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產業需求 辦好職業教育

教學和實操結合,圖為惠州職業院校學生在上汽車類專業課。南方日報記者 王昌輝 攝

產教融合,成為惠州職業教育領域的開年熱詞。日前,惠州市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教聯合體在惠州工程職業學院成立。這個由政府部門、產業園區、企業、學校、行業協會等多方共建的市域產教聯合體是惠州為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出的新招、實招。依託“政園企校行”多方共建,惠州市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教聯合體將整合多方育人資源,面向區域主導產業,通過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緊密聯動,提升職業教育育人質量,為區域發展輸送高素質技能人才。

南方日報記者 謝志清 通訊員 李超懷

搭建平台

為產業轉型提供人才支撐

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了新階段職業教育改革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其中的“一體兩翼”中的“兩翼”即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是職業教育改革的載體。

為了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今年1月,在廣東省教育廳、惠州市教育局指導下,惠州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TCL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工程職業學院三方牽頭,聯合100多家職業院校、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協會等組建了惠州市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教聯合體。

按照合作規劃,惠州市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教聯合體將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完善職業教育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推動聯合體各類主體深入合作,及時把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引入教育教學實踐,以教促產、以產助教,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緊密結合,服務“製造業當家”“百千萬工程”等。

近年來,惠州加快建設“2+1”現代產業集群和“3+7”工業園區,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呈現出集群發展、鏈式發展的強勁勢頭。惠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惠州將依託產業強、教育興、人才廣的基礎和優勢,把產教聯合體這個“試驗田”打造成為職業教育與區域產業協同高質量發展的“示範田”,推動市域產教聯合體成為惠州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從校企合作到產教融合,更加突出產業對教育的牽引。”惠州工程職業學院教務處處長楊洋表示,以前產教融合更多是企業和學校參與,這次政府、行業協會、科研機構都加入了合作圈,體現了多元協同育人的特點。作為牽頭的職業院校,惠州工程職業學院將依託聯合體這一平台,建設“金專業”“金課程”“金師資”,整合全校的專業資源服務電子信息產業的前端、中端和後端,為企業輸送高素質技能人才,助力地方產業高質量發展。

TCL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聯合體的牽頭單位之一。共建特色專業、開設訂單班、共建產業學院,這幾年TCL與惠州職業(技工)院校的合作步伐也在提速。TCL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產教融合中心主任王敏表示,隨着製造業不斷轉型發展,企業對初級勞動力的需求有所減少,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依託聯合體這一新平台,企業可以將用人需求快速高效地反饋給職業院校,增強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適用性,破解人才周期性難題。此外,在產教融合過程中,企業可以開放實訓場地等資源,實現多方共建、共享、共贏。

尋求突破

建立長效機制推進產教融合

多方賦能產教融合,有望為職業教育發展注入新的動能。除了“政園企校行”共建的市域產教聯合體,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等職業院校、行業協會牽頭成立的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粵港澳大灣區康養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及惠健康托育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也於今年1月宣告成立。

近年來,惠州職業教育領域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腳步不斷向前。作為惠州製造業領域的知名企業,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與惠州工程職業學院合作,通過開設訂單班實行人才培養前置,為企業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利元亨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訂單班實行“雙元制”教學,利元亨的優秀工程師到學院開展嵌入式教學,學生上課期間就能接觸到企業文化,學校老師也可以到企業跟崗參與實訓。此外,利元亨還和學校共同開發課程,為學生提供獎學金,學生可以到企業試崗,由專業的工程師指導。2020年至今通過這種方式已培養超過100名穩定性高、成長性好的優秀技工。

先行先試的探索雖然為職業教育發展添了一把火,但惠州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仍然有待提升。在今年的惠州市兩會上,有教育界人士呼籲儘快出台產教融合推進機制,為深化產教融合提供支撐,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

區別於普通教育,多元辦學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特徵。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保障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突破口就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原二級巡視員劉傑在惠州市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教聯合體成立大會上提出,辦高質量的職業教育要多方發力,政府要有真金白銀的投入,學校要辦有價值的職業教育,企業要與學校合作培養高質量的員工。

在劉傑看來,如何調動各方主體的積極性是產教融合的難點。他認為,地方發展職業教育要重視“雙師型”隊伍建設,要依法構建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動員更多一線教師參與職業教育科研。

惠州將如何為產教融合提供更多政策支撐?惠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儘快出台惠州市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建立“惠州市職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向政府申請設立產教融合專項資金,爭取為參與企業提供稅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扶持,為職業院校爭取專業建設專項扶持資金,為產業學院的企業科技人員、在職教師等提供更多支持政策。

■觀察眼

以產教融合為引擎

推動職業教育轉型發展

職業教育要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產教融合是必經之路。惠州產業土壤肥沃,可以依託龍頭企業、產業園區等,發揮“頭雁效應”,將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作為推動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新亮點、新引擎。

近年來,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被擺在突出位置,國家接連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在此過程中,有的院校抓住機遇,瞄準市場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形成了品牌和特色。一部分學校由於辦學理念落後,發展滯後,面臨生存危機。

同個職業學校的不同專業也存在相似的情形,適應市場需要的專業越辦越“香”,需求減少的專業則越辦越吃力。面對現實問題,呼籲推進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聲音越來越多。

目前惠州全市有高職院校4所、中職學校23所,設有87個高職專業、76個中職專業,其中6個省級高職高水平專業群(在建),分別是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群、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群、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群、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護理、藥學專業群;有3個中職高水平專業群(在建),分別是電子商務、計算機平面設計、會計事務,有15個省“雙精準”示範專業建設點(含在建)。

從職業院校高水平專業群的分布可以看出,專業建設與惠州主導產業的匹配度仍有提升空間。一個地方的職業教育總量、結構應與當地產業需求匹配,二者相互交融、互為支撐,才能實現良性互動。

藉助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春風,惠州可以系統梳理職業院校專業建設家底,聚焦地方產業所需,加大對重點特色專業的科學扶持力度。地方職業院校辦學可以不必追求“大而全”,可以朝着“精而特”方向發展,辦出品位和特色。

發力教育改革的同時還要關注的是,當前惠州很多職業院校仍面臨運營困難,不少學校實習教學條件欠缺,有些規模小的中職學校實訓設備投入不足。惠州還需要全力解決中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達標問題,逐步解決公辦中高職院校日常運營困難,審慎解決民辦中職學校教育用地問題等。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惠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