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小學期末語文試卷火“出圈”!“新教改”風向標北京,傳遞了什麼信號?

來源:公眾號-領讀人申怡

在廣州的試卷“難”到被家長投訴之後,北京海淀區丰台區的兩張小學五年級語文期末試卷又“出圈”了

但這次“出圈”不是因為難,而是因為“有意思”,甚至被懷疑是不是“文旅局”出的題目。

不得不提的是,這一次的期末考試,是北京中小學進入“課程改革年”後的首次大考。

所以這一次試卷的出法,也是我們後面把握方向的重要參考。

也就是說,這次考試釋放的信息,代表了2022新課標出來之後,未來教學、考試和培養人才的趨勢。

那麼這次“出圈”的具體是哪兩張試卷?這兩張試卷釋放了什麼信息?如何回應了新課標、新課改?揭示出哪些教育趨勢?又帶給家長哪些啟示?

我們一起來仔細看一看。

【2023-2024北京海淀區小學五年級語文試卷】

2023-2024北京丰台區小學五年級語文試卷

試卷分析

1

首先,這一張試卷,就是在進行一次有主題的群文閱讀。

一個很明顯的特點,不管是海淀還是丰台的試卷,它整張試卷其實都貫穿了一個主題

比如海淀試卷的主題就是——“博物館”

文字博物館 → 基礎知識

典籍博物館 → 古詩文

民間故事館 → 課外閱讀拓展

三星堆博物館 → 現代文閱讀

寫作表達 → 童年博物館

又比如丰台的試卷,整張試卷從基礎題到最後的寫作,幾乎都是以開頭第一句話為指引,圍繞着丰台區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來進行的。

這更加突出了我之前說過的:以後可能每一張試卷,就是在進行一次有主題的群文閱讀。以一個主題為中心,由此發散開來,去研究這個主題相關的一切。

2

其次,語文就是生活,生活處處都是語文。

以前我們試卷的題面內容,多少會選擇帶點詩與遠方的素材,大多跟我們當下的生活細節、我們平時的接觸的一些話題和實踐有點距離。

但這次的試卷,卻是如此地“接地氣”、與實際生活結合如此密切。

比如下方三星堆博物館的閱讀大題,閱讀材料把“博物館的開放時間”、“博物館票價”、“博物館展品的介紹”放了進來作為重點。

這種生活中的閱讀材料,雖然在生活中我們是不讀不可的,但在以前,不太可能成為一道閱讀大題的閱讀材料。

同時下方這一道大題留的題目,是給一個展品填寫它的“介紹卡”,也是非常實際又實用,甚至可以鏈接到孩子長大後的工作內容,以前的語文試卷,並不會這麼密切地與實際的工作生活結合。

這種改變,其實是出題人在利用試卷,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語文就是要讓你靈活運用的。

雖然試卷跟以前考察的內容差距不大,但今年的試卷,它“外化”了考察的目的,它在告訴你:你的老師讓你學語文、考語文,不是為了考而考,不是想折磨你,而是為了讓你將來能用上。

怎麼用得上?比如你去逛博物館、比如去丰台旅遊,是不是就能用上你學過的語文能力和思維?

這也是在提醒我們一件事情——語文本該如此,語文本該就是在學了之後要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的。

它非常靈活地給我們展示了學習語文的目的之一——語文的工具性。我們需要運用語文來進行生活中的溝通、表達,以及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

所以,語文不僅不是無用的學科,反而是最實用的學科。

學習語文就應該跟生活實際相結合,永遠不要脫離實際去“死讀書”,要關心生活,關注生活,在生活中開出語文的花。

3

第三,出題更加靈活自由。

不得不說,這第一個“改革年”之後的試卷,非常有創意,非常創新。

首先,潤物細無聲地,在整張考卷裡面巧妙地迎合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年齡、認知水平以及學科知識;

同時在考察的內容上,又巧妙地融合了人文、科學、藝術、心理健康、歷史、民俗等多個領域。

其次,它的卷面和出題方式也非常自由。

卷面突破了以前語文卷子嚴肅板正的氛圍,用一會兒“小麗”、一會兒“小紅”的朋友口吻式的提問方式……最大限度解除孩子的緊張;

而且出的主觀題多、開放題多,越來越不局限於某個標準答案,更包容,只要孩子能夠言之有物,有邏輯性,就是能夠得分的。

甚至形式也很靈活,比如讓設計“展簽”,其實就是在在鼓勵學生的自主靈活表達和創新。

4

第四,更加註重中國的文化、歷史、傳統和中國成績的展示。

2022年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要培養孩子的四大核心素養,其中一個素養就是文化自信。裡面明確地提及:

文化自信是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通過語文學習,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具有比較開闊的文化視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蘊。

2024年試卷,自然也緊跟新課標,大篇幅地展示中華文化和中國成績,比如“博物館”系列;比如神舟十二“”天”背後的揭秘;比如學習自己生活的家鄉“丰台”的一切……

所以,在未來,“文化自信”方面的考核,一定會越來越頻繁。

這一次期末考,

傳遞出教改什麼新趨勢?

