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起張雪峰指導的高考生怎麼辦?

幫助寒門子弟做出正確的志願選擇,還需要第三種方案——來自社會力量的幫助。

撰文丨艾川

又到高考季,教育焦慮的氣氛充斥天地間。

考完了,焦慮還沒完,因為還有最操心的一關——填報志願。“三分考,七分填”,茫茫多的選擇,選錯一步誤終身。

今天是“勸人學醫,天打雷劈”,明天又成了“勸人學法,千刀萬剮”。被填報志願的恐懼支配的不眠夜,無數思緒在腦海里反覆暫停回放的輾轉反側,甚至成了很多人多年後的夢魘。

哪裡有焦慮,哪裡就有生意。有專業人士估算,高考志願填報指導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10億元。行業頭部無疑是網紅張雪峰,“峰學蔚來”的一課難求。

01

6月5日界面新聞的報道稱:

峰學蔚來app目前上架的高報類課程產品僅兩款,進階版高報服務pro的本輪名額顯示已售罄。

張雪峰在此前的直播中也聲稱:“不要期待在直播間用一個免費的連麥,去完成一個正常收費在一萬塊錢左右的一對一升學規劃。”

張雪峰的爆火一直存在爭議,價格過高、販賣焦慮、飢餓營銷等等批評不少。不過,比起一些號稱高端定製的八、九萬報價,峰學蔚來的價格並不算離譜,算是這行的主流價格。與那些號稱“保過托底”、“衝進理想學校”、“幫忙佔位”的割韭菜機構相比,還算實誠。

圖/圖蟲創意

萬元的“一對一”指導到底值不值,家長們冷暖自知。供需雙方願打願挨的市場行為,無可厚非。

可是,並不是所有的考生都是含着銀鑰匙出生的。2024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342萬人,拿不出萬元指導費的寒門子弟大有人在。面對人生最重要的選擇,那些請不起高端定製服務的孩子,同樣需要權威的信息和專業的指導。

高考是道坎,既然是考試,那就不可能“一個也不掉隊”。沒考好,輸得服氣。可是,“三分考,七分填”的無奈很難讓人接受。寒門子弟明明考好了,卻因為花不起錢買不到填報志願的專業指導而吃虧,讓人意難平。這不是陰溝裡翻船的小事,而是關乎教育公平的大事。這個缺口得補上。

金錢是測量商品價值的工具,不能用來衡量人生的價值。

02

6月17日,教育部陽光高考平台首次推出“陽光志願”信息服務系統,為寒門考生送來了陽光。

某種程度上,這可以說是“解鈴還須繫鈴人”。因為高考志願填報的選擇困難加劇,和2014年後的新高考改革有着莫大的關係。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新高考改革”的必要性毋庸置疑,“科學性、綜合性、素質化”的改革方向是輿論民意呼籲多年的社會共識。好是真好,但複雜也是真複雜。

比如,取消文理分科後,實施3+3或3+1+2模式,考生面臨12—20種選科組合。排列組合、利弊權衡的複雜程度,一般人真的接不住。所選科目又直接與目標專業、目標院校掛鈎。選錯了,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相應的是,志願填報政策越來越複雜。選擇太多,根本不知道怎麼報。學生家長收到的報考信息,根本裝不下龐大的碎片化信息。面對複雜的志願表如墜雲中,不得不依賴專業化的填報志願指導。

志願填報指導的生意也應運而生,並快速膨脹。2016年志願填報有償指導還只是1.6億的小眾生意,如今已經達到了10億元規模。

此次教育部推出的“陽光志願”信息服務系統,終於為新高考改革後的志願填報複雜化打上了補丁。

▲“陽光志願”信息服務系統(圖/網絡)

這一系統集成了多個數據庫,為考生和家長提供了官方權威信息。還邀請國內權威心理專家研發相關職業測評工具,從興趣、價值觀、人格、學科傾向綜合四維度,幫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專業和職業傾向。

教育部此舉的確稱得上是“大手筆”。官方數據庫的權威信息披露,更是讓那些號稱掌握“內部數據”的“權威專家”失去了忽悠的空間。

不過,指望這套系統就能替代專業化的定製服務,無疑是強人所難了。如今的填報志願、專業選擇不僅是教育方向的選擇,更是就業方向的選擇。紛繁複雜的就業市場,不是教育部一個部門就能夠駕馭的。

03

高考志願填報難的痛點本質上是信息差。造成這種信息差的原因,不是沒有足夠的信息,而是龐大的信息碎片化分布,導致獲取信息成本高不可攀。

很多學生才進高一,家長就要開始收集填報志願相關的信息,3年研究一張表,付出了大量的時間成本。而這還只是信息成本的冰山一角。政策解讀、院校實力、專業的就業前景和行業的內情等等,分散在不同的專業機構、專業人士手上。

填報一張志願表,卻是橫跨多系統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處理龐大工程。就算家長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也未必有能力獲取和分析這些信息。

個體無法承受的信息成本,成為了“張雪峰們”的收費生意。所謂指導費,就是信息費。這就是寒門子弟無法承受的信息差成本。

商業化的確是一種消除信息差的解決方案,由政府部門提供的公共服務則是另一種方案。但是前者只能服務於少數精英家庭,後者的權威數據是對擇校宏觀指導,缺少深入具體行業的微觀視角。

因此,幫助寒門子弟做出正確的志願選擇,還需要第三種方案——來自社會力量的幫助。

在這個時間點,微博聯合人民日報發起了名為“專業報考指南”的項目,給廣大考生及家長又多了一個權威的參考選擇。但在我看來,這更像是一種“互聯網精神”的回歸,那種“開放、平等、協作、快速、共享”的精神又回來了。

圖/網絡

互聯網平台是專業的信息服務平台,是現成的信息載具。眾多來自專業領域的大v,就是高考填報志願的指導服務所需要的可靠信源。

而且,他們掌握的是各行各業的“一手信息”,遠比各路“填報志願指導師”手上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的“二手信息”優質。他們在各行各業的人生經驗、實時體驗,為學子們的擇學擇業提供了更微觀、更深入的視角,這是對教育行政部門宏觀指導的必要補充。

互聯網是開放平等的,為寒門子弟跨越志願填報的技術障礙送了梯子;互聯網的協作共享,大幅降低了寒門子弟的信息差成本;互聯網技術的實時快速反應,可以滿足填報志願服務的季節性爆發性需求。

平台組織大v們為考生們服務,是“技術向善”的體現,是“遠古社交媒體時代”理想主義精神的回歸。

是回歸,也是進化。

互聯網精神再現江湖,不是“重返烏托邦”,而是和商業服務的和諧共存。高端家庭可以繼續享受高質量的商業定製服務,寒門子弟可以在平台上接受熱心大v的專業指導,兩種不同的社會化服務再加上教育部的公共服務托底。志願填報不再是孩子們人生選擇的天塹,真正體現了教育公平。

互助分享、開放平等,才是互聯網應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