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至16日,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將在湖北武漢舉辦。
作為湖北省基礎教育成果展的參展學校,華中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攜該校專屬AI大模型——“附小智腦”亮相世界數字教育大會,與眾多基礎教育領域的先進學校共同進行應用場景展示。
據了解,“附小智腦”由華中師範大學附屬小學與國內AI團隊共同研發,通過對海量校本知識庫及小學教育數據的深度學習,全方位重塑校園的各個方面工作,成為深度融入校園生態的智慧大腦。
對此,九派新聞記者在大會前專訪了華中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宋濤,與他對談數字教育轉型的成功經驗和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相關議題。
以下是九派新聞與宋濤的對話。
華中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宋濤。圖/九派新聞記者 蔡曉萱
九派新聞: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受到全球教育學者的關注,在參會前您有怎樣的感受?
宋濤:作為應用場景展示學校之一,應該說壓力很大,我們需要實實在在地去展示技術和教育的融合。
通過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的平台,可以向世界展示我們的數字化探索的成果。對我們來說,是進一步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契機。事實上,如何將冷冰冰的技術與有溫度的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進而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仍需基礎教育領域的一線學校與師生共同探索。
九派新聞:華中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有哪些成果展示?
宋濤:我們在本次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的場景展示,本質上是一個綜合性的教育智能化應用展示。為此,我們將展示主題確定為“教育智腦,未來學校”。前四個字“教育智腦”代表了我們的展示重點,即以教育專屬大模型的研發為基礎,推動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
今年3月,華中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發布了學校專屬AI大模型“附小智腦”。它對接既有的武漢教育雲師生和家長身份認證系統,不僅實現了DeepSeek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而且通過對海量校本知識庫及小學教育數據的深度學習,全方位重塑校園的方方面面,成為深度融入校園生態的智慧大腦。
九派新聞:學校自主研發的這款教育專屬大模型“附小智腦”有哪些具體的功能落地?
宋濤:第一,基於AI大模型為每位教師定製了數字分身,可以實現24小時個性化輔導。每位老師的數字分身都基於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專業知識和教學資料定製而成,能夠準確復現教師的教學特點和方法。
第二,我們打造了學生的數字分身,又叫“智能學伴”,它是每個學生專屬的、擁有完整校園記憶的“第二大腦”智能體,是學生的數字夥伴。“智能學伴”全面記錄了學生在校的點點滴滴,包括課堂上老師講授的每一個知識點、課堂互動中的每一次精彩表現、參與校園活動的每一個難忘瞬間、作業完成情況的每一次詳細記錄。
基於這些全面而鮮活的“記憶”,“智能學伴”能夠深入洞察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和潛在需求,提供全天候、個性化的學習指導,及時地做出學習提醒,給出科學的學習建議,在遇到困難時給予鼓勵和支持。
第三,我們建立了家校之間的技術連接,即“家校智聯”,家長可以隨時了解孩子在校情況,獲取專業的教育建議。“家校智聯”還提供了全方位的校園信息服務,家長可以實時查詢孩子的午餐菜單和用餐情況、詳細課表安排、即將舉行的校園活動、最新的學校規章制度以及家委會動態等重要信息。
教育專屬大模型“附小智腦”。圖/受訪者提供
九派新聞: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您對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如何看待?
宋濤:以華中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為例,我們想在數字世界裡構建一所數字學校,打造真實校園的數字分身,實現現實教育空間與數字育人空間的深度融合。
既然要建立一個數字學校,學生和老師就應該可以隨時穿梭在現實和網絡中。不過,現在大多數學校在進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止步於學生沒有終端(的現實),只依賴教室里的一體機或電子班牌等基礎設施,這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學生真正融入數字化育人空間,學校必須完善數字教育供給體系,包括開設人工智能等前沿課程、提供線上課程回放等數字化教學服務。
九派新聞:可以結合貴校的成功經驗,聊一聊AI如何賦能教育嗎?
宋濤:打造“教師主導+AI輔助”的新型教學模式,如藉助教師的數字分身,實時反饋學習數據,結合AI分析結果實施精準教學,突破傳統“一刀切”授課的局限。這種依託教育大模型的技術應用,使課堂效率顯著提升,讓每個學生獲得符合自身進度的學習內容,讓實現大規模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標成為可能。
班級是工業時代的產物,我們雖然還在延續以班級教學為主的模式,但班級教學不僅僅是老師傳授知識,還必須有成長共同體。因此,我們現在藉助人工智能打造了老師、學生的數字分身,可以營造出新的教育場域,這也是人工智能時代學校課堂的新樣態。如何讓人工智能真正融入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各個環節,形成場景化和規模化的應用,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九派新聞:對於教育數字化轉型最大的難點是什麼?
宋濤:難點主要在於課堂。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實際上給教和學帶來了極大的改變。我們在今年4月投入使用“附小智腦”後,對AI如何真正融入課堂也做出了很大的嘗試。比如前不久,在數字音樂課堂上,音樂老師身穿戲服和自己的AI數字分身一起,圍繞“貴妃醉酒”等經典戲曲展開學習,讓枯燥的樂理知識變得生動起來。在數學課上,藉助數字人和虛擬地圖,能幫助學生理解方向相關的數學知識。
老師藉助人工智能技術上課。圖/受訪者提供
九派新聞:當人工智能大規模投入教學中時,老師如何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
宋濤:對於老師而言,首先要在心態上擁抱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的發展為教育領域帶來了更多創新智慧和發展機遇,但AI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並不意味着老師在課堂上消失了。對於技術的使用,年輕老師相對接受度更高一些,我們以“新帶老”的模式鼓勵更多的老師採用智慧教學的方法,幫助老師們度過接受新技術的“陣痛期”。
其次是要有駕馭人工智能的能力和水平。基於我們的實踐經驗,最有效的實施路徑是引導教師主動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現在我們就鼓勵老師多用,只有在用的時候才能涉及方方面面的操作問題,從而一步步在應用中提升自己的駕馭水平。
最後是總結和反思。並不是所有教學都適合AI來參與,AI更適合承擔數據分析等輔助角色,要根據實際需求來合理應用AI。如作文批改,AI能提供比老師更全面高效的批改,但講評仍以老師為主。
九派新聞記者 蔡曉萱
編輯 曾金秋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