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危機:不想上班,又不敢辭職

2021年09月11日19:07:23 情感 1824

原創:一米陽光

人到中年的危機:不想上班,又不敢辭職
剛開始工作那幾年,懵懵懂懂,每天要學的東西一堆,看到什麼新東西都想學,那時候每天睡覺彷彿都聽到技能樹嘶嘶增長的聲音,但10年以後,忽然發覺一起前行的夥伴,越來越少,工作初期的那種衝勁,也慢慢丟失。

生活中的瑣事隨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今天孩子生病了,明天老人需要去住院,月尾的各種開支賬單鋪天蓋地,房貸呀,車貸呀,孩子的興趣班。。。。。發了工資都不是自己的,然後開始懷疑人生。

人到中年的危機:不想上班,又不敢辭職 - 天天要聞


對自己的價值觀排序也越來越迷茫。每天出門上班:頂總一種無形的壓力。就這樣熬過一天又一天。 工資增長還是這麼緩慢,在目前的工作中也看不到什麼成長,感覺自己的競爭力正在逐步下降,陷入了瓶頸期,只能固守着一份相對安穩的工作。

如果失去現在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什麼?

難道自己的職場壽命已經達到了上限了?可人生的路還有這麼長,這該怎麼破呢?
倦怠的職業危機中期

在我20幾歲的時候,理想中的職業生涯是從畢業開始工作不斷提升,一直走上升路線。
可現實情況呢,幾乎所有的行業和公司都是金字塔結構,每過幾年,就會有一批人卡在原來的那個台階上,沒法再往上走。

多少白領,天天早上出門擠地鐵,晚上很晚到家,天天都是在忙。

但是他過了一些年才發現,他以前所得到的升職加薪,本質都是教育和年齡的紅利,等到黃金年齡一過,如果沒有升到一個不可缺的位置上,絕大部分人迅速進入停滯甚至下行通道。 這就是每個人時代的紅利期都有上限,不可能無限上升的。 這個階段就像瓶子的頸部一樣是個關口,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破局方法可能會一直被困在那裡,難免會覺得,我這一輩子,有可能就這樣了吧。

人到中年的危機:不想上班,又不敢辭職 - 天天要聞


這時候是不是就算遇到了職業危機了呢?其實不然。 工作最初的快速進步期,感覺每天都能學特別多的東西,做的事情熟練度都在增加,每一年看問題的眼光都在不斷地變化。 只要你在某領域熟能生巧,都會經歷“職業倦怠”。一方面說明你工作還不錯,做得還算得心應手時,同時也意味着你在此領域未來能取得的進步將越來越小。經濟學上叫“邊際效益遞減”

好比你肚子餓了,吃了三個饅頭吃飽了,雖然這三個饅頭都是一樣的,但對你的意義肯定是第一個最香,第二第三個就會出現
“邊際效益遞減”。

邊際效益遞減”其實是人生的正常狀態,如果你能夠在這個狀態中持續保持產出,老闆也不會因為你的進步幅度少了而給你降工資。

但如果“邊際效應”遞減到零甚至負數,這就是真正停止了進步,產出也同步遞減,這就是職場上常見的兢兢業業但能力有限的老員工,無法承受任何職業變化的打擊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危機

職業倦怠只是一個心理預期的問題,但職業危機卻是實實在在的生存問題。所以我們大部分的人現階段考慮的都是如何延緩職業危機的到來。

如何渡過拐點

很多時候,焦慮了,迷茫了,恐慌了,只是對現狀的感受,而感受本身是複雜而模糊的。 只有當你願意把迷茫的感受,從大腦里的思維轉換成一種客觀的認知的時候,也就是說你能夠清楚地描述出你的迷茫的時候,你才能真正地定位到迷茫背後問題的根源,從而有機會在生活的岔道口上選擇一條正確的路繼續前行。 這裡給大家出幾招,如何度過這個關鍵拐點。

