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胡麗打來一通“求助電話”,她說兒子的班主任已經好幾次向打來一通“求助”電話,原因是她兒子的班主任,再一次跟她說起,兒子上課小動作多的原因。
胡麗說,才開學一個多月,老師已經說過好幾次,雖然自己回來也經常跟兒子去聊這個事情,但似乎效果不大,她問我有沒有一些好的辦法,能夠幫孩子改一改上課不聽講的毛病。我推薦了一本我一直在用的改善孩子專註力的書籍,建議她回去看看。沒想到,一個星期,胡麗告訴我,孩子上課聽講比之前專註了,小測成績提高了十幾分,還得到了老師的表揚!
有調查數據顯示,有40.2%的小學生存在課堂注意力分散,小動作多等問題。所以說像胡麗家兒子這種情況並非個例。家長一旦聽到老師反映孩子小動作多,內心就變得焦慮,有的人對孩子更加嚴厲,有的可能直接將孩子揍一頓。
但這些方式並不能將孩子上課小動作的問題解決,孩子學習成績照樣提不上去,那麼面對孩子這種問題該怎麼辦呢?
孩子上課小動作多的原因
想要改善孩子小動作多的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他們小動作多的原因。一般情況下,小學生上課小動作多的原因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缺乏興趣和動力
有一段時間,我家哥哥的老師跟我反映,他上課總是交頭接耳,不僅自己小動作多,還把周圍同學也影響的一起動。回家後與他聊,結果他表示老師講的內容很簡單,因為自己會,所以就沒什麼興趣去聽。
當然這個回答被娃爹知道後,好一通教育。也許有孩子也是因為功課簡單,就缺乏了聽的興趣,也有的會因為難,聽不懂,而不認真聽課,還有的孩子覺得無聊而沒有興趣。總之,不管哪一種,家長都要好好關注一下。
第二種:多動症
部分孩子上課小動作多,可能是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這種情況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神經發育問題,需要父母儘早帶孩子,去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診斷和治療。
第三種:專註力差
年齡越小的孩子,注意力越差。像胡麗的孩子10歲,注意力一般是在30分鐘左右,但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胡麗發現自己的兒子最長的專註力時間是20分鐘。因此,孩子在課堂上的小動作,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因素導致!
tips:5-7歲兒童注意力持續時間約為15-20分鐘,7-10歲約為20-30分鐘,12歲以上兒童可達30分鐘。
專註力對孩子發展很重要
對於孩子來說,無論是上課認真聽講,還是擁有好的學習成績,好的專註力非常重要!觀察那些學習好的孩子,他們通常都有良好的專註力,比如在寫作業的時候,不會因為家長進來就走神;聽課的時候,也不會因為窗外的一隻小鳥就思緒飛揚。
專註力好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較強,能夠抵制外界的刺激與誘惑。俄國的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這樣形容注意力:注意力是心靈的門戶,智慧的天窗,有了天窗,知識才能像陽光一樣照進來。由此可以看出,專註力就像陽光,能夠讓孩子發展的更好!
專註力,是孩子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能力。能夠幫助孩子在學習、工作、社交等各個方面取得成功。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要更加關注孩子的專註力!
專註力這種能力不是短暫的,而是有利於孩子的一生。擁有了好的專註力,他們會不斷地汲取知識養分,未來學業上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工作中也會因為好的專註力,而更加的優秀出色。可以說,好的專註力是貫穿孩子一生的,對他們的成長非常有利!
專註力是被保護出來的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說過一句話:“孩子的專註力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被保護出來的。”因此每當有朋友問我:為什麼你家兩個娃的注意力那麼集中的時候,我都會將這句話送給他們。
保護孩子的專註力,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在他們專註做自己事情的時候,不過多打擾。再加上,了解一些關於專註力方面的知識,這樣,在養育過程中,就知道如何幫孩子提升專註力了。
文章開頭,我推薦給胡麗的,就是這本《兒童專註力》,是一本親子早教指導手冊,從兒童心理角度出發,全力培養專註力超強的優秀孩子!
這是一本只有32k的小書,塞到包里,都占不了多大地方。但內容卻很豐富,有7個章節,從專註力的作用到和危害作為起始,之後從家庭、生活品質、興趣、情緒、控制力、科學訓練等6個方面,詳細的介紹了,到底如何提升孩子的專註力。
可以說,孩子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都是可以提升專註力的,只是我們家長沒有察覺。書中有真實案例,讓讀者看後,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真正幫助到孩子。
比如給孩子做規劃這件事兒,就有案例,有說明,告訴家長,如何做假期規劃,要遵循哪些原則?如何做,孩子能更好的執行?
書中的每個章節後面,都有親子小遊戲,教家長用遊戲的方式,幫孩子提升專註力,我跟孩子實踐過,確實很好用,他們很感興趣,而且覺得好玩,每次都要玩上個把小時呢!
如果你娃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總是溜號,這本書或許能像幫助胡麗家孩子一樣,也幫助到你。鏈接在上方,點開就能帶走了!
凌晨媽媽來叨叨:
身邊有很多家長,在孩子玩的專註的時候,一會兒讓孩子去喝水,一會兒又讓上廁所等等。貌似在照顧孩子,其實這些行為都在破壞寶寶的專註力!
要做到像蒙特梭利說的那樣: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只有在不被打擾的情況下,孩子才能達到深度專註。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