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手記丨如何推動教育全面均衡發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編者按】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看家本領。以紮實的調查研究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對人民負責、站穩人民立場的應有之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科教興國戰略作為獨立部分放在突出位置,強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民生首要任務,把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凸顯了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闡明教育“國計”作用。

當前,青浦區正在示範區三地、虹橋核心四區、五個新城“三條跑道”上比學趕超,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全面提升,迫切需要個性化、多樣化和更加公平、優質、泛在可選的教育與服務。由此,教育既要保障孩子的基本入學需求,也要滿足百姓對優質教育的期盼。如何建設優質均衡的教育,推動“教育大區”邁入“教育強區”?一起來看青浦區教育局局長程衛國的調研手記。

攜手之路,促進小規模學校新發展

鄉村小規模學校是教育改革發展的“神經末梢”,卻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創建的關鍵一環。隨着我區城市化進程加快,學齡人口數量向東部城鎮流動趨勢的加大,西部鄉村學校辦學規模呈現“小型化”。

在調研中,商榻小學校長不無擔憂:“辦學112年的商榻小學,學生多的時候有2000多人,坐滿整整3棟教學樓;但現在全校僅有100多名學生,每個年級只開一個班,辦學規模越來越小。”金澤小學、蒸淀小學、唯實希望小學、澱山湖小學的情況也差不多:生源減少、教師結構性失調、教研活動難以充分開展、專職教師需要持續加強等。

在專題研究學校共性難題後,我在想,突破小規模辦學制約,教育局的“應為”與“可為”空間在哪裡?如果能研製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如指導6所小規模學校構建發展共同體、探索小班化教育教學新模式、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項目或品牌等,何愁家門口辦不成好學校?

融合之路,打造終身教育新天地

近年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對終身教育體系的關注顯示出黨和國家已經注意到成人教育中發展的瓶頸,體現了執政為民的理念。在現場調研中,好幾個成校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管理機制不活、辦學經費不足、師資隊伍老齡化、辦學規模小微化等共性問題。這些問題我事先也有所預料,但校長們的758建議令我頗為驚喜。比如,社區教育姓“社”,社區是落腳點,從“搖籃到拐杖”都是服務對象。成校的課程設置要多做有趣的“小蛋糕”,不做千篇一律的“大蛋糕”。當前要着眼老年人教育,打通社區教育服務“最後一公里”,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下階段,針對成校的發展,我們已啟動成人學校改革方案,進一步加強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協調整合區域內各類優質社會公共資源,促進多元主體參與,提供更多樣、更適用、更專業的教育品牌項目,打造“一校一品”,甚至“一校多品”,為各類群體提供菜單式、個性化培訓服務。

開放之路,推動合作辦學新模式

近年來,我區持續加強基礎教育的外引與內培。一方面,持續引進外部優質教育資源,先後引進世外、協和、平和、蘭生等優質教育資源,同時與復旦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政法學院、上海教育學會、青浦區教師進修學院等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共建附屬學校。但具體怎麼進行共建?在上海政法學院附屬青浦崧淀中學、東門小學,我與學校負責人一起探討,要整合併用好優質資源,加強合作,從而為師生髮展搭建更加廣闊的平台,構建大學與校園間的暢通渠道,提高教育教學效益。目前已經推出第一批涉及組織保障、人員交流、文化融合、特色課程和學術支持等5個領域的10個合作項目。另一方面,不斷加強內部本土學校品牌孵育,我的想法是,每一個新開辦學校都要做到高起點辦學,每一個“老品牌”學校都要不斷煥發新活力,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優質教育的需求。在青浦高級中學,我提出要抓住百年校慶的契機,堅守老傳統,明確新目標,擦亮老品牌,注入新活力,堅持以創新突破發展瓶頸,釋放發展活力,在“老字號”上做文章,在“新發展”上下功夫,不斷推動學校奮力書寫由“老學校”發展為“名學校”的嶄新篇章。

走下去,把工作沉到一線;迎上去,直面難點堵點。下沉管理重心,前移工作關口,持續一線調研,不斷發現學校發展真問題;通過現場調度,逐步解決教育治理真困難,進一步完善教育治理體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加快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