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由7個行動加一個支持政策組成,構成一個“組合拳”拉動消費。今天將解讀重點放在第二方面“消費能力保障支持”,主要有四個方面:加大生育養育保障力度、強化教育支撐、提高醫療養老保障能力、保障重點群體基本生活,實際上給大家的在一些方面的支出“做減法”。那麼為何要將重點放在這四個方面?為什麼這些方面支出的減少,最終能提升消費?來聽聽專家的解讀。
支出減負聚焦民生大事 涉及每個家庭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鄒蘊涵介紹,本次行動方案專門就加大生育、養育、教育、醫療、養老、重點群體保障力度等推出一系列舉措。這些都是影響群眾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是發展成果惠及普通群眾的重要方面。這些民生大事貫穿了生命全周期,對每個人、每個家庭來說都非常重要。這些民生大事,因為當期支出負擔大,未來又存在支出的不確定性,所以容易增加群眾的預防性儲蓄,減少當期的消費可支配資源。因此,這些政策的落地、落實、落細,將進一步減輕大家的後顧之憂,降低預防性儲蓄動機,保持對未來的合理預期,從而對提振消費產生積極的作用。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經濟學專家萬喆表示,減負等於增加個可支配收入。社會保障支出有乘數效應,也就是說每增加一單位的社會保障支出,就會通過消費等渠道帶動更多經濟活動。比如,增加養老金支出,退休人員消費增加,也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進一步促進消費。第二,增強消費的信心。消費不僅僅是對限期當期的預估,實際上也是對未來預估。如果對限期和未來的預估都比較好,百姓才會大膽的消費。
加大生育養育保障力度 多地正在探索
的確,教育醫療養老,家家少不了。這些方面少花錢,大家可能把錢花到其他領域。接下來,看看支出減負具體怎麼減。排名在首位的措施是加大生育養育保障力度,研究建立育兒補貼制度。實際上,近年來全國多地已經在探索實施生育補貼制度。不久前,呼和浩特推出的補貼政策更是引發了廣泛關注。
來自國家衛生健康委截至去年10月的數據,全國已有23個省份,在不同層級開始探索實施生育補貼制度。最近的新聞是,從本月起,呼和浩特將對符合條件的家庭生育一孩一次性發放育兒補貼1萬元;生育二孩發放育兒補貼5萬元,按照每年1萬元發放,直至孩子5周歲;生育三孩及以上發放育兒補貼10萬元,按照每年1萬元發放,直至孩子10周歲。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表示,現在已有不少省份在不同層級探索實施生育補貼制度。育兒確實是民生領域重要關切點,推出育兒補貼的時候,各地應該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消費習慣、地區差異、家庭結構,有針對性進行育兒補貼。對於育兒保險,專家認為應該把農村人員覆蓋進來,提高保險的標準和覆蓋範圍,縮小城市和農村育兒保險差距。
強化教育支撐 中央財政加大支持
減少居民支出負擔,強化教育支撐也是重要的一環,《方案》中提出了很多具體措施。在17日的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財政部相關負責人對相關財政政策進行了介紹。
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2025年,中央財政加大中央本級教育支出和對地方的教育轉移支付力度,優化教育支出結構,支持優質本科擴容和擴大學齡人口凈流入地區的教育資源供給。
國家獎助學金提高資助標準 擴大覆蓋面
據財政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安排,從去年開始,提高國家獎助學金資助標準並擴大覆蓋面,其中一部分政策已經落實。
根據三部門要求,從今年春季學期起,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平均資助標準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2300元,具體標準由各地結合實際在1200—3500元範圍內確定。中等職業學校平均資助標準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2300元。六盤山區等11個原連片特困地區和西藏、四省涉藏州縣、新疆南疆四地州中等職業學校三年級農村學生(不含縣城)也全部納入國家助學金資助範圍。
提高本專科生國家獎學金獎勵標準,增加本專科生和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名額。從2025年起,我國還將提高中央高校研究生學業獎學金中央財政支持標準,其中:碩士生由每生每年8000元提高到10000元,博士生由每生每年10000元提高到12000元。
學生資助政策:名額翻倍 金額提高 覆蓋面擴大
2025年提高部分學生資助補助標準,擴大政策覆蓋面。這是《方案》中明確提出的一條舉措。那麼我國的學生資助政策到底有哪些類型?覆蓋哪些人員?擴大政策覆蓋面,又將擴大到哪些學生呢?
我國的學生資助體系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學生資助體系,在範圍上實現了對所有學段、所有學校、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全覆蓋。學前和義務教育階段主要是以減免收費的方式進行資助,比如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困難學生教科書的減免等。高中階段包括了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除了減免學費之外,增加了國家助學金等其它形式。高等教育階段的資助形式更加豐富,首先對於品學兼優的學生設計了國家獎學金制度;對於家庭生活困難的學生,有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等;另外針對不同群體,還設計了相關制度,比如師範生,在教育部直屬的6所師範大學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服兵役的學生,可以獲得“應徵入伍服義務兵役學費補償貸款代償及學費資助”或者“退役士兵教育資助”。另外,還有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基層就業學費補償貸款代償等多種形式的資助。
這次對學生資助體系的調整完善,主要針對的是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除了資助金額標準提高,比如勵志獎學金獎由5000元提高到6000元。還進一步擴大了覆蓋面,首先是資助人數增加,比如將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獎勵名額由每年4.5萬名增加到9萬名,翻了一倍;中等職業學校三年級涉農專業學生和非涉農專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部納入國家助學金資助範圍。其次,在從地域的角度也進行了擴增,比如六盤山區等11個原連片特困地區、西藏、四省涉藏州縣、新疆南疆四地州中職學校的三年級農村學生也都被納入國家助學金資助範圍。
支出減負聚焦重點群體基本生活
在《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消費能力保障支持行動”中,我們看到,除了覆蓋生育醫療教育養老這些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生活支出,還專門提出要保障重點群體基本生活。比如,《方案》提出,要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分層分類救助幫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實際向困難群眾發放救助金或補貼。像低收入群體、困難群眾,以往一般是幫扶政策的重點關注對象,為什麼提振消費的文件中也會專門強調?我們來聽專家的解讀。
專家表示,重點群體是消費潛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低收入群體和困難群眾消費能力總體來說是偏弱的,但這部分群體基數很大。通過保障基本生活,能夠直接提升這部分群體的消費能力。比方說向困難群眾發放救助金補貼,就能夠直接增加他們的可支配收入,用於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第二,保障重點群體基本生活是增強消費信心的關鍵。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體現了政策的公平性和普惠性,能夠增強全社會的消費信心。當社會底層群體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時候,整個社會的消費環境都會更加穩定,居民的消費意願也更強。另外,我們看到它也是有消費乘數效應的。這些群體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後,也會帶動相關的產業發展。當然最重要的,在促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是要注重社會公平和民生福祉,增強社會認同感。
來源: 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