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教育 | 什麼是人工智能時代的理想學習方式?學者:人機交互、跨界穿梭、深度交融

中新網上海4月14日電 (記者 陳靜)人工智能技術正引領教育進入全新時代,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發展需要。智能化時代,教育應該怎樣發展?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華東師大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政濤14日指出,智能時代理想的學習方式,應是人機交互、跨界穿梭、創造接口、深度交融並與人工智能雙向賦能的。面對學習進化,需要對“穿新鞋走老路”以及“穿新鞋走錯路”的問題有所警惕,始終堅守教育理想與信念,以人的生命成長為根本依歸。

“當前,我們需要推動基礎教育主動適應和融入快速迭代發展的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把握數智驅動的未來學習新特徵,加快探索未來學習新路徑、新模式、新機制,實現基礎教育更高質量發展。”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王平指出,近年來,上海基礎教育主動順應變革趨勢,聚焦教學的個性化水平、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校長的課程領導力和教師的課程領悟力執行力。

上海師範大學校長袁雯指出,基礎教育應着力發展“尊重、共享、互助”的學習型關係,建設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的“學習型學校”,藉助數字虛擬學校場景、學科知識圖譜、大模型與智能體的研究以及“師-生-機”融合的教師教育新模式。

在剛剛舉行的上海基礎教育首屆年會上,復旦大學大數據學院院長、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作《生物學習VS機器學習——類腦研究對學習科學的新啟示》主題演講。他揭示了“學習”在人腦中發生的機制,並以復旦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的多個研究成果為例,介紹了高級成像技術和多模態腦定量技術在探討人腦運行規律方面的最新進展與廣闊前景,強調了腦科學在未來學習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上海基礎教育首屆年會聚焦“未來學習研究與發展”。(上海市教委供圖)

據悉,上海基礎教育首屆年會聚焦“未來學習研究與發展”,旨在打造基礎教育展示交流互鑒的大平台,構築新階段上海基礎教育發展新戰略優勢,以開放創新的姿態,立足長三角,輻射全國,走向世界。

華東師範大學“智能+”研究院院長周傲英表示,AI時代,教育界應該藉助數字化轉型來改造學習的內容與方式,將創新作為AI時代教育的主題;同時,應打造能使真實數據形成閉環、以人推己的真正的智慧在線學習平台。

“學習新樣態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重大轉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曹培傑說,未來學習將進一步凸顯實踐性、情境性和個性化的特徵,因此,必須加快推動學習方式變革,從“學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學”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會解決問題,重點開展深度學習、跨學科學習和無邊界學習。

上海市寶山區教育局局長、上海市未來學習研究與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治告訴記者,為應對人工智能對教育底層邏輯的重塑以及計算教育學時代教育範式的轉型,上海市教委與寶山區人民政府共建成立了上海市未來學習研究與發展中心,探索學習方式變革新路徑。

“未來學習研究與發展”長三角一體化實踐聯盟成立。(上海市教委供圖)

據悉,寶山區發布了“未來學習多樣態”學校聯盟行動方案,目前形成領航校試點先行、成長校攜手並進、探索校協同發展的新局面。寶山正基於教育數字基座探索基於學習者畫像的學習個性化策略和促進卓越人才發展的教學策略模型更優組合。

上海基礎教育首屆年會期間,滬蘇浙皖三省一市教育部門共同啟動成立了“未來學習研究與發展”長三角一體化實踐聯盟。聯盟將搭建多層次、寬領域的交流合作網絡,構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創新互鑒平台,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貢獻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