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叩開科研大門 這位“00後”大學生在高校圈火了

袁澤清,是浙江大學2020級的一名本科生。他是同學眼中的高手,他的個頭兒高,足足有1米93;他的羽毛球水平高,獲得過浙江省大學生羽毛球錦標賽男單冠軍;他學習成績和科研能力也高,是浙江大學“竺可楨獎學金”獲得者。這樣的“高手”是如何養成的?背後又有着怎樣的堅持和努力?五四青年節,讓我們一起走近袁澤清,來看這位高個子大學生的追夢故事。

見到袁澤清的第一面是在球場上,他正在為即將到來的浙江省大學生羽毛球錦標賽備戰訓練。這次的羽毛球比賽是袁澤清在大四畢業前參加的最後一次,因為之前贏得過男單冠軍,原本教練希望他能再次延續之前的輝煌,然而袁澤清卻有自己的目標,想要拿一塊雙打的金牌。

不斷突破自己是袁澤清的人生目標。擅長打羽毛球的他,在學業上也有着迎難而上的拼勁兒。高中時就成為國家一級運動員的袁澤清,並沒有憑藉體育特長,而是以福建省高考分數第128名的成績考入浙江大學,並進入學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竺可楨學院圖靈班主修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而在讀大學期間,袁澤清兼顧學習和羽毛球訓練,2023年10月,他獲得了“竺可楨獎學金”,全校本科生中只有12人能獲此殊榮。

平日里的袁澤清低調沉穩,他解釋說這是十幾年的羽毛球運動員生涯帶給他的財富,而羽毛球給他的助力還不只是這些。剛讀大一時,袁澤清就獲得進入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科研項目的機會,而這正得益於他比別的同學更熟知和了解羽毛球運動。

就這樣,袁澤清正式邁入科研的大門,羽毛球虛擬現實可視分析項目結束後,他又繼續在課題組立項了國家級科研訓練項目,探索人工智能如何理解乒乓球比賽視頻中複雜的技術動作,得以繼續體驗大學期間的科研之旅。

“瞄準月亮 即使失敗也會落在星星上”

連續3年獲國家獎學金、20餘門課程成績優異,還是國家一級運動員,很多人都說,這個身高1米93的小夥子真的是“高”。然而,在“高手”的背後,袁澤清的成長經歷其實並非一帆風順。袁澤清坦言,他並非天生優秀,從小到大,他其實付出了很多努力。而比較特殊的是,他永遠把自己當作要超越的目標,不斷去突破自我、再成為更好的自己,再去超越、再去不斷進步。

讀小學時,袁澤清在班裡的成績一直在中上游,到了初一年級後,數學成了他的弱項。少年時的袁澤清就對自己有股子狠勁兒,他會針對弱項不停地練習,直到突破自己的目標,而在訓練羽毛球上,他亦是如此。

袁澤清並不滿足於跟小朋友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那時的他就夢想着成為省內青少年羽毛球賽的冠軍。然而,追夢並不容易,他連續6年都止步8強。

初三的學習很緊張,但他仍然兼顧羽毛球訓練,因為那年是他最後一次參加青少年羽毛球賽的機會。這場比賽,他勸自己放下壓在內心的包袱,不去想結果,只專註於打好每一個球,最終他獲得了男雙亞軍和男單季軍,這是那時他取得過的最好成績。也是那場比賽的經歷,讓袁澤清找到了心態的平衡點。

從那以後,袁澤清學會了看淡成敗,但追求卓越的心卻始終未變。進入高中,他在學習上更加發力,憑藉出色的成績,入選了中國科協和教育部共同組織的“英才計劃”,這讓他在高中階段就有了自己的導師。從那時起,科研的種子在袁澤清心中生根發芽。

2020年考入浙江大學的袁澤清沒想到,他很快就觸碰到了自己的“科研夢”。進入全國重點實驗室參與科研項目之後,他以平穩的心態做好每日計劃,讓自己在課業壓力和科研活動之間,遊刃有餘。

“不服輸”是羽毛球訓練帶給他的“倔強”,袁澤清輕描淡寫的話語背後,是他對夢想從不放棄的堅持。2023年暑假,袁澤清被導師推薦到美國斯坦福大學進行暑期研究,他和來自牛津大學、斯坦福大學等高校的學生一起在實驗室進行科研實習,鑽研科研項目並完成論文。

在一次次超越自我、達成目標的過程中,袁澤清仍像羽毛球比賽時那樣,不去記掛輸贏,只全心投入努力前進的每一步。

袁澤清:我比較喜歡一句話,就是瞄準月亮,哪怕你偏差了,你會落在星星上面。我既然選擇做了,那我就儘可能做到比最好更好的一種標準來要求自己,雖然結果不一定會最好,但是就是付出瞄準的這個目標,還是要往上再抬一個台階。

在孩子們心裡埋下嚮往科技的種子

今年九月,袁澤清的新的人生旅程即將啟航,他為自己設置了更高的人生目標,把信念和力量傳遞到公益活動中去。在大學裡,他是五星志願者,他曾到過浙江大學的支教點青海、江西支教,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帶給偏遠地區的孩子們。最近,就在他忙着準備畢業論文和羽毛球省賽時,接到了一份來自廣西大化的邀請,在那裡的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師姐高蔚銘,很想讓袁澤清到大化瑤族自治縣給學生們做經驗分享和交流。袁澤清沒猶豫,欣然前往。

從杭州到大化,輾轉近7個小時。傍晚時分,袁澤清終於抵達了廣西大化高級中學。得知來自浙江大學的哥哥來做分享,廣西大化高級中學的同學們早早就等在了講座教室。袁澤清講述了自己如何突破內心障礙贏得羽毛球比賽的經歷,他希望這些全力備戰高考的弟弟妹妹們,能夠汲取能量,以更好的心態來面對學習的壓力。

講座結束之後,袁澤清來到高一年級的一間教室,跟同學們面對面近距離交流。袁澤清的到來,讓這裡的不少高中生對人工智能領域有了更直接的認識,也燃起了他們的興趣。

隨後,袁澤清又前往廣西大化實驗小學,在那裡,他給孩子們分享了他的成長經歷,還把人工智能的相關知識用小學生們能理解的方式講給他們聽。孩子們很喜歡這個給他們講故事,還陪他們玩的大哥哥。

主播點評:會“跨界”的優等生 愛超越的新青年

明明可以靠體育吃飯,卻偏偏要搞科研。在許多人的觀念里,這兩者是要二選一的,但袁澤清偏偏“跨界”成功。集運動員和研究者兩大角色於一身的小袁,把運動場上的不服輸帶進實驗室,又把實驗室里的高標準帶到運動場,為他的成長提供強勁“雙核”動力。一米九三實在是高,但也僅就運動而言算先天條件好,科研上並沒有優勢。讓小袁融會貫通的,還是那句話:七分靠打拚,愛拼才會贏。

喜歡“瞄準月亮”的袁澤清不斷突破自我,但他對於自己最大的超越既不是拿冠軍,也不是發論文,而恰恰是參與公益活動,成為支教志願者。如果說之前,他還只是一個學業和競賽上的優等生;那麼當站上講台,給山區的弟弟妹妹們傳遞自信、播種好奇、點亮夢想的時候,他就開始成長為一名樂於奉獻、胸懷寬廣的新青年。祝小袁在今後的求學之路上繼續不斷超越自己,也把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裝進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