1

一、以後的語文改革,會更加重視“群文閱讀”這個教學方式。

去年11月份,我在我的群文閱讀課《申怡閱讀周周學》上線的時候說過:將來我們一定會頻繁使用的閱讀方式和教學手段,就是“群文閱讀”。

什麼是群文閱讀呢?

“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組文章,有一篇主文章,然後以這篇主文章的線索或者主題,去拓展讀更多文本。

這樣“一篇帶多篇(也叫“1+x”)”,學生不但閱讀量更大,而且閱讀效率更高,也會收穫對一個事物更全面和思辨的認知。

比如主文章的主題是“成功”,那麼圍繞着成功這個話題,我們去讀更多關於成功的文章,從而對“成功”二字有更豐富、深層次、全面的理解,並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

如果說傳統的教學方式,追求的是知識量增加,追求量變;群文閱讀除了在知識量上一定比傳統閱讀多上很多,同時更追求語文思維的提升,追求思維和真正的質變。

而從2022年開始,在教育的改革上,群文閱讀的影子就非常明顯。

無論從孩子底層能力的培養、課標、教材改革還是考試改革來講,群文閱讀既是趨勢、也是最好的教學手段。

首先,考試改革在往“群文閱讀”走。

比如這兩張海淀丰台的卷子,就都是一次帶有主題的群文閱讀試卷。

我們分析一張試卷,除了要知道試卷的答案和出題方向,還要明白出題人的用意。

那麼這次出題人的用意是什麼?——就是在告訴我們,以後我們不管是上課還是平時課外閱讀,都不要再只是追求單篇課文教學、單篇閱讀,我們要走“群文閱讀”了。

其次,教材改革也在往“群文閱讀”走,一個單元,就是一次“群文閱讀”。

以下圖的四年級語文課本上冊第七單元為例:

如果仔細看這個目錄,你會發現它跟我們以前每單元學的內容不太一樣。

以前一個單元,學古詩就都是古詩,學現代文就都是現代文;但是現在課本變成了一個單元有“古詩/古文+現代文”其實是教育部已經在給我們傳達“群文閱讀”的理念。

上面這6篇課文,貌似特別亂,但你概括一下,發現他們其實是有關係的。

•《出塞》

•《涼州詞》

•《夏日絕句》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梅蘭芳蓄鬚》

•《延安,我把你追尋》

這6篇課文,都在討論一個主題——愛國情懷

再次,從2011年-2022年,這十幾年的《語文課程標準》改革,都在越來越提倡“群文閱讀”的教學手段。

2022年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這麼迫切地説:“語文課程,致力於全體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這個“核心素養”,課標歸納成了四個: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

這四個核心素養如何培養?

如果我們拆開來說:

文化自信:很明顯需要我們學習古詩文,但絕不是為“掉書袋”而學,重點是領悟其中包含的中華文明和精神之美,感受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里獨特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觀,了解和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有開闊的文化視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蘊。

語言運用:這個不用說,一定是需要大量閱讀和寫作的;

思維能力:課標里提出了思維能力的定義,“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要想訓練這種思維能力,一定是需要帶着“主題”和“思考”去大量閱讀、實踐才能形成。

審美創造:毫無疑問, 想要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必須看得多、看得廣、看得多樣之後才能有……

從以上的課標來看,這一切的改革,都變得那麼以學生為中心,那麼重視學生自主想法的形成,那麼迫切想要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健康的品味。

而所有這些能力和素養,細究之後,竟然都需要用“群文閱讀”的來實現。

2

二、語文,正在回歸語文的本質。

我們拋開一切外在,獨立地深入想想,為什麼孩子要學語文?

我們可以想出很多答案——

比如日常的溝通、寫字、表達要用語文;

比如為了孩子能夠更高效地讀書、學習、成績更好;

比如為了孩子更有文化,更能好好地藉助語言文字進行思考和思維訓練。

當我們思考出來的這些,才算是回歸到了語文的本質。

語文的本質,不是堆積知識,不是記憶了多少、背誦了多少、不是“掉書袋”,而是為了“用”——比如用來溝通和表達,用在生活中的處處難題上;往上一層走,還是為了“訓練思維”——思辨思維、創新思維、哲學思維……

2022年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到,“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這就要求:

首先,語文課程要培養語文能力。“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其次,語文課程要發展語文思維。“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澱豐厚的文化底蘊……全面提升核心素養……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培養學生求真創新的精神、實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及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所以,語文的本質,不是學語文知識,真正的語文,是學語文能力和語文思維。

這次試卷改革的一大信號,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以後的語文考核,會越來越回歸語文的本質,回歸到真正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有意義的層面上。

這才是好的語文。

我們該怎麼做?

