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都說工作富有效率,生活過得很好,這是在說什麼?
答案就是實現了目標!有效就是實現了目標,富有效率、過得很好就是超額實現了目標!
因為目標是唯一可以量化的,僅僅泛泛而談是無益的,不具有操作性的隨意評價,就是“耍無賴”“耍流氓”“放空炮”。
諮詢也是如此,甚至更加如此,就如同李克富教授說的,沒有目標的諮詢,就是海上船隻,永遠只有逆風沒有順風。
日常生活中,那些富有激情充實忙碌的人“累並快樂着”,只因為心裡有目標,再看那些無所事事者,不是智力能力環境問題,只因為缺乏目標。
哈佛心理學教授沙哈爾說,幸福=弗洛伊德+弗蘭克=快樂+意義=當下+長遠=自由+責任=生活+工作。
因為弗洛伊德強調潛意識,弗蘭克強調生活意義,這其實也是即時滿足和延遲滿足,意味着當下短期目標(動機)與長遠長期目標(理想),其共同點毫無疑問是都有目標的指引。
“哀莫大於心死”,本質是說一個人沒有任何目標,甚至及時行樂的慾望快樂動機也喪失了,這也是抑鬱的典型特徵之一。
說了這麼多,都是在強調目標重要性,問題是知道要做到。都說理想美好現實骨感,知道容易做到難,一說就懂一做就錯。經歷過的人,才有體會,才會承認。
諮詢目標確定很重要,要圍繞目標談話,否則無的放矢,沒頭蒼蠅,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沒有中心,沒法評估有效與否。
目標確定不能隨意,符合七要素:心理、積極、具體、可操作、可評估、雙方確定、多層次統一。其中具體、可操作很重要,要屬於自己“盤子里的菜”,感覺不合適就要在協商時候暗暗調整。
舉例,某個諮詢開始徵求意見,“我能幫你什麼?”由於是被動來訪,回答“你幫不了的”,再次堅持,說“學習吧”。
學習顯然是個寬泛概念,具體化為“集中注意力”,當時覺得可以,這屬於心理狀態,思路可以從“觀察與思考”入手,也就是只觀察不思考,我們有很多親身體會,如正念呼吸、觀察花草樹木、着陸技術、設定小目標、帶着問題學習。
不過,隨着諮詢推進,發現不是這回事,從闡述故事看,回答老師提問與聽音樂寫作業,自己不認為有問題,是家長老師認為有問題。
這給了一個警告,詢問可以幫助什麼,得到答案後不要急於認可,先聽描述問題、困惑、故事,再確定所提出目標是否合適,是否是“我的菜”,“讓子彈飛一會”絕對不會錯。
澄清注意力目標不再討論之後,明確提出轉向其他目標,很快很自然過渡到討論“親子關係”這個話題。
可見,這才是核心問題,可設置目標有很多,如關係溝通、情緒處理、積極關注。這時候最好明確一個目標,除非很熟練默認一個彼此跟進,否則還會無的放矢。
很早時候,兄長告誡我說,生活就是處理完一個問題又出現一個問題的過程,換句話說,生活就是一個目標接着一個目標的過程,專業諮詢也是如此。
大道至簡,如此而已。關鍵要有目標,要敢於確定目標,這樣失敗不可怕,畢竟瀟洒走一回,挫折過後承擔責任,才有成長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