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坐8人,三桌坐幾人?家長不服標準答案24人,質問老師被打臉

當孩子上學後,家長們就開始操心孩子的成績,甚至會親自輔導孩子,以為憑自己的能力輔導小學生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可是有時候輔導着輔導着,卻發現自己跟不上教育的腳步了。時代日新月異,教材上的有些東西也在變化,可能家長的思維還停留在多年前吧,即便是小學的內容,他們有時候也不能直接解答。

比如“火”的筆順,以前課本上是先寫左邊的的“點”再寫“撇”,現在教材上是先寫左邊的“點”再寫右邊的“點”,筆順發生了變化。筆順和以前不同的字還有“叉”“爽”“脊”等。


還比如“騎”在古詩中的讀音也變了,“一騎紅塵妃子笑”,家長們以前一般讀“jì”,現在卻發現它讀“qí”。很多人覺得現在的讀音很奇怪,它在這句話中不是名詞嗎,為什麼要讀表示動詞的讀音呢?類似的情況還有“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衰”,等等。

不僅語文,家長們覺得小學數學中的有些問題也讓他們摸不着頭腦。

有一題問“做一床寶寶蚊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薄紗”,結果圖上顯示長寬分別為1.5厘米、1.2厘米。一位媽媽覺得這個數學題不符生活常識,嚴重脫離生活實際。

比如這個二年級的數學題:1張桌子坐8人,3張桌子坐幾人?

有家長覺得這個題目有多種答案,具體答案是什麼,應該由桌子排列的樣式決定。於是有人說是16人,也有人說24人或25人等。

其實沒那麼複雜,家長們被有些帶有腦筋急轉彎性質的題目牽着走了,這就是一道最基本的數學題。

一個孩子寫的是3×8=24(人)。家長一方覺得題目不嚴謹,一方面覺得就算題目沒問題,標準答案也不標準,並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更正,結果孩子說這是老師教的。兩人各執己見,家長便去質問老師,老師一番話迅速打臉家長。

家長認為,8×3才是標準答案,3×8是錯的。乘法中被乘數是基數,乘數是倍數。題目中單位是人,所以基數只能用人,就是8人×3倍,而不是3人×8倍。

家長覺得這個是小學必須掌握的,運算不僅僅局限於數字,而且還有單位,如果不能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四年級後孩子會很被動。

老師說,現在教材和以前不一樣了。現在二年級的教材中沒有“被乘數”和“乘數”之說了,這個題中3×8和8×3都是標準答案。家長仔細看了看教材,才發現兩種都可以,頓時覺得不可思議。

教材中明確表示,4個5相加等於20,可以寫成5X4=20,也可以寫成4×5=20,而且都讀作“某乘某等於20”。也就是說,以前的“乘以”“被乘數”和“乘數”這幾個概念都消失了,至少二年級沒出現。

這也就說明,8×3可以表示八個三,也可以表示三個八。

不少家長遇到了同樣的問題,覺得現在的教材不夠嚴謹。一位媽媽說,她讓孩子講一道乘法算式表示什麼意思,孩子總是含糊不清的;她讓孩子用以前最標準的方法列乘法算式,孩子總是不會用,反正現在只要得數一樣就行。家長覺得還是以前的教材更嚴謹科學,更容易理解。

但有人覺得,以前的教材過於教條主義,沒必要區分3×5是3+3+3+3+3,5×3是5+5+5,只要結果正確就可以了。

大家見仁見智吧。

雖然不太清楚教材為什麼要改來改去,但覺得編者應該自有道理,他們的眼光應該更長遠,想法應該更貼合現在的教育和學生。

看來家長們在輔導孩子之前,要先把孩子的課本拿出來仔細研究下,再也不能用自己固有的思維直接上手教了。

“學無止境”這句話也適用於家長。家長要多多學習,與時俱進,和孩子共同成長。

你對此事怎麼看?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