1

首先,建議一周至少進行一次“群文閱讀”的訓練。

如何訓練?

第一步,選一個你和孩子想要探討的主題;

第二步,圍繞這個主題,我們去選好一些好的、相關性強、儘可能多樣性的素材,3-5篇足矣。

可以從經典名著、古文、古詩、古籍、古今中外大咖的名篇選素材;素材也不限於任何固定體裁、類型,可以是小說散文議論文;可以是熱點時事評論;甚至可以是路邊的一個告示……

第三步,對這些篇目進行閱讀,閱讀之後進行討論,最後對該主題得出自己的看法。

舉個例子,群文閱讀課程《申怡閱讀周周學》是如何帶大家進行“群文閱讀”的?

比如以人物“項羽”為主題,項羽這個人物,我們太熟悉了,大家對它的評價也很正面。

包括司馬遷也非常認可項羽,哪怕他沒有稱帝,也把他放進了幾乎都是講帝王歷史的“本紀”篇,因為司馬遷認為項羽的精神配得上放進“本紀”里。

同時如果進行群文閱讀,你又能換多個角度,看到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如何評價項羽,而非只有一種聲音。

比如張愛玲寫了一個小說叫《霸王別姬》,她從女性文學作家的角度,講了虞姬的角度如何去看待楚霸王;郭沫若寫了一個小說叫《楚霸王自殺》,他又站在船夫的角度,也就是普通老百姓,怎麼去看待項羽。

所以你看,一個人物,一個事件,並不是只有一種解讀,我們可以從多方面去思考它,任何人都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根據一個事情表達自己的思考。

2

在群文閱讀之外,還是要進行大量的“整本書閱讀”。

我常說一句話,可能你們都聽煩了,但它很重要,那就是:長遠決定孩子成績的,一定不是刷題和技巧,而是閱讀和寫作。

而寫作的根又在閱讀,所以歸根結底,決定孩子語文能力和語文思維的根本,是閱讀,是大量廣泛的閱讀,是讀好書的閱讀。

整本書閱讀,就是讀名著原著、讀經典作品,正所謂書要讀,心要野,一個自由快樂的孩子,就是從一本本他熱愛讀的書開始。

那麼具體又該讀什麼書?

其實【申怡讀書app】讀書會員里更新的140多本書,都是非常好的參考。

(申怡讀書會,申怡在“整本書閱讀”閱讀理念下,對國內外古今名著進行有趣、生動的精講,大受歡迎,目前已經更新140+本書)

3

要帶孩子多關注生活,不要“死讀書”。

今年開始,考試越來越強調考查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現在這種趨勢已經延伸至小學階段——強調實踐性、探究性和開放性的期末考試卷,都旨在進一步減少對知識點的死記硬背,更聚焦於知識的整合和應用。

從教改的趨勢來看,語文的學習越來越呼籲我們不要活在一個“孤島”上,不管是生活空間的孤島、學習的孤島還是心靈的孤島,我們要關注時事話題、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我們生活的地域。

家長也不要總是把孩子拘在家裡學習,多帶孩子出去走走,見見世面,看看周圍和世界,擴大我們的視野空間。

4

最後,要關注我們的文化、歷史和傳統。

比如,注重古詩文的學習,學習我們的傳統價值觀、文化和思維,傳承中華文明的優秀精神內核;

比如平時多逛逛一些歷史景點、文化景點、博物館、科技展、文化藝術展等等

再次,要注重對於歷史的學習,文史不分家,已經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趨勢。

寫在最後

最後,還是要提醒一下大家,重視“群文閱讀”。

對於“群文閱讀”的意義,我百說不厭。

因為現在的現象是什麼,是網上流行一個什麼話題,大家就馬上無腦地跟着一邊倒去批判或者讚揚。

所以群文閱讀訓練的是什麼,就是我們多角度分析的能力,訓練的是思辨,是從閱讀、到寫作、到讀社會讀人生,慢慢你就能夠真正成為一個頂天立地有血有肉的人,見天見地見古見今,然後審視自己、內觀自己。

多角度地打開同一個故事,其實也是打開更多人的人生和見識。

張愛玲有一句話,叫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為什麼現在我們在很多時候缺少善意和好心?因為我們不會去看,所以我們不懂得周圍的人。只有懂得和理解了,才能慢慢地有一顆慈悲心、愛心和好心。

這樣的人生,我不能說一下就成功,但起碼會過得很舒服、很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