人到中年的危機:不想上班,又不敢辭職 - 天天要聞


1. 學會用老技能連接新技能
未來職業發展的不確定性
當能力要求突破原有技能時,需要不斷學習增加更多新技能。

這時候不是放棄原有項目工作經驗,而是將原有的流程、管理能力遷移至新工作中,並逐漸增加新工作的內容,讓老技能幫助自己順利完成新技能嫁接。

這樣的好處是,不會因為新技能陌生而不敢起步,也能藉助原有技能經驗儘快學會新技能。

2、跨界思維

拿設計師職業舉例,許多中年設計師的焦慮來源於未來,對職業發展,崗位發展看得不夠清晰。

發展到某種程度,跨界就成為必然,培養自己的整合能力,開始嘗試思考產品的問題,運營的問題,甚至技術的問題。
這樣,你的職業路線不會受限於執行端,更宏觀。這種設計師是稀缺的。


3. 提升軟實力

度過職場初期的技術提升階段,大部分人執行上已經輕車熟路,但還是不願意或不擅於溝通。這對你的職業發展沒有好處的。

幾乎我認識的所有突破瓶頸期的人都會溝通,善於觀察,善於拆解需求的真實意圖。如果你實在沒辦法讓自己懂得溝通,那麼也很難在執行深度上再進一步。

所以你得清楚,不說話,不愛與人打交道,這無關於你的性格,這將影響你的執行深度

4. 外力幫助

陷入職業發展瓶頸,也是一種內卷

一個人要解決內卷化的陷阱難題,是需要外力來幫助的,即需要外界拉一把,也就是大家所說的貴人

所謂的貴人,其實就是比你高出一個段位的人,你的問題在他那裡不算什麼問題,他可以把你從負面循環的底層拉上去,當你有能力形成正反饋,你就能在高層次上進行良性循環了。

如果你能力差一些,也有可能是鎖死在了一個稍微高一些的層次,但是一定會比你之前強一些。 尋找職業導師溝通積累經驗,比如公司的資深員工,校友群里的前輩等。 願意做職場導師的人一般較熱愛分享,向他們諮詢一些工作、人際關係乃至職業發展的問題,他們給到的點撥建議可能只是他們日常生活一部分,但對於你可能是職場轉換或者一夜間心智突破的關鍵。

人到中年的危機:不想上班,又不敢辭職 - 天天要聞


學會自我進化

別把職場當作學校,這裡你就是領份工資然後干值得這份工資的工作,天經地義。

如果想要成長,讓自己更值錢。請一定學會自我進化,自我增值

開始把被動的由時間堆積帶來的緩慢的身價增長,變為主動的快速地更有效投入產出更高的爆髮式的身價增長。

雖然利用零散的時間,但不要單調的學習,零散的學習,被動的學習。搭建自我進化循環上升系統

比喻說工作之餘發展第二職業,兼職,等等,將來有一天可以把副業當主業來干。

1、選擇好自己將來發展垂直領域

2、羅列第二職業方向必備的能力(銷售總監?專業會計師?溝通表達?)

3、有目標地學習(工作里的思考沉澱,和人聊天,閱讀)

4、形成專業的知識體系

5、練習機制保證自己把知識內化為能力

6、形成能力模型

7、修正自己的職業方向和能力模型框架

抽一個周末坐下來,把以上內容好好地整理下來,每個季度做一次復盤。

在競爭激烈,變化如此之快的社會中,除了躺平退出,能夠從“邊際效益遞減”逆流而上做到“遞增”的人要麼具備了強大的學習能力,能持續迭代更新

要麼儘早積累資本,早點上岸,且財富多得能夠自動加速升值。 一個人之所以會有危機感,是未知的恐懼和不確定性所造成的中年危機是社會規則設置的一道坎,也是社會競爭的產物。

生活在這個社會裡,我們需要適應規則,解決中年危機不是讓它不存在,而是正視它的存在,把握好自己可以控制的變量,然後勇敢去衝破它。

一個人的進步是需要持續的,如果不進步,不光是中年危機,少年、青年都有危機。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着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