象

比如黑人都不招人喜歡;後媽帶孩子一定心狠手辣,看到老人摔倒地上首先想到的是訛詐等等。

這些都是因為缺乏知識而產生的偏見,而在社會偏見下,永無倖存者,人們由於缺乏認知無法對其共情,才導致社會悲劇的產生。

社會閱歷越豐富的人,越會提倡利他主義,人性高手都是大善人 - 天天要聞

而情感共情相對簡單,通常發生在情侶、朋友之間。所以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些社會上的“高級玩家”,頂尖人士能夠去踐行利他主義,這些玩家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才能做到認知和情感共情,最後達到同情心共情,三者缺一不可。

但並不是所有有錢人都這樣,有些土豪做慈善是基於功利主義或道德口碑,並非發自肺腑。

他們本質上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且不易被識別,這類人往往做不到三者中的情感共情,他們在感情中容易犯“空心病”,說白了就是缺乏親密關係,認知激勵在這類人身上往往不起作用。

社會閱歷越豐富的人,越會提倡利他主義,人性高手都是大善人 - 天天要聞

舉個例子,2013年,美國86歲富翁羅伯特自殺身亡,他是美國歷史上捐款最多的人之一,在自殺前,他把全部身家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9億元)全部奉獻給了社會,自殺前相伴35年的妻子離他而去,並且一生無子女,這才是對他最大的打擊。

羅伯由於缺乏親密關係的建設,沒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他只有不斷對社會進行奉獻產生認知激勵,放大個人價值感,同時作為一種補償機制彌補內心的缺失 。

為什麼在高級玩家眼裡,利他等於共贏,實際上可以從兩個角度去分析,第一個是個人認同角度,當我們去幫助一個人的時候,對方肯定會感謝我們,並對我們進行肯定,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真誠,人們常會挖掘施善者身上的美好品質,哪怕你不知道這個人曾經是個殺人犯。

社會閱歷越豐富的人,越會提倡利他主義,人性高手都是大善人 - 天天要聞

所以幫與被幫之間是救贖與被救贖的關係。同樣,社會上的一些頂級富豪和高手。

絞盡腦汁走向金字塔頂端,功過是非我們都不予評說,至少每個人都會犯錯,勢必做過一些“違背良心”的事情,有些事便成了生命中的疙瘩,所以幫助別人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自我救贖。

另外,從社會認同角度,人與人之間是有一種能量和磁場的,當我們真心去幫助了一個人,他會帶着這種能量傳遞到社會各個角落,就像蝴蝶效應一樣,而圍繞在我們身邊的人際磁場,也會對我們自身產生影響。

社會閱歷越豐富的人,越會提倡利他主義,人性高手都是大善人 - 天天要聞

一部名叫秘密的紀錄片中就講過:吸引力法則,宇宙之間存在着一個巨大的磁場,雖然我們肉眼看不到,當我們想要什麼不斷釋放這種磁場和能量的時候,有一天便能如願以償。

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就是自我期待效應,幫助別人後,我們會產生積極和幸福的能量,這種能量也會反過來帶到我們身上,這就是所謂的共贏。

利他主義本質上還是一種價值互換,當我們處處留心,養成一種思維習慣的時候,價值互換就能體現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共贏狀態也就時刻存在。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心底的疑惑!男足抵韓着手機低頭,難道是自信心缺失? - 天天要聞

心底的疑惑!男足抵韓着手機低頭,難道是自信心缺失?

韓國迎來了一支男足隊伍,只可惜他們全程都沒精打采地低頭玩手機,似乎在掩蓋心底的不自信。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最近在韓國,一支男足隊伍來了,可是他們全程都沒精打采地低頭玩手機。你會覺得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揭秘。
我和壯碩岳父的故事(二十六) - 天天要聞

我和壯碩岳父的故事(二十六)

**我和壯碩岳父的故事(二十六)**“小豪,我這段時間得住院了,糖尿病,可能得麻煩你天天來陪陪我。”岳父躺在病床上,臉色略顯蒼白,但聲音依然洪亮有力。我走過去,握住他的手,說:“爸,您別擔心,我會一直陪着您的。我現在正好失業,也沒什麼事,正
因為一根老冰棍,她恨了大姑40多年,那年大姑打了她一巴掌 - 天天要聞

因為一根老冰棍,她恨了大姑40多年,那年大姑打了她一巴掌

40年多前,她年紀不大,才學會騎自行車那一年她放暑假,家裡人叫她批點老冰棍去賣。她的家裡一貧如洗,父親懶惰,母親神經有點不正常。批發老冰棍的村子是她大姑村,又和大姑家是鄰居。她和一個同伴到達大姑村後,發現今天批發冰棍的人很多,都在排隊。
男人自私有什麼表現! - 天天要聞

男人自私有什麼表現!

男人自私有什麼表現!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樣的話:“他太自私了,只顧自己。”這句話用來形容某些男性再恰當不過。自私的男人在行為上總是先考慮自己,不顧及他人的感受。這樣的行為往往會給伴侶帶來傷害和痛苦。那麼,男人自私的表現究竟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
女人,當你變得足夠狠,愛和錢都會被你吸引 - 天天要聞

女人,當你變得足夠狠,愛和錢都會被你吸引

一個磁場弱的女人,好運都會對你繞道而行。愛情也好,錢財也罷,都不會來到你身邊。當女人足夠狠,你想要的一切都會接踵而至。愛和錢,從來不是討來的,而是自動被你吸引來的。不被情愛牽絆愛情,應該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我53歲,為了老了有個依靠我再婚了,現在只有後悔 - 天天要聞

我53歲,為了老了有個依靠我再婚了,現在只有後悔

我53歲,為了老了有個依靠我再婚了,現在只有後悔我叫李秀蓮,今年53歲。我的人生,就像是一條曲折的小溪,有過清澈的歡笑,也有過泥沙俱下的悲傷。我曾經以為,再婚會是我晚年生活的依靠,卻沒想到,這依靠竟成了我無盡的懊悔之源。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