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筆算加減法學習了兩周,每日一頁的豎式計算,孩子的準確率幾乎每次都是100%。
檢查作業時,我都經常容易把加法和減法看錯,但發現孩子毫不馬虎,在加減法之間切換自如,美滋滋地想:孩子進步很快,看來筆算加減法已經難不住他了。
孩子自己也感覺這幾天狀態良好,上課積極回答問題,得到的獎勵貼數直線上升,很快就能集齊兌換禮物了。
但是,沒有等來他的禮物,卻收到了數學老師的信息:
孩子考試錯誤比較多!跟孩子們說,像這種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盡量先在草稿紙上用豎式算一算,再把答案寫上去,但是考試的時候,孩子仍然沒有這樣做,導致很多題目該進位的沒有進位,該退位的沒有退位。再給孩子一張新的試卷,重新做一遍吧!
在學校,孩子就被叫到老師辦公室單獨重做。
老毛病又犯了!單純做豎式計算沒問題,一做題型多變的試卷就忘了列豎式。
兩周前做筆算加法試卷,錯18題。一周前,做筆算減法試卷,錯17題。錯誤的共同點都是沒列豎式導致計算錯誤!
兩次都讓他列豎式重做一遍,同時納入錯題復做。每次都要耗費更多時間,影響了情緒,耽誤了玩的時間。每次都強調豎式的重要性,即使如此,還是不長記性。
孩子可能需要吃更多苦頭吧?只有被老師再抓一次,才會印象深刻。
決定跟孩子做一次溝通,讓他自己決定該怎麼辦。我們強調100遍,不如自己打心眼裡認可一遍。
晚上問孩子為什麼不列豎式?孩子說:我以為能做對,就沒列豎式。
看,還停留在口算就能算對的既往習慣上。自以為是的成分太嚴重,沒學會走就想跑,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
兩周的學習、過去的失誤,還沒有讓他深刻意識到列豎式的必要性,說明吃的苦頭還沒有戳中他的痛處。
現在來看,學好筆算加減法的最大障礙,已經不是能力問題,而是習慣養成和心理認知偏差。
該怎麼杜絕此類問題再次發生呢?又要和孩子鬥智斗勇。
讓孩子自己提出懲罰方法
錯了接受懲罰,能讓孩子有戒備之心,從而減少錯誤。但是,如果是家長單方面提出懲罰措施,孩子感覺到的是被強迫,會產生對抗心理,心裡不服氣,很難和希望他改正的事情進行掛鈎。
所以,讓他自己提出懲罰措施,自己承擔自然結果。
針對以後再次出現不列豎式計算錯誤的情況,孩子提出兩個懲罰方案:
1、罰一周不能玩!
2、罰重做一遍。
在和孩子商量的前提下,再犯錯懲罰就是順理成章的。孩子提前知道懲罰措施,也有一定的壓力,以後再做題要小心掂量掂量,為避免被罰而認真對待。
錯誤成本可視化對比
找出曾經錯過的兩份試卷,對錯誤成本和時間成本進行對比。
錯誤率:不列豎式,兩份試卷分別錯18題和17題,被批評不開心。列豎式,全對有成就感。
增加任務量:
①將錯誤題目全部列豎式,即使是兩位數加減一位數這樣簡單的也不例外,本來能省的也不能省。
②不管錯1題還是錯兩題,對應的整道題都要做,題量為一份試卷的四分之三,列豎式的數量接近60個,任務翻3倍。
耗費的時間:
列豎式正確率高,做一份試卷花30分鐘,就只需要這30分鐘。
不列豎式錯誤率高,除了30分鐘之外,還要列豎式改錯10分鐘,做錯題20分鐘,相當於耗費2倍甚至更多時間。
耽誤的娛樂:
改錯就要少看10分鐘視頻,差不多有4-6個視頻。重做錯題再少看20分鐘視頻,差不多有8-12個視頻。換算成孩子熟知的視頻數,犯錯成本一目了然。
如果認為犯錯成本較低,屢次犯錯,就要追加懲罰,再加做同樣數量的題,讓孩子充分認識到犯錯要付出代價。
植入無豎式=無效答案的規則
孩子從心理上認可了列豎式的必要性,想養成好習慣,需要做一些準備,從啟動開始、到條件反射、再到練成肌肉記憶。
確定規則:不列豎式等同於未完成作業,需要重新做一遍。
物品準備:一個草稿本和直尺。
行動準備:每次做題前先做固定動作,拿出草稿本和直尺。
具體做法:一旦看到有需要計算的部分,就在草稿紙上列豎式,得到結果後立即寫在答案處,防止遺漏。所列豎式要順序排列、工整認真,防止看錯算錯寫錯。
檢查跟進:做完題目後,要同時檢查草稿紙,引起孩子的重視,以防投機取巧、心存僥倖。
先實行一周看效果,根據結果調整可行方案。
寫在最後:
其實學好筆算加減法並不是很難的事情,但是孩子在沒有能力做到口算準確的情況下,不列豎式,就會導致出錯連連。對於普娃來說,還是要從心理上認識到自己的局限,規規矩矩、嚴謹認真地列好每一個豎式,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才能提高準確率,拿到更理想的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