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時被擠占、作業靠擺拍……一些中小學勞動課為啥淪為“走過場”?

2022年秋季學期以來,單獨設立的勞動課出現在中小學生的課表裡。但近期“新華視點”記者走訪多地發現,課程流於形式、課時被擠占、課後作業“擺拍”……一些中小學的勞動教育陷入“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的尷尬境地。

上課不重要 拍照片交差就行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倡導豐富多樣的實踐方式,學生直接體驗和親身參與,“做中學”“學中做”。

新課標要求,勞動課程平均每周不少於1課時。但記者了解到,部分學校的勞動課課時被主科課擠占。

“現在只有初一上勞動課,初二、初三的勞動課都讓給主科科目了。”粵西一所中學教師陳力(化名)說。“我們課表上有勞動課,但這學期到現在還沒上過一節,上的都是數學課。”西部某小學一名六年級學生告訴記者。

此外,記者近期走訪多地中小學看到,部分學校勞動課存在以教代勞、以說代勞等現象,缺乏動手實踐、親歷勞動過程。

“就是講講勞動的概念,給學生看看相關視頻。”廣東某地一名勞動課老師稱,上課一般是照本宣科,較少實操。西部一些學生反映“學不到什麼東西,上不上沒太大區別”。

一些學校雖將勞動課“搬”進實踐基地,但教學效果仍然欠佳。不久前,西南某地一學校的勞動課上,幾十名學生合種一棵樹,每名學生挖一下土就結束了。

而且,一些課後作業也存在走形式的問題。

記者看到一份南方某中學的勞動課作業記錄表,家長需要每天在掃地拖地、整理內務、洗碗等多項日常生活勞動項目後打勾,部分項目還要求全過程記錄,每個環節至少有一張照片。

“孩子有沒有真勞動不重要,拍照片交差就行。掃地、洗菜,孩子擺個造型,我們拍一拍。”一名東南沿海地區的小學生家長說。

“學校專門開發了一款小程序,讓家長進行‘每日學生勞動打卡’。”重慶一名小學生家長無奈地說,有些勞動孩子隨手就能完成,現在為了“留痕”反而要“表演”。

緣何流於形式?

受訪人士認為,部分中小學勞動課落實情況與新課標要求有差距,存在勞動和教育“兩張皮”等情況,背後存在課程設計不盡科學、評價體系不甚健全、認知理解存在偏差等多方面原因。

按照新課標,課程共設置十個任務群,分為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三大類。從整理收納到農業生產、從工藝製作到志願服務,勞動項目豐富開放。但在日常教學中,一些學校的勞動課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缺乏系統性和創新性。

陳力告訴記者,除草和掃地就是學校勞動教育課的主要內容。當地大部分農村中小學勞動教育課就是拉去幹活,是套了教育外殼的“舊式勞動”。

由於現階段勞動教育相關指導教材、示範課程不夠豐富,一些學校上好勞動課的能力不足。“我們主要依靠網絡資源進行教學設計,但網上案例往往與本校實際難以匹配。”有受訪教師說。

記者走訪看到,部分學校場地有限,僅能保障日常教學需要,缺乏開展勞動教育的活動場所。多所學校負責人告訴記者,學校沒有專職勞動課教師,現有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經驗有待提高。

西部某地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說,當地勞動課全由其他學科老師兼任,沒有一名專職勞動教師。一名受訪教師說,上好一節勞動課需耗費很多心力,但學校考核主要依據主科成績,因此教師的積極性往往不高。

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現在,評價指標更多是簡單的課時數、學生參與勞動頻次等,缺乏對課程質量的要求。”重慶某縣城學校一名教師說。

而且,在部分地區,現行教育評價體系中的勞動教育佔比偏低,所以學校不太重視課上得好不好。

此外,一些學校對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認為勞動課程屬於“副科”;部分家長、學生也認為升學成績更重要、勞動教育可有可無。

“有的家長擔心各種安全問題,有的家長覺得‘勞動時間’侵佔‘主科時間’。”西部一名小學校長表示,開展勞動教育缺少家校配合。

合力上好“成長必修課”

“在人工智能科技浪潮下,應試教育的理念和範式必須變一變了。”不少教育專家表示。中小學生接受勞動教育,不僅能獲得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更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磨鍊意志品質,培養責任擔當,學會合作協同,應對新的時代要求。

“部分學校出現勞動課形式化傾向,既浪費學生時間,消解勞動教育價值內核,還容易讓學生形成認知偏差、甚而弄虛作假。”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林克松說。

受訪人士認為,勞動課程取得育人實效,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多方參與、形成合力。

重慶市沙坪壩區樹人景瑞小學校長李華等人建議,解放思想,加強創新,進一步結合實際情況落實落細教育方案,增加勞動課的實用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喜歡學、有收穫。

目前,不少學校已在積極探索勞動課開展方式,取得一定成效。

廣州市增城區增江小學搭建“田園勞動+”項目課程內容框架,讓學生在勞動中感受傳統農耕文化;重慶謝家灣學校豐都幸福小學將勞動課延伸到學科專題中,引導學生在美術課上描繪菜園四季變化,在語文課上記錄勞動點滴。

林克松建議,整合社會力量組建多元化勞動教育師資隊伍,通過家庭強化日常生活勞動、學校開發特色勞動項目、社會開放實踐基地資源等方式,多措並舉拓展勞動教育資源。

廣州市增城區增江小學勞動課堂上,孩子們學習疊衣服。新華社記者楊淑馨 攝

針對一些學校勞動教育評價重形式輕體驗、重結果輕過程等問題,受訪人士建議,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髮展核心指標,同時健全學生勞動素養評價體系,更加關注勞動過程,通過“過程性檔案+能力量表”等方式,持續評價勞動教育真實成效。

勞動教育有助於培養更多“既能仰望星空,又能雙手沾泥”的新時代人才。“部分家長、學生也要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充分認識勞動教育的價值,使其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載體。”林克松說。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