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多地中小學及高校掀起 “春假熱潮”。
浙江省教育廳率先發文,要求全省中小學在4月中旬至5月初期間安排5天春假,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親近自然。四川省成都市部分學校則將春假與清明假期相連,形成9天“超長假”。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也打破傳統校歷,在4月下旬增設3天春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北京、江蘇、廣東等12個省份的逾千所學校明確放春假。
多地明確放春假,鼓勵學生親近自然
在浙江省,教育廳明確要求全省中小學在4月中旬至5月初安排5天春假,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親近自然。杭州市許多學校將春假與社會實踐結合,組織學生參與茶園採茶、濕地保護等活動,讓學生在勞作中感受傳統文化與生態保護的意義。寧波市某小學則開展 “春日讀書月”,鼓勵學生在假期閱讀與春天相關的書籍,並撰寫觀察日記,將自然體驗與學科學習融合。
浙江省委省政府新聞門戶網站浙江在線發布的放假消息
四川省成都市部分學校創新假期設計,將春假與清明假期相連,形成9天 “超長假期”。成都高新區某中學組織學生前往都江堰水利工程開展研學,通過實地考察理解古代智慧與現代生態治理的關係。此外,一些學校還開設 “農耕課堂”,讓學生在郊區農場體驗播種、施肥,感悟勞動的價值。
高校也不甘落後。武漢大學在4月下旬增設3天春假,鼓勵學生參與櫻花文化節志願服務、跨學科科研項目等活動。該校負責人表示,春假不僅是休息時間,更是學生拓展視野、提升實踐能力的契機。上海交通大學則將春假與創新創業競賽結合,支持學生團隊利用假期深入社區調研,為項目孵化積累素材。
北京、江蘇、廣東等地的學校也積極跟進。北京市某重點中學將春假定為 “社會實踐周”,學生可選擇參與博物館導覽、環保公益等活動,並計入綜合素質評價。江蘇省蘇州市的小學則推出 “春日藝術季”,組織學生踏青寫生、創作春日主題手工藝品,培養審美能力。
網友:支持與擔憂並存
全國多地學校推行春假制度引髮網友廣泛討論,輿論呈現 “支持” 與 “擔憂” 交織的態勢。許多網友點贊春假的教育意義,認為這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實踐,但也有部分家長對假期安排的具體實施提出疑慮。
不少網友認為,春假打破了傳統假期模式,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親近自然、參與社會實踐。有家長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孩子終於能在春天真正感受大自然,而不是被困在補習班。學校組織的農耕研學活動,讓他學會了珍惜糧食,這種成長比課本更有意義。” 部分大學生也表示,春假為科研項目、志願服務提供了時間,如武漢大學學生在櫻花季參與文化活動,既提升了能力,又豐富了校園體驗。
調查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觀點。新晚報的報道顯示,71.3% 的受訪者支持大中小學放春假,認為假期能緩解學業壓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網友留言:“春假不是‘浪費時間’,而是讓教育回歸生活,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和創造力。”
然而,也有家長對春假的實際效果表示擔憂。部分家長擔心假期過長會影響學習進度,尤其是面臨升學壓力的學生家庭。有網友評論:“春假雖好,但中考、高考不放假,假期補習反而增加了孩子的負擔。” 此外,假期安全和陪護問題也是焦點。雙職工家庭擔心無人照看孩子,有家長直言:“學校放假了,家長還要上班,孩子的安全誰來保障?”
春假,距離到眼前遠嗎?
作為教育大省的山東,目前尚未有高校或中小學明確發布2025年春假計劃。山東能否跟進放春假?政策與現實又面臨哪些考量?
事實上,早在2014年,煙台大學、魯東大學曾在教學時間總量不變的前提下,調整假期安排,推出春假,並明確清明節、勞動節等假期不再單獨放假。2023年和2024 年,青島航空科技職業學院也連續兩年設置春假,鼓勵師生 “去賞花、去戀愛”。這些實踐表明,山東具備推行春假的經驗基礎。
青島航空科技職業學院此前放春假的通知
據新華社3月16日報道,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記者注意到,上述方案中就曾提到,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實際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3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在解讀行動方案時再次提到,鼓勵彈性錯峰休假,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中小學春秋假。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李立國在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放春假是人民大學自2004年開始持續至今的傳統,學校之所以放春假,是因為從春節後開學到暑假前的學期時間比較長,春假可以幫助同學和老師們更好地休息,調整學習和工作節奏,放鬆心情。
浙江杭州等地通過將春假與五一假期相連,形成9天長假,並配套研學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為山東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教育專家指出,春假需堅持 “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原則。一方面,可選擇教育資源豐富、家長帶薪休假落實較好的地區試點,通過設計研學課程、社會實踐等活動,讓春假成為素質教育的延伸。另一方面,需完善社會配套措施,如鼓勵企事業單位落實帶薪休假,支持學校或社會機構提供託管服務,解決家長後顧之憂。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前提下,逐步試點推廣春假制度。通過家校社協同,將春假打造成學生全面發展的 “第二課堂”。
(半島全媒體記者 呂軍 徐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