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地方教師”計劃將好老師帶給鄉村孩子


圖片說明: 2023年9 月1日,葉蓮娜·雷巴科娃在伊謝季鎮的一所學校教課。

俄羅斯報》記者 奧爾加·法特庫利娜

作為“地方教師”計劃的參與者,包括物理、信息學和體育科目老師在內的34名教師日前選擇前往位於烏拉爾中部的鄉村學校任教。

據悉,每位教師都將獲得100萬盧布的安置津貼。根據該計劃,年齡在55歲以下、受過中等或高等師範教育的專業人士搬遷至人口不超過5萬的農村定居點、村莊或城鎮任教。與快速發展的葉卡捷琳堡相比,有些人更喜歡從容不迫的鄉村生活,還有一些老師來自外貝加爾邊疆區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鄂木斯克州和伊爾庫茨克州。新學年開始前夕,《俄羅斯報》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腹地吸引他們前來的原因等問題,對多位教師進行了採訪。

“每個孩子都像一顆水晶或鑽石”

烏蘭烏德的小學生相比,伊謝季鎮第七學校的孩子們沒有什麼不同。這也是歷史和社會學教師葉蓮娜·雷巴科娃的親身體會,她從布里亞特搬到烏拉爾已有1年時間了。

“事先我不知道伊謝季是什麼地方,也不知道當地人如何生活,我只是想碰碰運氣。碰巧我女兒在葉卡捷琳堡結婚,我也有了外孫,我想離她們更近一些。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幸運之神向我微笑。同事們熱情地接待了我,並立即為我安排了公房。這裡的生活非常舒適。”雷巴科娃說道。她認為,伊謝季的學校具有一種特殊的氛圍,成年人和孩子們都對教學樓很愛護,對教學也很認真。

雷巴科娃說:“教學是一項任務。如果你不喜歡,就很難做好。教授大學生是另一回事,在這裡,每個孩子都像一顆水晶或鑽石。我們做了大量個性化工作,努力幫助有能力的孩子參加學生科目競賽,每次我們都會尋找新的內容激發他們對這門學科的興趣。”

搬到這裡之後,她也愛上了美麗的烏拉爾大自然。高聳的白樺樹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在布里亞特,白樺樹並不高大,樹冠也比較低矮。雷巴科娃甚至萌生了買一座花園的想法,這樣她就可以經常在戶外活動了。此外,她的假期很長,有56天,如果她想家,總有機會回去看看。

“我和我的3個小淘氣會相處得很好”

15 年來,尤利婭·阿布拉莫娃一直猶豫着是否要離開葉卡捷琳堡。這位教育心理學家曾長期在社會中心工作,為智障兒童和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提供幫助。從新學年開始,她成為一位在韋爾霍圖裡耶區任教的老師。村裡只有300名村民,學校約有40名學生,大家彼此都認識。為了成為一名優秀的三年級班主任,尤利婭參加了再培訓課程。她的班上只有3名學生——2名女生和1名男生。此外,阿布拉莫娃還負責學校劇院的管理工作。

阿布拉莫娃說:“5月我去參觀的時候,感到很高興!孩子們正在學校旁邊的場地上踢足球。看到我們的代表團後,他們紛紛向我們問好。你能感受到他們的友善。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出,老師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詞。學校將一套合住房屋的一半分配給我住,旁邊還有一塊菜地。從明年春天開始,我就會在整理菜園,然後種上我想種的一切,比如蒔蘿和土豆等。當然,9月1日開學前,我會有一絲絲緊張,但內心的某種感覺告訴我,我們——我和我的3個小淘氣一定會相處得很好。”

“他們都渴望成長,沒有人是被逼上比賽場地的”

拉索哈是一處別墅區,在過去幾年裡得到了快速發展。葉卡捷琳堡人都希望買到一棟位於針葉林和白樺林旁的房子。擁有15年教學經驗的體育教師奧列格·烏恰耶夫發現一個問題,當地的孩子們在空閑時間無事可做。

他在分享自己的計劃時表示,“在內陸地區,孩子們的身體發育較好,但也存在問題,例如,他們總是用同一隻手從井裡提水,卻忘記換另一隻手。孩子們缺乏理論知識。我的妻子希望孩子們能學習音樂,所以我們會從城裡帶來一架鋼琴。”

從9月起,烏恰耶夫將在博爾舍布魯相斯科耶村第七學校教體育課。他已經制定好教學計劃,包括戶外遊戲、體操、滑雪和滑冰。村裡的體育器材不多,但有機會根據他的教學方法得到新器材。烏恰耶夫說:“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去體育館的時候,發現籃球架掛得很高,不符合標準。成年人都很難將球投進去,更別說孩子了。孩子們晚上在院子里玩自製球的情景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把一些破布塞進袋子里,玩得不亦樂乎。此外,他們還會用木頭自製球門。他們都渴望成長,沒有人是被逼上比賽場地的。”

在長達15年的時間裡,娜傑日達·葉季納爾霍娃一直負責管理位於外貝加爾邊疆區博爾津斯基區尤日諾耶尼村的唯一一所學校。從實驗燃煤鍋爐房的順利運行到學生們取得的成就,她一肩承擔起所有工作。最近,葉季納爾霍娃得知了“地方教師”計劃的實施,交流到阿斯別斯特附近的馬雷舍瓦村當一名歷史和社會學教師。她很期待這樣一個新的開始。

俄羅斯聯邦鄉村學校”國家項目執行主任尼古拉·馬赫涅夫表示,“‘地方教師’計劃非常重要,但迄今為止還不能稱之為有效。一些教師正在返回大城市,關於退還安置津貼的訴訟不斷出現。庫爾干州已經退出了這一試驗,但在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由於工資高,歷來不乏應聘者。”本文刊載自《環球時報》“透視俄羅斯”專刊,內容由《俄羅斯報》提供。▲