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擴容“大課間”,家長也要給力丨九派時評

文/九派新聞特約評論員 趙代君

從“成績優先”到“健康第一”,武漢正在探路擴容中小學體育運動“大課間”。據報道,今年春季學期以來,武漢市在落實體育課的前提下,全市推進初中、小學每節課由45分鐘調整為40分鐘,對每天8節課“多”出來的40分鐘進行了重新分配:大課間由25~30分鐘延長到40分鐘,剩下的25~30分鐘則用於下午課後運動或課後託管興趣活動。

武漢市光谷十小,大課間孩子們在練習打籃球。/圖源:武漢市教育局

作為家長,對此表示欣賞。一段時期以來,校園裡真切的現實就是:“唯分數”“唯升學”,學生體育鍛煉不足,老師怕課間出事甚至不敢讓孩子們下樓活動。長期缺乏鍛煉,缺少陽光,學生體質大幅下降,“小胖墩”“小眼鏡”越來越多,不斷出現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更是讓人憂心。

中青報這篇報道的記者對筆者說,“向武漢教育改革致敬,向支持教育改革的領導者致敬,現在還願意做點事情的,太不容易了。”

持續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讓人體多巴胺分泌達到峰值、較長時間的陽光照射會讓兒童情緒“由陰轉晴”……長期藏在書本里的理論本應成為校園操場上的生動畫面。

這些場景背後,是一群教育工作者對“五育融合”的深刻理解:操場不僅是體能的訓練場,還可以是教育生態重構的舞台。

操場可以給孩子們提供增進交流碰撞的機會,讓他們一起生長出面對生活和困境的心理韌性,幫助孩子們“找回丟失的兒童世界”。

筆者要說的是,學校改革了、重視了體育,家長呢?必須配套改革才行。不能學校減負擔,家長加負擔,讓孩子放學後就進培優班,回到家埋頭做作業,沒有半點體育活動。

家長也要和學校一樣落實“五育並舉”,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而不是唯學習、唯分數、唯升學。學校“多”出來的40分鐘效應,需要靠家長來延伸、鞏固。

學校將課程時間調整、增加大課間和課後活動時長,傳遞出重視學生身心健康、多元發展的理念。家長需理解並認同這種理念,在家中也秉持類似觀念,支持孩子進行體育鍛煉、興趣培養,而不是僅聚焦於學業成績。

學校大課間和課後活動時間有限,家長可利用課餘、周末等時間,帶孩子參與戶外運動,如登山、騎行、球類運動等,鞏固學校體育鍛煉成果;或支持孩子參加校外興趣班、文化藝術活動等,像繪畫、音樂、書法等,進一步拓展興趣愛好,延伸學校課後興趣活動。學校通過時間調整幫助學生養成運動和參與興趣活動的習慣。家長要在家庭生活中配合,督促孩子保持規律作息,讓孩子在學校養成的良好習慣在家庭中得以延續和強化,持續發揮這40分鐘帶來的積極效應。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