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母親在輔導兒子寫作業的時候情緒崩潰,穿着拖鞋的她本想踹兒子,結果一腳踹到牆上,兒子嚇壞了,急忙給父親打電話,最後去醫院診斷為小腳趾骨折。兒子也因為這件事,對母親的輔導產生了抵觸情緒,親子關係變得緊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還有一位家長在孩子做作業出現很多次低級錯誤時,“精神崩潰”對孩子怒吼“改呀!你在幹什麼!”,情緒失控地打孩子,接着又猛扇自己耳光,孩子在一旁感到不知所措和害怕。
一些社交平台上更有網友們層出不窮地分享自己輔導孩子作業的“崩潰瞬間”,很多家長看了紛紛表示有共鳴。
“不談作業,母慈子孝;一談作業,雞飛狗跳。”
“輔導孩子作業,真‘費媽’/‘費爸’。”
“只要一陪孩子寫作業,‘無名火’就蹭蹭冒”......
為什麼家長輔導孩子的時候“易燃易爆炸”?
幾年前曾有平台發布過《中國中小學寫作業壓力報告》,我國中小學生日均寫作業時長近3小時,超過90%的家長有過陪孩子寫作業的經歷,其中每天陪寫的家長高達78%。
報告還顯示約75%的家庭曾因“寫作業”發生過親子矛盾。家長的憤怒與無奈,孩子的壓抑與委屈,輔導孩子做作業已經成為當前影響親子關係的一大“殺手”。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究竟有哪些原因造成了這種情況呢?
“作業做完了嗎?快給我做作業!”
家長都對孩子寄予厚望,但又無法直觀看到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只能盯着孩子帶回來的家庭作業,回了家看到孩子第一句話就脫口而出:“做作業了嗎?”
這種話說得多了,就容易對孩子產生超限效應,指刺激過多過強、作用過久,就會引起心理上的不耐煩與逆反。站在孩子的角度,父母只關心自己的作業和成績,不進行其他情感上的溝通,就會反映在父母“陪寫”時的消極抵抗等表現上。
“我都已經很累了,你還這麼讓人不省心。”
有家長吐槽陪孩子寫作業簡直就像“每天打兩份工”,白天下了班,晚上又“上班”。家長除了承受自身生活和工作重壓外,還要肩負養育下一代的責任。
當輔導孩子做作業時,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態度不良,家長在外積攢一天的“負能量”可能由此作為導火線被引發,不自覺把孩子當作“撒氣筒”。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我都教過幾遍了,你怎麼這麼笨?”
年齡較小的孩子還沒有完全養成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自我約束的能力較低,家長容易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代入孩子的問題,沒有考慮孩子自身心智、思維發展的情況。
家長希望孩子“一說就懂,一教就會”,但實際並非如此,所以他們很容易認為孩子“笨”“不認真”;還有一些家長認為作為父母,自己嚴厲管教孩子天經地義,於是不刻意控制自己的脾氣,讓孩子通過感受家長的憤怒來意識自己的“問題”。
家長情緒失控對孩子的影響
有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6歲前的情緒情感經驗會對其一生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家庭教育中家長情緒管理很重要。
如果孩子經常處於家長消極情緒的心理環境中,會容易使孩子難以習得合理表達和控制個人情緒的方法,久而久之孩子性格可能變得壓抑或易怒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家長“陪寫”利不利於孩子發展?
家長經常性的“陪寫”會令孩子變得有依賴性,不利於養成自主學習和反思的習慣。有的家長甚至為了讓孩子快速完成作業,直接“越俎代庖”,省略讓孩子自己掌握知識的過程,日積月累,孩子不但學習上沒有進步,遇到難題也會沒有自我戰勝的信念,直接求助家長。
家長“陪寫”還可能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做作業本身就是對知識點鞏固和理解的過程,出現錯誤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家長看到“錯誤”忍不住會指正出來,孩子跟不上家長的節奏,就被否定和批評,打擊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那麼家長正確引導孩子寫作業的方法是什麼呢?
首先,家長每天可以先從與孩子談心閑聊開始,緩解孩子上學一天的疲憊,給孩子一個喘息的時間,不易讓他們對做作業產生抵觸情緒。
其次,對於較為缺乏自主性的孩子,家長可以通過幫助他們規劃完成各科作業需要的時間,允許孩子在中間階段和完成後獲得一些獎勵,如看電視十分鐘等。
同時家長需要注意家庭氛圍的營造,給孩子做好學習的榜樣,盡量不要在孩子需要安靜專心的學習空間時,進行一些娛樂活動,不利於帶動孩子的學習興緻。
家長“陪寫”要有度,重在引導、點撥,多些耐心,剋制消極情緒的發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